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凯丰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中秋节过后,田里的小麦要种。
种西瓜的二十多亩地,他想了想还是空了下来。虽然他手里有肥料,但是让田地歇一歇比较好。主要原因是山坡上不好上机器,没法耕犁,他一个人工作效率太低,等他收拾好,肯定要错过小麦种植的季节。
而且山上的果子,山坡上的红薯,都等着收货,样样都要忙活,他实在分不开身。
杜凯丰移植过来的金丝小枣,结的果子不是太多,一棵树上大概只有一百多个。但是果树多,几千颗果树,算下来也能结不少果子。
这些金丝小枣,到底还是受了土壤气候的影响,结的果子比杜凯丰在基地里看到的小了很多。他当初在基地里买枣树的时候,基地的工作人员给他介绍过,金丝小枣的重量大概是在五到七克左右。但是杜凯丰田里小枣,最大的也才六克,一般枣子都在四到五克左右。
虽然枣子小了一点,但是味道还是不错的。当初枣子还青的时候,杜凯丰就摘下几个尝过,味道不错,又脆又甜。最近树上也有那么几个红的,大多在树顶,得的阳光多。
杜凯丰也让三毛帮忙摘下来几个,这时候枣子掰开,中间还有黄色的丝线相连,这就是金丝小枣名字的来历。
但是最近几年,因为产量,处理方法和储存的问题,几乎没有人家再种红薯。就算有人家种了红薯,也只种一点,足够自己家吃就行。所以原本烂大街的红薯,如今也能卖上好价钱,最低也要一块钱一斤。
杜凯丰给家里的红薯定价,一斤两块,烤红薯则是一斤五块。都比市场上的红薯贵了一些,但是它们值这个价钱。
郑季军跟齐秀萍到了一中门口,发现这里还没有学生过来。杜凯丰让他们先杜恺裕的小饭馆里呆着,等到快要放学的时候再去摆摊。两人合计这可不行,就那么一会功夫,卖不完怎么办。
两人到了县城,先跑到一个比较大的菜市场,占了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齐秀萍让郑季军先烤几个红薯,给隔壁的人尝尝,很快就搭上了话,对这里摆摊的情况大致有了了解。
吃过烤红薯的人都说味道不错,也说等会买几个。虽然价钱贵点,但是确实好吃。
郑季军也算是灵活,找人要了点水,洗几个红薯摆在摊子上,又烤了几个红薯当样品。过来问价的人,不管买不买,都让他们先尝尝。
生红薯也能吃,脆嫩清甜,就是淀粉有点多,水分感没有那么足。
先让大家知道味道,再把家里的地址报一遍,告诉大家这可是绿色无污染的红薯,一上午也卖出去一百多斤红薯。眼看中午就要放学,两人才急急忙忙往学校赶去。
饶敏接了杜凯丰的电话,一直留意门外,一直等到中午才见两人过来。过来一问才知道,两人还跑了趟菜市场。
饶敏回去还跟杜恺裕说,果然两人也是实诚人,直接在学校卖多好。
郑季军原本打算在学校大门口守着,那边基本上都是卖饭的小摊,他找一个背一点的角落也行。饶敏让他们先把摊位在支在门口,等打出了名声,再去别的地方摆摊。这里的学生都不认识郑季军,怎么能知道这红薯是杜凯丰种出来的呢。
红薯摊子支在门口有些碍事,但是问题也不大。齐秀萍看来买生红薯的人不多,索性就到小饭馆里去帮忙,从中午十二点,到两点,小饭馆里一直没停下过。不少后来的学生说知道来的太早要排队,所以就在教室里等着,估计人走的差不多了才过来。
旁边的饭馆差不多一点多就没了人,杜恺裕的小饭馆人却一直没断过。齐秀萍暗自在心里点头,杜恺裕确实没有撒谎,这小饭馆确实能赚不少钱。
送走最后一个学生,齐秀萍从后厨出来。她还不熟练,收钱送菜什么的做的不好,所以就在后面切菜洗盘子之类的,一直没有停下过。
等她有空出来,郑季军还在烤红薯,车子里的红薯下去了一大半,短短两个多小时的功夫,郑季军卖掉了不少红薯。
“这些学生,出来都问我这是不是老板弟弟家的红薯,差不多都买了带走。”郑季军这段时间忙的手忙脚乱,心里却是很开心,短短两个多小时,他卖了不少钱。
“喝点饮料。”饶敏拿了两瓶牛奶递给他们,又让郑季军帮忙烤几个红薯,她给隔壁的邻居送过去点。
几人吃上午饭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郑季军一直在跟杜恺裕说红薯的事情,他是真没想到,红薯会这么好卖。有几个从学校出来的老师,确认红薯是杜凯丰种的,不仅买了好几个烤红薯,生红薯也买了几十斤,价格没问,结账的时候也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意思。
“嘿嘿嘿,小丰种的东西都很好。”杜恺裕嘿嘿一笑,他弟弟现在可是学校里的名人,只要是他手里拿出来的东西,学生们都愿意买。其中有几十个去过杜凯丰家里的学生,几乎成了杜凯丰的忠实粉丝,不仅每天过来吃饭,还经常说杜凯丰要是出了什么新的食物,及时通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