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平康坊这里的繁荣,充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一个城市的繁荣,靠的绝不仅仅是富裕阶层,普通老百姓的贡献同样不可或缺,若是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加入,任何繁华街道都会瞬间变得门可罗雀。

这似乎也能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贫富差距严重的帝国,真正富裕的贵族只是少数,也就是能够进入平康坊两侧店铺消费的都是少数人,而若要充实整个街道,让街道行人来往熙熙攘攘,这就离不开普通的老百姓了,而街道能够吸引普通老百姓的,无疑就是在街边摆小摊的小贩了。

当然,若是这些在街道上摆小贩的小贩过多的话,会造成交通的严重拥堵,甚至是寸步难行,如此,富裕阶层想坐车过来享受都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让街道维持一定数量的小贩,这样,既能够让街道熙熙攘攘,同时,也不会出现太严重的拥挤状况,拥挤度如何把握,这个自然有相关的衙门负责。

比如,平康坊街道上,有很多小贩是禁止进入的,比如卖农具,卖种子,卖家具的都不行,而卖糖葫芦,卖烤红薯,卖混沌生煎这些小吃,还有各种小饰品脂粉之类的就可以摆摊,数量方面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每一个小贩每天都在固定的位置,摊位错路有致,再加上行人的衬托,让整个街道看上去既满足了热闹,同时,也不会拥挤的难以通车。

有钱的贵人过来享受,基本都是上酒楼青楼里潇洒,尤其是坐在二楼三楼的窗口,一边品尝美味谈天说地,一边欣赏外面的熙熙攘攘人群,而普通人过来,一是为了感受这里的繁华气息,顺便,也能买点小吃尝尝,还能买点小饰品,胭脂水粉啥的,这无疑是非常让人快乐的事情。

三层楼并不高,窗口距离地面最多也就七八米的样子,所以,临近街道上行人和小贩谈话的内容都是能够听得见的,谈话稍微大点声都能听得很清楚。

这不,一名不足两岁的孩童,一只手指着前方的糖葫芦,然后嘤嘤的哭泣,这哭声听得非常清楚,而孩子哭泣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想吃糖葫芦了,只要抱着他的大人把糖葫芦买了,这个孩子就不会继续哭了。

不过,大人并没有答应孩子,而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哭的更凶了,哇哇的大哭,无休止的大哭,并很快引起了路人的不时回头围观。

路人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嘴角挂着笑意,觉得很开心,或许是觉得孩子都是这个样子,看到好吃的不给买就闹,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自己的孩子曾经也是这个样子的。

也有的路人表情木然,看不出在想什么,或许已经看多了这种场景,比较的麻木罢了,当然,也有一些眉头微蹙的路人,或许是觉得这个家长太不近人情了,一串糖葫芦都舍不得买。

还有路过的孩童,一边舔着手里的糖葫芦,一边怔怔的看着哭泣的同龄孩子,或许心里还有一丝小小得意,他们的家长已经给他买了糖葫芦了。

这种情况下,被围观的家长,自然不会觉得很舒坦了,拿起手掌便在小娃娃的屁股上一连打了很多下,打的小娃娃哇哇直叫,哭的更伤心了。

“哈哈哈!”

小娃娃被打的哇哇叫,周围的人却笑了,这可不是幸灾乐祸,而是看的太多了,觉得小孩子挺可爱的,孩子的哭声并不难听,听着让人快乐,甚至,有些人就喜欢听婴孩的哭泣声,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础上的,是不太好,可也无伤大雅,毕竟,孩子的哭泣来的太容易了,甚至,只是因为家长没给买糖葫芦就哭泣,这种委屈能大到哪里去,只会让人觉得可爱,一笑置之。

“哈哈哈!还是孩子好啊!想哭就哭,委屈了就哭,一点也不用掩饰。”

李安笑着说道。

这算是孩子的特权了,成年人想要哭泣的话,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否则,无缘无故的哭泣,是会被人嘲笑的,自古华夏就有一句话,说的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甚至,遇到了伤心的事情,也不能轻易哭泣,要尽可能的忍着,似乎只有忍着不哭,才符合一个大男人的特质,才是一个铁血汉子,才值得众人敬佩。

受伤了不能哭,就算断胳膊断腿也要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若是地位高的话,就更加不能随便哭泣了,就比如现在的李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哭泣,否则,那就太丢人了。

但有的时候又必须要哭,就算没有眼泪,也要想办法让自己有眼泪,比如至亲去世,皇帝驾崩,都是必须要哭泣的,至少也要挤出几滴眼泪。

古代对忠孝是非常看重的,不忠不孝是会被世人唾弃的,忠指的自然是皇帝,而孝指的就是长辈亲人了,所以,当皇帝和亲人长辈过世的时候,是可以哭泣的,除了这些少数情况之外,平常的时候是不能哭泣的。

李豫点头道:“说的是啊!孩子就是孩子,不给买点心就哭闹,活得自由自在,看这个小子,哭成什么样了,满脸都是泪啊!哈哈哈!”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像这个能胡闹,自由自在的年纪也就几年而已,稍微大些就要受罪喽!”

李安若有所思的说道。

其实,在大唐,孩子还算不上受罪,比后世的孩子要幸福多了,竞争的压力也不大,富贵人家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入学读书,而穷人家的孩子到了同样的年纪,就会帮忙料理家务,都不会很自在,而现在,随着李安强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穷人家的孩子与富贵人家的孩子一样了,到了一定的年纪都要入学,都要去学习文化知识,再也不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了。

后世的情况也是一样,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入学,但竞争的压力远远高于大唐这个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公平竞争的,所以,竞争自然是极为激烈的,很多孩童的家长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别人家的孩子,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从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刻苦学习,这种刻苦学习的程度堪称残忍,一个只有几岁的孩童,每天早上天刚亮就要去上学,晚上天黑放学之后,还要去补习班继续学习一两个时辰,回到家之后,天色都已经很晚了,洗洗刷刷就该睡觉了,然后第二天继续如此,周末休息?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周末是有的,而且,还是整整两天,但孩子们为了不输给别人,也是要补课的,甚至是全天补课,紧张的要命。

也就是说,后世的孩童,从几岁开始,就已经进入了非常严重的竞争环境之中,学习的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压力自然也是与日俱增,甚至,让很多孩子早早的就得了近视,甚至,在几岁的孩子之中,都产生了部分厌倦人生的现象,觉得人生毫无眷恋。

当一个几岁的孩子发出,别生弟弟妹妹了,就让我一个人在这世间受罪吧!这种感叹岂不让人震惊,而后世发出类似感叹的几岁孩子是很多的。

朝廷自然也看到了这种现象,所以,也出台了很多措施,要给孩子们减负,学校的课程更少了,周末也如期放假,可是这种措施根本就没有效果,因为将来还是要考试的,若是不努力通过课外补课的方式把知识学的更加的牢固,将来考试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淘汰掉,如此,人生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朝廷虽然提出了减负,让孩子们更轻松的成长,但将来上更好学校,还是需要考试的,所以,家长们仍旧不敢掉以轻心,就算朝廷提出减负,但家长并不敢让自己的孩子真的减负,反而会更变本加厉的增加自己孩子学习的时间,以期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取更好的学校,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所有家长都拼了老命培养自己孩子的时候,竞争的白热化便开始了,学习的压力有多大,关键取决于有多少人参与残酷的竞争,十个人竞争一个位置,与一千人竞争一个位置,这种竞争的压力是有很明显区别的,当有太多的人都要竞争同样的位置,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那么,这份竞争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竞争究竟有多激烈,李安是深有体会的,在他小的时候,能考九十多分,就已经是班级前几名了,是很了不起的存在了,而到了十几年之后,一个班级的小学生,甚至会出现一大半的双百,也就是说,有一多半的学生都考了满分,这份压力可想而知。

而到了考取学校的时候,为了拉开差距,考试的题目必然要增加难度,而若是不进行非常刻苦努力的学习,又如何能够在难度极大的考试中获胜呢?所以,减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除非有的孩子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子,将来去搬砖就行了,能不能学的好无所谓,这样在减负的大背景下,这个孩子就能比较快乐的学习了,童年将会无比的快乐。

不过,这是以牺牲孩子将来的生活为代价的,搬砖那可是非常辛苦的,而且,以后都用机器搬砖的话,人力搬砖的工匠是会被淘汰了,如此一来,这些没有学好的孩子,只怕就要失业了,将来的人生道路肯定不会很顺利,甚至一眼就能看到这个孩子的未来。

大唐这个时代还好,各行业都还没有精细化,机会可谓遍地都是,一个孩子不论文化成绩学的如何,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将来是不会没有饭碗的,最多也就是继续处于底层罢了,无法晋升到富裕阶层而已。

所以,李安觉得,大唐这个时代的孩子还是挺幸运的,他们还没有赶上竞争白热化的社会,就算在家种地,也能很好的活一辈子,也能娶上媳妇,不用担心娶不起老婆而单身一辈子。

而后世的老百姓,在农村种地倒也是可以的,但种地根本就不挣钱,更不可能靠种地去城市里买到一处房产,而城市里没有房产,是很难娶到媳妇的,只能被迫打一辈子光棍,这样的日子肯定是绝大多数人都不想拥有的,而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挺无奈的。

李豫似乎听懂了李安的话,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外面的行人络绎不绝,还有一些卖糖葫芦的小贩,也在人群中来回的走着,一边走一边吆喝着糖葫芦,声调很有特色,让人根本就听不出喊的是什么,但听习惯了之后,就会知道是卖糖葫芦的,之所以走着贩卖,也许移动贩卖能够取得更好的销量吧!李安没有亲身试验过,所以,也是没有发言权的。

卖生煎,混沌的小摊,生意非常的不错,不停的有顾客光顾,有坐在小桌子旁吃的,也有打包带走的,而很多从酒楼走出的贵人,也会让仆人去打包几份带走。

生煎只需要一小块油纸就可以包装了,非常的方便,而混沌这种小吃,却需要用陶碗装,所以,打包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贵人打包自然不用在乎成本,而普通的行人,若是要打包带走的话,都是自带大碗的,就犹如后世出门打豆浆,很多时候都是拿着茶瓶去打的,直到后来坚固塑料袋普及了之后,才改用塑料袋,不过,这样真的非常不环保,朝廷并不提倡这种方式,只是老百姓为了方便,才采取这种错误方式的。

要说这些小贩的存在,会不会影响路边酒楼的生意呢?这个自然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因为平康坊的酒楼都是高档的顶级酒楼,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没有卖小吃的小贩,这些普通百姓就不会来了,只会减弱街道的人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