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九尾猫妖之化身成魔 > 第四百二十八章:死生有命

九尾猫妖之化身成魔 第四百二十八章:死生有命

作者:张佑羽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29 10:57:34 来源:258中文

年复心想萧天枢这小子,还真是聪明,没想到自己心中一点想法,都被他给看穿了呢!既然这样,年复也不打算绕弯子了!

年复便笑道:“呵呵,真是的,我有你说的那么工于心计吗?不过这话可是你说的,祖师爷到底给你传授什么了?说给我听听……”

萧天枢笑道:“哈哈哈,看看你,我还没说什么呢,你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你可真是沉不住气呀,再说了祖师爷说的太深奥,我哪能理解呢!”

年复说:“呵呵,沉不住气,就撑不住,你都是说说,到底啥情况,说不定我们俩商量商量就有结果了呢?不明白的合计合计也都明白了……”

萧天枢笑道:“大致好像就是说了一些关于生死的道理吧,或许我觉得祖师爷是觉得,只有真正悟透生死才能悟透道吧?”

年复笑道:“生死归于道,在讴歌“生”的同时,面对不可避免的“死”,道教不是以消极回避的态度,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然处顺”、“齐生死”和“死生一体”的豁达观点。道家对死亡的潇洒体认,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庄子始终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认为生死皆自然之运动,理应一视同仁。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因此,在生死面前,人们应当采取旷达的态度,安时而处顺,就如同“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萧天枢笑道:“就是这个理吧……”

年复说:“庄子曾借“真人”之口表达自己对生死的认识:“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盉,其入不距;袺袺然而往,袺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他还借子来的事迹,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安然的心态:子来病危之际,其妻泣之,子犁去看他,他对子犁说,大自然赋我形体,用“生”教我勤劳,用“老”赠我安逸,用“死”赐我安息,如果把“生”看成是一种“安善”,那么“死”也应该是一种“安善”,降生大地的人,如能愉悦、平和、安然地面对人生,勤奋工作,一无所求,善于养生,到年老体衰时,定会毫无悔意,以闲逸而安宁的心态,坦然地面对死亡的到来,视死为一种自然回归的人生态度。”

萧天枢说:“总之,庄子志在填平生死之鸿沟,抹去人们心头生死之界线,通过齐生死的途径来帮助人们透彻领悟死的本质,让人们不是惧死,而是以坦然、平静、甚至喜悦的心态,去面对死亡、步向死亡。道家道教之所以有如此豁达的心襟,是因为它们是从“道”的高度来看待生死的。《庄子》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从元气而来,死后又复归为元气,生死只是自然的一种变化而已,就如同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般。我们不会为季节的更替而痛苦悲泣,那又何必为“死”而嚎啕大哭呢?”

年复说:“这个倒是真的,《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也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面对惠施的指责,庄子回答:“其实,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又没有了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

总之,道教认为:只有跃出个人生死的限囿,以宇宙之兄襟,立于造物者“道”的高度来反观人的生死问题,才能超越生死。不然的话,就会“生”时疲精费神,“死”时惊恐不安。因为,执着于小“我”人生的获取、享受、幸福,亦必然会陷入小“我”的失缺、灾难等痛苦之中,进而视“死”为纯粹自我之事,由此对之产生焦虑、悲泣、恐惧等心理。

萧天枢说:“在道家道教看来,每个人都应随顺造化的安排,“死”犹如睡熟,“生”好像醒来了一样。不为“生”喜,不以“死”悲,使生死在造化中齐一。也就是说,它们要人们摆脱从个人的视角来看确定个体的生与死,而要从“道”的立场来看生死的首尾相续和循环不已,从而悟出无生无死,生死一体的超然境界。道教是一种以人为贵、追求实现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其终极理想就是要扩张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无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强调人的自然特质。道家道教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误入了难以自拔的歧途,他们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谋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年复说:“因此,它们劝导人们返朴归真,过顺应自然、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不断炼养生命、存养本性而得以觉悟大道的仙人,他们“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探究,其中生死问题又是它们首要关注的大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