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三生愿 > 第八十四章 刘陶之亡

三生愿 第八十四章 刘陶之亡

作者:夜月双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12 来源:258中文

肃穆灵堂的外院之内,那字伯圭的人走到刘和面前,稍稍拱手。

刘和还未言语,只听身旁的父亲刘虞介绍道:“此乃犬子,名和,字玄泰。”

那人出声道:“辽西公孙瓒,字伯圭。”

刘和拱拱手,一时间脑海中闪现过一幅兵戈铁马,乱战交错的画面。

公孙瓒看着微微失神的刘和,皱了皱眉,然后转身走向灵堂。

刘和看到其雄壮的背影,深深吸了一口气。忍不住向父亲刘虞问道:“此人……也是文饶公的门生故吏?”

刘虞淡淡的解释道:“伯圭早年曾师从子干(卢植字),后来经过子干推荐,在文饶公门下学习过两年。之前为父在幽州任职时,他任辽东的属国长史,乃是我大汉幽燕边疆之地的一员悍将。”

“辽东的白马长史?”

刘虞瞅了刘和一眼,点点头。“其人好白马,身边随从数十人皆骑白马,故而有此一说。”

刘和意味深长的说道:“看起来,确实是一员悍将。”

次日,家属等人大殓,将尸体入棺之后。刘松先是将一个瓦盆摔倒地上,瓦盆应声而碎后,刘松手执引魂幡,领着送殡的队伍缓缓出门。

一路上鼓乐吹打,走了足足两个时辰,才来到了下葬之处。待入土安葬之后,众人协同立碑,再次祭拜一番后,葬礼渐入尾声。

立碑之后,阳碑(墓碑正面)上用隶书刻写刘宽的名字与生平。祭拜之后,阴碑处写着众多来送葬的门生故吏的名字,其中刘和也看到了公孙伯圭的名字。

待一群人逐渐远去之后,刘松和一众兄弟姐妹在墓地的不远处结庐而居,开始守丧。

所谓守丧乃是儒家之礼,一般都是要守三年(实际二十七个月),期间禁止饮食酒肉,不再欣赏舞乐,以及避免夫妻同房等诸多礼节。

儒家讲究母生子,后哺乳三年,子方可长大。那亲长死后,为了寄托哀思,也当守孝三年以示崇敬。

这期间礼仪甚重,首先要前三日不食,而后每日只在日出和日落之时各饮一粥而已。除了只能穿五服丧衣之外,期间不可听乐,避免交际。而且一定要居于墓地之侧,每日去祭祀亡人之后,才可回屋睡觉。

守孝之礼在先秦时期便被通用,秦始皇嬴政曾以法令约束国人实行守丧。高祖刘邦立汉朝时承袭秦制,依然沿用此礼。到孝文皇帝时,孝文皇帝觉得其制不可久行。在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要求出临三日,皆释服;既葬,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也就是把日当月来过,将守孝的时限变为三十六日,并垂为定制。

后来其制并未一直延续,新朝王莽篡汉之后,再次依照古礼恢复三年守丧之期。光武皇帝中兴大汉后,本也想修改守丧之期,但是天下此礼已经蔚然成风,深入民心。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丧制度终于成为天下之通丧。

现在人们都已守丧的长短之期来提高名声,就好比袁绍此人,当年刚及弱冠之龄,便被推荐任濮阳县长。却是不久之后,其母病丧,就回故乡结庐守丧三年,到了三年期满后,又因为觉得自己此时已及冠成年,便又补其父丧三年。六年之后,孝义的名声顿时传遍天下。

这次刘宽的死,无疑是对宗室势力的一次重大打击。葬礼仅仅过了半个月,刘陶便被以私通贼寇,图谋不轨之罪,再次关押至北寺狱。

其缘由只因在西凉叛乱之事上,刘陶再次抨击宦官而获罪。当初北宫伯玉举兵叛乱后,恰巧挟持了边允和韩约。而后一直带着两人从临洮打到金城,时任凉州刺史左昌却不予救援。

攻打金城时,北宫伯玉放出谣言,说边允乃是叛军的首领,使得金城内大乱,才顺利攻下。入城后,击杀了金城太守陈懿。边允和韩约看到陈懿已死,自知两人名声尽毁,只得投入叛军。之后的叛军人员混杂,北宫伯玉知道自己名望不足,索性推举边允为大帅。

而后两人率领叛军围攻冀县,刺史左昌被围,急令盖勋率军救援,官军抵达之后,盖勋看着叛乱的羌人大军,忍不住出声呵斥。

边允痛哭着辩解道:“左昌当初要是早听盖长史你的话,派兵来救援金城郡,或许我们还能改过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

由于盖勋名震西凉,手下有带着大军,边允等人只能率军撤退。而后两人自觉有愧,便改名为字,改字为名。边允改名为章,字允诚。韩约改名为遂,字文约。

这两人的加入,使得整个西凉的叛乱完全不可控。原本只是羌人之乱,凉州本地派兵镇压即可。现在由于边章和韩遂的加入,西凉各地的豪族纷纷或明或暗的支持起来。一时间,整个凉州陷入动乱之中。

朝廷看到这种形势后,立即调派皇甫嵩前去平叛。可是当皇甫嵩定下策略,准备先打后抚,逐步瓦解敌人时,宦官再进谗言,说皇甫嵩拖延战机,有同情叛军之嫌,于是天子将皇甫嵩召回,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

皇甫嵩走后,叛乱越发猖狂。原段熲麾下的夏育被临时拜为护羌校尉,结果圣旨刚到凉州,夏育便被围困在右扶风,盖勋救援时也惨遭伏击而大败。

西凉顿时陷入糜烂之局,朝廷无奈,准备再次派遣大臣前往,争论数日,最终天子下旨由张温领车骑将军,持节,前往西凉平叛。

刘陶正是看到了张温去西凉的困难,便再次上疏。先是提及了平定西凉的策略,痛斥了宦官的故吏在西凉之地的贪腐。而后又说前有张角之害,后有羌人之叛,皆是因为宦官之过。现如今关东各州郡依然遍布黄巾余孽,随时有可能再次叛乱。希望天子立即下旨诛杀宦官,方可得天下民心拥戴。要不然西疆叛乱未定,而关东的黄巾余孽趁势再起,到时候大汉基业将摇摇欲坠。

宦官等人听了自然要反驳,天子本来一直很信任刘陶,尤其是刘陶数次直言利弊,并且预言成真之后。

偏偏宦官正是以此为证,向天子说黄巾叛乱已平一年,州郡之中除了冀州之外,没听说其他地方还有黄巾叛乱。刘陶言之凿凿所谓何由?朝廷都不知道的事情,他刘陶为何如此清楚?他的耳目难道比朝廷还多?刘陶曾为太学领袖,之前与党人交往甚深。当年要不是刘宽力保,也必定受牵连。现在党锢已解,党人被赦免,甚至可以为官,那刘陶这么说是为了什么呢?而且,据我们所知,当时抓捕马元义的功劳,其实就是刘陶送给何进的,他为什么送给何进?为什么那些党人都去依附了大将军何进?还有一点,就是当年被诛杀的前大将军窦武的故吏胡腾,在解除党锢之后,竟然被刘陶举荐成为了尚书。

天子心思微动,考虑的许久之后,终于同意了逮捕刘陶。

刘陶的再次入狱,自然引起了士人激烈的反应。大将军何进上朝时言辞激烈,述说刘陶种种过往,以及各项功绩和朝野内外的名望。

天子冷眼旁观,一语不发。

下朝后,天子对着张让和赵忠几人嗤笑一声。“看来那何进成为大将军后,跟你们不是一条心了。自党锢之后,那些党人恨死你们了,现在他们都在何进身边,给他出谋划策,听说何进很信任他们啊。你们呐……以后小心自己的脑袋吧。”

张让几人面面相觑,神色阴晴不定。

一时间,朝堂之上,波澜再起。每次上朝期间,各地对宦官的弹劾之声不绝于耳。

刘虞隔了一日去北寺狱看望刘陶。“子奇,朝廷内外众人都在努力上疏。我也准备明日再次觐见天子陈情,你……”

刘陶面容憔悴的看着刘虞,淡然的摇了摇头。“伯安,不必了。吾一心求死,此次入狱就不准备活着出去。”

刘虞皱了皱眉头,欲言又止。

刘陶坦然一笑。“我只有死了,才能激起士人之怒,才能让剩下那些还摇摆不定的人们坚决去支持何进。只有何进的势力快速膨胀,才能催生其掌控权柄的野心。”

刘虞担忧的说道:“子奇,外戚之祸……”

刘陶摆摆手。“外戚?若无外戚,朝堂之上的权势如何制衡?宦官掌权之事如何打破?这些年来,我们几代士人都想要修改国策,可是两次党锢之祸让多少忠贞之士含冤而死。天子严防权臣之祸,所以士人根本无法掌控权柄。所以我们只能先依靠外戚,只要外戚掌权,将来我们还是会有诛杀奸阉,重定国策之日。我知道文饶公嫌我性情偏激,过于激进。可是,伯安啊!奸阉之害已经使得我大汉岌岌可危,国策再不修改,大汉将亡矣。”

刘虞看着面色坚决的刘陶,无奈的摇了摇头。“此策何其危险?当年李膺依附窦武,妄图通过窦武获取权柄,结局如何?这……罢了,这些都是未来之事,中间还不知道要起何等变化,不谈也罢。无论如何,我都不希望子奇你心存死志。”

刘陶面色严肃而冷峻。“正因有前大将军窦武之败,吾之筹谋才更易成。等何进权势已成之时,窦武的前车之鉴,必然让其惊醒。只有如此,才能让何进时刻提防宦官,才会使他们决裂,才能进一步分化和拉拢何皇后,削弱宦官在内朝的势力。伯安!我今日之死,何其壮哉。日后奸阉若亡,请到我墓前告知,也不枉我以死筹谋一场。”

刘虞顿时想起了之前刘宽最后的嘱咐,长叹一声。“子奇,你这是豪赌……”

刘陶微笑着拍了拍刘虞的肩膀。“赌赢了,大汉则兴。今日一别,当为永诀。”

刘虞摇摇头。“若是赌输了……”

刘陶摆了摆手,略显悲怆道:“吾汉家传世四百载,天下归心。若时事大变,则为天命,非吾等凡夫可改。当年王莽篡汉,几乎使我汉室覆灭,幸亏有世祖(刘秀庙号)力挽狂澜于既倒,以擎天之力再建大汉。我定此策之时,心中亦惶恐不安,唯独因此而乱天下。若结局真伯安所言,那吾今日之死,当永不瞑目。”

五日后,刘陶闭气死于狱中。朝野内外顿时一片哀嚎,士族百官群情激奋,指责宦官无法无天,在牢狱之内公然迫杀朝廷的宗室重臣。

官吏和百姓还特意作曲寄托哀思:郁郁不乐,思我陶君,何时再来,安此下民。

朝野内外的舆论使得天子也频频问起刘陶之死,张让等人在天子面前百般解释,得来的回应却是天子深深的怀疑和戒备的眼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