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我有一座收容屋 > 笫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

我有一座收容屋 笫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

作者:墨汁乌冬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0-29 14:35:00 来源:258中文

第八章一石横空能度谁

那一颗水珠也是石梁瀑布。大凡天下瀑布多以气势夺名。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却以“奇”“险”让世人惊叹。苍郁的山谷中有一处直立的岩壁,岩壁之上横架一石桥,水从石桥下直泻,丝丝如弦弹奏。山洪来时,水溢过石桥,冲天喷射,如雷轰鸣。元代天台文人曹文晦有诗云:“两龙争壑那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潭底怒雷生雨雹,松头飞雾湿衣巾……”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天下第一奇观”就摩崖在石梁上游,现代大画家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在1994年就拍得209万元的高价。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少林寺》电影中的小和尚双手平衡拎水的镜头就在此拍摄。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这石梁上下游一带就有三个寺院,上方广寺在解放初毁于火灾,石梁飞瀑旁的中方广寺与下游的下方广寺至今香火不断。

唐诗诗带着司马龙沿石梁上游的涧流走向倚崖而建的中方广寺,途中,司马龙看见清澈的涧水沿着光洁的岩石流淌,水是那样的柔,岩是那样的硬,司马龙突发奇想说:“原来水是有骨头的。”

唐诗诗驻足凝视,说:“你会写诗?”

司马龙说:“只会胡诌……”

唐诗诗本想走马观花式地带他看看,有了这句话,她决定陪他听瀑品茶。

茶室在临瀑的昙花亭。昙花亭是宋代贾似道出钱建造的,贾似道是宋史盖棺论定的大奸臣。但许多天台人很忌讳。尽管有人将他与秦桧相比说秦桧主要是议和为主,还有是杀岳飞,而贾似道吃喝玩乐,说打仗不是逃跑就是称臣纳贡。比秦桧更无耻。天台人说他从小聪明,过目不忘。有一次走过一条街,家人问他有几间客栈,几间饭店,几间布行,几间药房……他对答如流,准确率100%,他还写了一本斗蟋蟀的名著《促织经》,至今有科普意义!

贾似道的确智高,才会有灵悟。当年这个昙花亭的名称,就是他在品茶时,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时,觉得像昙花一般绽放,短暂却美丽(昙花在梵语中称优昙花,是祥瑞的象征),于是,即兴写下《天台石桥》“古路行终日,僧房出翠微。瀑为煎茶水,云作坐禅衣。尊者难相遇,游人又独归。一猿桥外急,便是不忘机。”

因为唐诗诗的面子,寺中一老僧拿出寺院种植、采摘、炒制的绿茶让他们品尝。

茶叶在杯中展姿、吐绿、溢香后,唐诗诗问司马龙:“你看现在的茶像什么?”

司马龙诡秘地一笑:“茶就像茶。”

“像什么?”

“茶就像茶。”

“再说一遍。”

“茶就像茶。”

唐诗诗正想数落他,老僧双眼一亮,说:“施主不凡,贫僧敬你一口茶。”

司马龙连忙双手举起茶杯,说:“大师抬举了,司马龙自小顽皮,个性固执,至今一事无成,还望大师父指点迷津。”

老僧端着茶杯说:“出家人不谈名利富贵,也无所谓成与不成,万物皆因缘,众生皆平等,做人与修行一个道理。阿弥陀佛……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老僧最后吟诵的禅诗,唐诗诗和司马龙听得似懂非懂。

老僧吃完杯里的茶,退到一旁禅坐。阳光斜射进来,一明一暗,窗外的瀑声一高一低,这小小茶房似慈航普渡。唐诗诗与司马龙品着茶,彼此都能感觉到呼吸的明净。

突然一阵骚动声打破了这里的静谧。老僧慢慢站起身子,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两龙争壑不知夜,一石横空不度人。一石横空能度谁?一石横空谁能度……”

这时,司马龙跳起来说,“走,快出去看看!”

牛脊般险峻的石梁上站着一名妙龄女子,在昙华亭下方通下石梁的陡峭石阶上,一对中年夫妇向桥上的女子哭着劝说。石梁上方的四周陆续围来游客,游客神态各异,有的似观看风景。

唐诗诗见状心被悬起;听父母说过,在她出生前的一年,一对年轻情侣曾从石梁桥上跳下去徇情。也曾听老僧说过,当年的主持僧救过一名十八岁小青年的命。那小青年斗胆要“横度石桥”,走到中途却害怕得哭了。主持走到桥边,教他控制住情绪,让他慢慢冷静下来,趴下往回爬,保住了性命。其实石梁飞瀑的落差并不大,如会水性,跳到潭中,不一定丧生,但这里的瀑布不是直落水潭,而是与悬崖连体的巨石发生冲击后再流入水潭,跳下去必死无疑。石梁的那一头又有巨石挡住,只能往回走,正应验了“回头是岸”这句佛语。

司马龙说声太危险了,就一个人跑向台阶。

石梁上的女人转身对父母喊道:“阿东半小时不到,阿拉就跳下去……跳下去……”

父母哆嗦着哀求道:“阿芳……阿东会来的……侬千万不能想不开……”

这时,司马龙跑到了中年夫妇身边,中年夫妇转眼一看,大吃一惊,旋即激动地叫道:“阿东,侬终于来了……”

司马龙变了个人似的,眨眨眼,忙说:“阿拉来迟了,阿拉叫阿芳,回头是岸。”

一直跟在司马龙背后的唐诗诗感到眼前一道眩光,退上台阶。

变了个人似的司马龙走到石梁边,喊了声:“阿芳,阿拉路上阻车,来迟了,现在就回上海……”

女子转过脸,看到司马龙张开双臂,转忧为喜:“阿东,侬终于来了,侬还爱我吗?”

“爱,永远爱……,侬回来吧。”

“阿拉害怕……”

“侬趴下,慢慢往回爬,这叫‘回头是岸’,佛会保佑侬的……”

她爬回到岸边,站起来,像换了个人似的,亲切而有礼貌地对司马龙说:“导游先生,谢谢你刚才给我讲石梁五百罗汉道场的故事。”

司马龙想起去中方广路上,唐诗诗曾指着石梁介绍过这个故事。

一千六百年前的一个明朗之夜,昙猷法师独坐在石梁边,入定间,隐隐约约听到诵经鸣磬之声,睁开眼,忽见对岸岩洞洞口大开,平常狭窄的石梁变得宽阔起来。昙猷走过石梁,穿过山洞,眼前是一片树林葱郁,梵声缭绕的佳地,五百位罗汉或坐或卧或嬉笑,姿态各异,悠闲自得。

昙猷正纳闷,五百罗汉为何在此处。一位罗汉告诉他:他们曾是西汉初期齐国田横手下的五百名壮士。汉高祖登基后,田横带我们离开齐国,乘船向东海方向驶去,在一个小岛上,接到汉高祖派人传旨,要他们回洛阳听令,田横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只身前往,他们则按田横的嘱咐前往普陀岛。有一天,他们在捕鱼时,捕到一人鱼,人鱼说,他是观音菩萨的信使,特意前来为他们指点,在东海之滨,有一仙山叫天台山,那里地缘广阔,最便于他们修行。此时,狂风大作,壮士们乘风东去,到了天台山,在石桥这个地方居住下来。不久,他们得知田横已自刎身亡,悲愤至极,拔出刀剑,要冲下山去,为大将军报仇。但细细一想,这样区区五百人去拼也是以卵击石。再想想,大家深受田将军恩惠,舍生求义才是上策。于是,纷纷纵身跳下石梁桥。然而,壮士们刚跳下去,桥下的潭水就升起一团云雾,把他们全部接住。壮士们坐上云团升腾,随着全身骨头一阵“咯咯”作响,便身轻如燕,转眼间,脱了凡胎,换了佛骨。

罗汉说过他们的身世,又对昙猷说:“再过十年,你会到这里来的。”正要追问,眼前的景象消失了。石梁还是原来的石梁。后来,昙猷就在石梁旁结庐修禅。

司马龙回过神来,笑道:“我不是导游,我刚才只是劝你不要想不开……”

年轻女子说:“你不是导游,那谁是导游?谁给我讲五百罗汉的故事?”

司马龙懵懂住,不知如何回答。中年夫妇喜形于色,笑道:“阿芳,谁是导游不重要,你想开了就好了。”

“爸、妈,我是想开了。”年轻女子说:“等我去拜过五百罗汉,我们就回上海,我准备下个月的答辩论文。”

唐诗诗看着,突然,疾步向昙华亭跑云。屋里不见老僧的人影,他用过的那杯茶,弥漫着一缕透明的水雾。唐诗诗呼唤老僧的法名,渐渐地听到老僧的吟诵声:“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唐诗诗感到今天的石梁太神了。

五百罗汉堂在下方广寺。下方广寺位于石梁水潭旁的山坡上,可仰望对岸的上方广寺。下方广寺为东晋兴宁年间昙猷尊者开山,也是智者大师所创建的十二道场之一。关于五百罗汉天台道场。东晋高僧法显经西域去印度取经,回国后著《西域记》中说:“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大阿罗汉居焉。”梁代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五百罗汉天台山显灵,即昙猷走过石梁的传说。到五代时吴越王钱繆(852-932)下旨在石桥寺供奉五百罗汉铜像,开设香会,罗汉道场得以确定。

罗汉堂正中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玉佛,两旁供着檀香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像,神态各异,非常传神。

司马龙和上海人一家在大殿里朝拜,唐诗诗一个人坐在阳光下休息。她的心仍悬起来,上方广寺的老僧会去哪里呢?不一会,父亲打来电话问她身体怎么样,吃没吃药。唐诗诗说这两天精神挺好的。父亲说,“开心就没病了。”唐诗诗说:“不但开心,还神了。”“神什么?”唐诗诗说了原委

“我的眼光没错。”父亲得意地说,“这个司马龙不是等闲之辈!”

唐诗诗感到眼角一闪,警惕地转过脸,只见司马龙挨到她身边,气愤地啐道:“你偷听!”

司马龙笑道:“真相是我长得太帅,太像上海姑娘的男朋友了。”

“你——”唐诗诗努努嘴,“你真是个帅骗!”

司马龙又笑道:“我骗的不是老人,我骗的是上海姑娘!”

唐诗诗也扑地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