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快穿吧女配大人 > 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实的“武举”

快穿吧女配大人 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实的“武举”

作者:孤海蔚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0-16 11:41:30 来源:258中文

“近期各处学子皆已到京,过几日便要会试,礼部准备的如何了?”早朝上,崇祯皇帝向礼部尚书李文选问道。

闻言,李文选立即出列禀奏道:“启奏陛下,礼部近日就此商议颇多,决议会试仍定于贡院,设翰林十九人为同考官,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

“会试第一场定于三月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又问道:“主考可有人选?”

“回陛下,经礼部议,拟设四人为主考官,请陛下裁定。”李文选说这话的时候,赶紧把上朝就拿着的奏疏交到王德化手中,再由王德化转呈御前。

“户部尚书倪元璐、庶吉士方逢年、东阁大学士曹溶、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

崇祯皇帝一一将这些名字念出来,却是凝眸看了一眼李文选,李文选心下似乎有些紧张,胆虚不敢对视,只是低头等待。

其余三人没甚么毛病,都是帝党,可这个曹溶就有些门道了,此人不仅在历史上是个投清贰臣,而且也根本没太大能力,想必又是一些东林余孽安排进去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冷哼一声,直接将礼部选出来的名单放到一边,说道:“这个曹溶,朕看不行,就换城冯铨吧,众卿可有异议?”

言罢,崇祯皇帝目光扫视阶下群臣,被看到的人无不是心惊胆颤,哪敢有什么不同意见,几乎都是唯唯诺诺,连说圣上圣明云云。

按理来说,历次主考、同考名单皆由礼部拟定,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驳回的事儿,更别提如今崇祯皇帝是直接说不行要换人了,简直太过任性。

冯铨脸皮极厚,见众人没有反对,当即站出来叩拜说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尽职守,奉己为公,为国朝考量有用材!”

“朕还是相信冯爱卿的。”崇祯皇帝笑了笑,又故意看了一眼礼部尚书李文选,才是自顾自说道:“除却文科的事儿,朕还要与众卿聊聊武科。”

“武科?”

“武科今年也要举行?”

“没听说,按我说,武科早就该废除掉才是!”

其实大明建立至今就有建立武科,可从洪武年开始就时办时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用不说,更是成了天下人的笑谈,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传承下来。

还是成化年太监王植提出仿照文举,这才有了如今这形同虚设的武科。

听到这话,群臣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说压根不知道本朝还有武科这档子事儿,也有人说武科屁用没有,那些武夫都是脑有反骨之人,早该废了所谓武科。

崇祯皇帝越听越是紧皱眉头,心中冷笑连连,要是真的彻底取消了这子虚乌有的武科,你们怕是要高兴的做梦都要笑醒。

让他们难受的事儿,崇祯皇帝办起来自然更来劲,摆手示意他们静一静,才是说道:“朕知道,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不看好武科,但是朕告诉你,大明不能没有武选,武科更要提上日程!”

“王德化,念!”

在群臣震惊的目光中,王德化得意洋洋的清了清嗓子,上前几步,将早准备在袖子里的圣旨取出铺展在半空中,高声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太祖立国始运至今,武科时办时废,典章不统,法理不一,深为固弊!

兹令:自崇祯十九年丙戍起,定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每三年一次,令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建州府武学院,皆与文举同。

本次武举,设同考十九人,主考四人,皆与文科同。

另设,武科先场试马射、步射、平射、马枪、刀剑、负重、摔跤、跑步、拳脚等一十二科;后场试营阵、地雷、火器、战车、守御等七科;末场试兵法、天文、地理、练兵等八科,取武科考生综合成绩。

令定武科三甲,殿试一甲前三名赐‘武进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赐‘武进士出身’,二甲以下皆属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殿试三甲之内,均可入顺天武学院就学,少则两年,多则四载。

武生学习《武经》《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熟知兵法要略及各地兵争大小事,学院毕业后,按成绩加从六品“武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武勋,各授将职,为国效力。钦此!”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圣旨自然是用内阁名义发出,在加上如今崇祯皇帝的威权势大,群臣们无论愿不愿意,所能做的,不过也是赶紧跪在地上山呼万岁接旨罢了。

......

武举是武周首创,宋代延续,有明一朝重文抑武,却并不受到重视。

除成化年仿文举定制以外,万历年曾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神宗皇帝有意,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即便成化年定制,也还是规定“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个人武艺则成了最次等。

武举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可笑的是,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居然连四书五经都要考,可以想象,当时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过去的都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反倒那些勋同样和自己一样大字不识一个戚世家子弟,可以用优异的成绩通过,久而久之,武举也就根本没什么人来参加了。

在此之前,武举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形式,都是勋戚世家子弟占据名额,而且从来都没有什么武三元和武三甲之事,天下武人多是报国无路,忠君无门。

说起来,真正以圣旨的名义将武举完完整整的定下来,到崇祯十九年才是第一次,并且这次崇祯皇帝在圣旨中根本没有提及所谓笔试的事情。

改革之后的武举,就是正儿八经的“武举”,先后末三厂考试,全都是阵战、统兵和拳脚的比拼,真正获胜的人就是毫无疑问的最强。

实际上,崇祯皇帝将阵战厮杀和兵法韬略分得很清楚,武举之后,到了学院里,才是他们学习兵法韬略的时候。

崇祯皇帝先是以朝军中发罪己诏的方式,让每一个小兵都听到皇帝内心真实的话,表达自己重武之心,又两次亲征,筹建忠烈祠,补发军饷。

再加上如今改革武举,崇祯皇帝用实际行动,让天下人明白如今朝廷已经在逐渐向重武抑文的方向在走。

在圣旨发下之后,迅速被皇家报社和厂卫传播至各地,并且崇祯皇帝和内阁议定,很快出台了一整套有关武举的考试制度。

“先之以武艺,次之以谋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