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彼岸沙塔 > 第0151章 屁股决定了脑袋

彼岸沙塔 第0151章 屁股决定了脑袋

作者:牧幽沙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1-20 12:20:55 来源:258中文

大明王朝的建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朝廷的教育下也已经成长起来了,但是那些活着的老古董依然有之,所以对于方孝孺的看法也各有想法,但是,反对的居多,你没有看错,基本上都反对了,他们认为方孝孺跳得太远,对思想进步没什么好处,毕竟,人心思定,随意更改,难以保证,说不定会动摇朝廷的稳定。

毕竟,人老了,想法就有些跟不上了,总觉得别人的新想法就是对自己的亵渎,就是要推翻自己,他们已经忘了,当年,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的,踩着别人,才踏上现在这个位置的,只是,屁股决定脑袋,现在他们也是卫道者,在腐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明朝初期,出身贫农,靠武力夺得天下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对儒家的思想还是比较重视的,虽然也有一些不太合情理的行为,或者说那叫做想到啥做啥的胡乱指挥。

纵观明史,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在朱元璋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他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很是矛盾,既重用佛、道二教,笼络信众,借用他们的力量在地方上有所作为,又时而大肆杀戮和尚、道士,举起屠刀,谁都不认。

同时对思想界的权威儒家、法家等也是如此,虽然他经常大骂李斯、韩非等代表的法家,但他治国思想的精髓,又多是从法家著作中生吞活剥而来的,虽然有些变态,从他以重典治理贪腐就可以知晓,毕竟几年之内杀了不少人呢,据说超过十五万,也不知是真是假。

在他与人交谈中,他一向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时不时还能背诵几句,说出自己的看法,来获取别人的认可,这也是很常见的。

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儒家思想似乎是他的惟一旗帜,但他在骨子里又实在看不起儒生,经常辱骂那些只知道掉书袋的儒生。

但是,社会现实的严酷性,又让他不得不倚重儒生,明朝建立之初,前元留下的弊政众多,地方**不堪,羁縻混乱,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让满朝的文武和朱元璋很是头疼。

他们都很清楚,不仅治理地方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京师里朝堂之上也需要一批文人学士,至少一些大的政策还需要这些懂知识的人来制定,所以缺乏的人还是很多的。

朱元璋对于罗致治理天下的贤才包括前元遗民,还是表现出相当的耐心与真诚的,这不仅是口号,而且还是身体力行,说到做到的。

对于一些早期投奔他的读书人,如宋濂、刘基、陶安等,他也一度都非常信任,甚至是用来作为太子的老师,辅助朝政。

建国前后,对他们也曾给以特殊优待,如把刘基看成是自己的诸葛亮、张子房(良),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之为先生,这算是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总之还是很让人喜欢的,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儒学的发展很是坎坷,后来几经变化,大的学派也没有多少,都有自己的想法,却难以成为规模。

今天的大明报上用了很大的篇幅宣传了方孝孺,包括他这些年的经历,思想变化,建文新政的得与失,总之,几乎可以称之为方孝孺特刊,毕竟,其他的新闻与之相比,似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这是**裸的的忽视啊,况且,本来好像就没有什么存在感。

是的,这是中愈特意交代的,作为儿子,他要帮助自己父亲一把,作为一个骨子里想要改变命运的人,有这样的引起大反响的事情,当然得多多利用一番,多做点事情。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光靠一张嘴说,已经不能让人们详细的了解一个人了,虽然它是一个很有效最快速的传递消息的方式,但是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句话,传给另一个人可能还是原样,传给第三个人,还能听出大致的意思,传给五个六个,那就问题大了,说不定早己经变了样,而你有没有办法阻止,甚至都没办法解释,要是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那就更不能相信了,谁知道说的是真还是假啊?

所以,还是成篇成文的文字实在一些,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也能看得清楚明白,不会让你听瞎话,被忽悠。

当然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一些文字艺术还是要讲的,这一篇文章是中愈在很久之前就交代的,王师兄做了领头人,大明报的记者依次采访了当事人,还有方孝儒的友人,确定了一些事情,最后整理而成的,当然润是少不了的,最后的稿件也讨论了多次,才由中愈和父亲方孝孺做了决定。

只见这上面说啊,洪武十五年,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

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名释放。

由于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先德化而后政刑;而太祖则主张以猛治国,运用严刑峻法控制官民,所以他没有对方孝孺加以重用。

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王尊以殊礼,名其读书之庐曰“正学”。

一群人在这里看着那些报纸,讨论着,讨论着,不过似乎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辩论大会要在宫里举行,那就是很多人看不了,这可怎么办呢,可不能这样,我还得进宫,去见识见识呢,再说不认真听听,怎么知道方先生到底讲了些什么,怎么能让广大的学子来学习呢?

唉,该怎么办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