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命运大主宰 > 第373章 县令讲鬼使神差 道长解厚德载物(1)

迟叶生接过簿籍,仔细的看了两遍之后,猛然大怒,厉声喝道:“大胆边幅,果真刁滑歹毒,分家文书上写的明白,由你打理甘家产业,并有义务供养姨娘宁氏,有责任供妻弟完成学业、为妻弟娶妻成家。

你妻弟年龄尚小,娶妻之事暂且不谈,你断了宁氏供养,停缴了妻弟学费,这是事实,不容抵赖。单就这两件事而言,你已背约。既然你背约在先,这份分家簿籍便失去了效力,你妻弟也无须再遵守协议,本县便有权废除该份协议。甘家姐弟俩应请上族人,重议分家之事。

然而,本县做事向来是以理服人,从不勉强任谁,只好尊重你岳父临终遗言,凭此遗言断事。这段遗言说的清楚,甘家的家产都是你妻弟甘祭祖的。即日起你便把整个家产移交到你妻弟名下,不得有误。”

听完县太爷迟叶生的裁决,边幅差一点昏死过去,待他稍加清醒一点以后,分辨道:“老爷您处事不公,小人不服。您看簿籍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楚,字字句句都证明着家产给了小人。

老爷,您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并非小人不赡养姨娘,是她自愿搬出甘府,拒绝小人赡养。妻弟的学费非是小人断交,而是妻弟厌学,不愿进学堂。既然他不去学堂,小人觉得也就没有必要再浪费银两,所以小人并未违约,协议不应废除,请大人明察。

大人您也看过簿籍,想必岳父留下的那句遗言您已看到,岳父的这句遗言,正是小人怕枉生事端,由小人说着,岳父亲笔添写上去的。这句话说得清楚,家产都是小人的。

之所以小人恳请岳父加上这一句话,是因为小人担心甘家族人看不到岳父给小人家财的正当理由,而来哄抢财物,或者挑唆长大以后的妻弟来争夺家财。请大人验查岳父笔迹,看看小人说慌没有?”

迟叶生不温不燥的说道:“边幅,何以见得你岳父那句话,说是把甘家的财产给了你?”

边幅挺起胸膛说道:“当时小人让岳父是这样写的:甘祭祖吾不喜欢,家财尽给吾婿,外人不可争抢。老爷,岳父是因为不喜欢妻弟才把家财给了小人,又告诉了族人家财尽给了小人,别人是不可以抢的。”

迟叶生再次看着簿籍上的这一行字:“甘祭祖吾不喜欢家财尽给吾婿外人不得争抢。”一边听着边幅解说,一边盘算着如何坐实这句由甘财主字迹模仿而来的遗言。

当边幅住口以后,迟叶生问边幅:“你确定这句话是你岳父写在簿籍上的?”

“回禀老爷,是小人说着,岳父亲执笔添写上去的,小人敢拿脑袋担保,这的确是岳父的遗言。”

“那好,传当日分家时在场的甘家族人!”

迟叶生一头命差役人分头去传甘家与此事有关的族人,一头让边幅在一张誊抄了这句话遗言的口供上画了押。

迟叶生此举的用意,一是让边幅证明这句话是甘财主亲笔遗言,二是让边幅对执行这句遗言的决定做了个保证。

甘家数名族人到场以后,迟叶生并未向这些人问及当初分家之事,而是让他们在边幅之前签字画押的那张口供上分别签字画押。

甘家族人的签字画押,非是为遗言真假作证,只是为了证明边幅对遗言的认可。

大家正在猜测县太爷用意只时,县太爷迟叶生猛然严肃起来,说道:“甘祭祖诉边幅侵占甘家财产案,本想已经查明,甘祭祖所诉属实。判令边幅,即日把其侵吞甘家的所有财产全部还给甘祭祖。

判令依据有二。其一,甘祭祖秉其父遗言,呈宝剑诉讼该案。这充分说明此诉讼案成立。其二,本县尊甘财主遗言所断。甘财主遗言:甘祭祖吾不喜欢家财尽给,吾婿外人不得争抢。”

迟叶生宣判以后,甘家族人称颂青天,边幅聪明反被聪明误,无可奈何。

案情判明以后,迟叶生并没有离开甘家,而是在临近甘家院内旧宅处的一个小院落住了下来,美其名是要留下来几天,监督边幅对判令的执行。

为了保持县太爷住处的肃静,包括县太爷所住最近的甘家旧宅在内的区域,全部做了警戒。

几天后,随着边幅把甘家产业交接清楚,自家搬出甘府,甘祭祖母子搬进甘府的同时,两辆马车,一顶官轿,把县太爷以及衙役们接出甘府。

迟叶生给玄痴讲述这里,脸上露出深深的愧疚,叹口气说道:“仙长,本县自做官以来,从未有过这等贪欲。用一念之差也好,用财迷心窍也罢,总之本县去甘府之初是没想贪那笔钱财的半点心念。

本县原本是想启出画卷里的这笔钱,名正言顺的交到甘祭祖的手上,可当本县看到簿籍上伪造的那句遗言的时候,即可有了为甘祭祖夺回家财的现成理由,于是,猛然出现的贪念,让本县把画卷中所藏财宝据为了己有。

若说那一闪念是鬼使神差,可当本县住在甘府并派了几个心腹从枯井里往外取财宝的时候,却不能警醒;在把财宝装上马车,堂而皇之离开甘家之时,也不能警醒;这怎么还能叫鬼使神差?还怎么能叫一念之差?分明就是财迷心窍,巧取豪夺。”

迟叶生自己责备着自己,那种痛苦不由言表。

玄痴理解他的心情,沉思片刻说道:“大多数的时候,一个人吉凶祸福的征兆都是萌发于他的内心,表现在他的行为上。贫道在《太上感应篇》看到一种说法叫做‘福祸无门,唯人自召’。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但很哲理。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遇到各式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像人们身上存在的喜怒哀乐这几种情绪一样,终生陪伴,任谁也割啥不掉。

人们在生活中,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令人高兴或烦恼的事情,高兴或烦恼便用喜怒哀乐这些情志给表现出了,这是任谁也不能回避的事实。贪念也是这样,任谁都不可能回避。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人们心中的善恶,正是由喜怒哀乐的发泄产生出来的,一旦产生善恶,福祸也便随之产生。故此,才有了“福祸最开始都是产生在一个人的心里”之说。

放眼看去,儒家反对逐利,可有几人能放弃功名的诱惑?就像道家忌讳谈及利禄,可又有几人视而不见?贫道也未脱俗,相信大人也如是。”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