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彼岸沙塔 > 第0150章 河水东流入大海

彼岸沙塔 第0150章 河水东流入大海

作者:牧幽沙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1-20 12:20:55 来源:258中文

京师里的消息一直都很平淡,没有什么大的波澜,除了之前的灭门惨案和兵部失窃案,近期,京师的治安还是不错的,只是,若是有心人观察,就会发现,应天府里的衙役近来巡逻的是越来越勤了,那些拱卫京师的卫所兵,也慢慢的多了起来。

人们都知道,南方朝廷的军队与北方燕逆叛乱的军队正在大战,之前他们都有过心惊胆战的时刻,只是如今似乎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的心情也一天天高兴起来,没看见方大人还在准备辩论会嘛,难道你还没有听说,小方大人现在在做货物生意了。

人们总是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喜欢拿别人来做标杆,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他们认为大人物还在,所以不需要逃跑,毕竟灾祸还远啊。

京师与京师周围,越来越兴旺的商业贸易,让他们的心思都很活跃,现在连对商户的低看都少了些,毕竟人家过的日子,是实打实的好,自己可是眼红的,比自己的好多了,不说人家买得起三俊楼的吃食,就是那一壶壶新酒烧刀子,就足够自己羡慕了,还有人家家里妻子儿女穿的衣服,哪一样不比自己这个好。

老拿着老眼光看人也是不对的,况且,要不是太祖高皇帝的士农工商四策,说不定白天种地,晚上行商的人多的是呢,不过现在这种情况似乎本来就越来越多了。

现在老百姓还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不管是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谈不上生产,农民种出来的东西,靠着老天爷赏饭吃呢,蔬菜,粮食,自己留够吃的,剩下的都用来交赋税了,或许也还有节余的,但肯定不多,毕竟生产力低下,种子也不够好,除了人工肥料,也没有后世中的化肥,想必他们也产不出太多的东西。

但是自从三俊楼不断地开发新的菜式以后,人们发现现在能吃的东西太多了,虽然用来调味的调味料少,但是味道也还行,因此,各个地方的食材交易很多,而这又需要大量的搬运工,大量的车马行,所以廖氏兄弟新建的货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反正,这波生意是不亏的,走上正轨看来也不远了。

同时解决了大量无业百姓的工作问题,廖氏兄弟手下的人,也对他们加以训练,毕竟职业操守还是很重要的,况且要发薪水的,凡是中愈参与了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薪水都相对较高,当然前提是他们有本事拿到这么多,廖氏兄弟的意思也很简单,手下不养闲人,既然需要,拿出本事来。

所以呢,一大帮子人吃的饱肚子,而且还得不断的加上各种各样的训练,中愈告诉他们,以后咱们手下的人,都要拿的出手,不管是做密探,谍者,杀手,商人,工人,甚至是乞丐,除了他自己,他还要成为任何一个需要他成为的人,而这样,可能会在以后的某段时间,能救他们的性命。

在这段时间里,帝师方孝孺的同窗,同年,学生,大都陆陆续续按约来到了京师,为了方孝孺的辩论大会来,当然大部分也就是来听听,长长见识,方孝孺也没想通过一次谈论会,就让这么多人相信自己的想法,况且让他们的思想提高到较高层次,可能性也不大。

方孝孺亲自接待了他们,也和他们讨论了自己最新的想法,但是,人生,不是事事都能如人愿啊。

这些人中支持者有,中立者有,反对者也不少,有人直言反对,有人委婉劝说,有人帮忙阐释,有人开坛讲解,总之,京师里热闹非凡。

来到京师里的人,也发现了京师的变化,与以前来京师的感受完全不同,除了明面上的变化,他们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都说不上来,不过,变也好,不变也罢,生活要过,理论要增,知识要用,经验要长,说不出来也没关系,这就是生活。

河流之所以能够终流大海,是因为它懂得如何绕过障碍,中愈在考虑,要不要建议父亲迎合一下年轻儒学生的呼声,毕竟持反对声音的较多。

这几天京师的风声他也听见了,讨论的事情多半是方孝孺的辩论大会,特别是国子监入学已久的学生,还有外地来游学的年轻人,当然还有那些有志于在朝廷做官的年轻人,这些人,似乎特别的激愤,中愈听说,已经在圈子里开展了几场小的辩论了,谁也没有办法说服谁,最后把目光都投向了方孝孺,毕竟,头是他带起来的,找到源头就好了啊,人们似乎很期待二十五号的辩论大会。

中愈知道,其实问题也很简单,前元统治中原时期,儒学的发展收到了阻碍,甚至有些学说已经或多或少的断绝。

前元延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的官方思想。

儒家文化在元代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

元代的“儒化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统治的高层更多的信奉的是喇嘛教,对于汉学显学的接受度很低,元朝诸帝中应当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只有最后两个皇帝——文宗和顺帝,汉语文水平稍高,属于例外。

元朝的儒臣们为了向皇帝灌输儒家思想,不得不将经书、史书和有关讲解用蒙文翻译出来进讲,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其间甘苦,可谓一言难尽。蒙古、色目大臣通汉文的,也是少数。

也因此,明朝建立后,真正懂儒学的学者就少,况且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虽然也有宋濂,刘基那样的大儒,但是,指明道路,不仅需要大成者,还需要开拓者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