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如来必须死 > 0308:暗度

如来必须死 0308:暗度

作者:鸟云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9-30 10:27:28 来源:258中文

敢在这个时候搞竞彩,而且还做强做大,公然去和那些民间去抢资源抢市场,也是因为铺垫这么长的时间之后,王迪在两个领域里面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技术话语权。

一个是纸张,一个是印刷。

纸张其实早就出现了,而且,经过蔡伦与左伯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技术和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左伯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难得的佳品,而且,到了这个时代,造纸已经扩散到了南方地区,并非什么国家高度机密。无非是原料的分离(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打浆(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干燥(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这几道工序。所以,前世的影视作品中,王迪一直十分奇怪,怎么古人明明已经有了先进的造纸技术,却还是以书简为主呢?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经过他人指点才知道,一个是供应量上不去,自然会导致纸张昂贵(这就和原材料廉价与否关系不大了),一个是为了方便保存,人们总是认为重要的文件应该铸成钟鼎或者书于竹帛,才能长期保存为据。《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便称:“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很多档案文书封存,尤其是契约合同的凭据也多是竹简的形势,足以说明当时人们仍认为纸不适于长期保存。

但是,在王迪看来,三国鼎立以来,大规模的战乱就少了很多,按理来说,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作为这样一个文化大国而言,把纸张供应量提升上去,提升到一个普遍能接受的价格程度应该不是问题吧?至少政府方面要是强推的话也不该是这个局面,第二,方便保存倒是一个不错的说辞,可是,这种书写方法不也是要比写在纸张之上麻烦很多吗?纸张又不是没有人用过,在这个便捷方面和保质期方面,应该心里有数吧?

所以,他很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认为,更有可能是,当权者出于某种阴暗的心理,故意压制阻挠纸张的传播,进而掌控知识文化的垄断地位,对于**丝而言,纸张太贵,就买不起,篆刻书简太过费力,学习难度成倍放大不说,因为家境问题搞不搞得到教材都是个问题,光听老师讲授又能如何?比如刘备,这个卢植“函授班”里面的学员,文字功底不怎样,学习兴趣不太浓厚(声色犬马,不喜读书)就和客观难度太高有很大关系。

但是,这些对于那些权贵和所谓“诗书传家”之人来说就没有问题了(同样还是刘备,逆袭了,临死的时候就让孩子多读书,当然情有可原,就如同我们的父辈,不希望自己历史问题造成的学业困难遗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传到下一辈身上一样),这样的话,就可以持续对中下层人士,形成智商上的压制优势。

基于这种阴暗心理,王迪一直想方设法的要绊倒传统的既得利益者,在开疆扩土发家致富的同时,真心的要在文化推广上做出点努力,所以,在条件允许之后,暗中捣鼓出了“造纸厂”,在他看来,只要把纸张的供应量推上去,至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文化传播,一个是上厕所能够“舒心”一些,不再使用厕筹这种令“局部”地区粗狂成长的神物。

讽刺的是,低廉的草纸(也就是卫生纸)批量生产之后,倒是遭遇到了权贵们的热烈欢迎,销量喜人,却没有惠及到老百姓——在老百姓看来,纸张是很昂贵的,拿来擦屁股的话实在是暴殄天物。至于传抄经典,推广文化,底层民众是“自惭形秽”加上洗脑严重,自动退避三舍,权贵们则是收起了一副上完厕所的愉悦表情,一脸沉重的建议还是以竹简为主,虽然是麻烦了点,但是,保质期长啊。

无奈,王迪还没有直接硬肛整个特权阶层和文化贵族的实力和手腕,只好继续蛰伏下来,去捣鼓另一个重要平台:印刷厂。

印刷,自然是比手工抄写(不管抄写在什么载体上)要更加便捷,王迪也知道,印刷,是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阶段的,即便是最早的雕版印刷,也要再忍耐个几百年才能出现,现在就让他一步到位弄出活字印刷简直是痴心妄想,真要有那个金手指水平,也不至于穿越以来处处受制于人,只能靠狗屎运混到今天。

但是,王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雕版印刷的出现也并非是从石头缝里直接蹦出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比如,印章可早就有了,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后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有了纸张之后,某些公文也书写在纸上,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那么,这印章,其实不就是一个迷你版的雕版了?其次,还有碑石拓印,远的秦始皇同学,出巡在外多次刻石留下自己的足迹(比今天游客的到此一游什么的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近的还有蔡邕同学,他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不过这是方便了读书人这个群体,还没有真正普及到老百姓之中,而且,有蔡邕这种广阔胸襟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不然也不至于很多人要趁着官方监管不严的时候偷摸去“盗版翻印”,这正说明当权者是不希望流传的太广泛的,不然早就拿来赚钱了。

搞清楚印章和碑文拓本这些细节之后,王迪觉得,其实雕版印刷的出现,其实主要差在思想意识打压控制以及大胆假设上,只要自己这个理工渣能够在大方向引导技术员工,资金扶持到位,让他们沿着自己的“大胆假设”去小心求证的话,那么,雕版印刷,至少,能够短暂应付的初代雕版印刷产品在这个时代面世还是可以期望的。

所以,仗着有王蕃这种日益陷入狂热的技术大拿(对仕途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也不满足于整日里琢磨数学这个基础学科单纯的搞理论,只要有烧钱的金主在后面撑腰,他就敢不怕失败的进行千百次实验,反正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反正还有王迪这种满脑子“奇思妙想”的人傻钱多的领导),很快就暗地里捣鼓出了“雕版印刷研究所”。

研究所的所长由王迪出任,王蕃只是个副所长加首席工程师,其实,王迪只是提出了一个只有四个字的构思(雕版印刷,其余的自己领会去吧),但是,王蕃何其威武,很快就把手中掌握的几个关键技术串联起来,有了大致的研究方向(正确的研究方向),剩下要做的就是,和以前一样的反复试验,实验那种版料木材雕刻印刷后的效果更好,雕刻阳文反字还是阴文正字哪种字效果更好,墨色调配等等。

具体的事情王迪就没参与了,没时间关注这些细节不说,还看不明白(被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给碾压了是一个很羞辱自尊心的事情),索性,和前几次一样,又当起了甩手掌柜,钱不够了,跟我来要便是,技术人员不够了,高薪聘请便是。

苍天不负有心人,仅仅三个多月,王蕃的技术团队,在没有耽误数学研究和财务核算的前提下,就给王迪拿出了雕版印刷的1.0版本。

虽然这个版本,别说在现代人眼中,即便是在古代有了印刷术以后的时代看来,质量也是有点惨不忍睹的,但是,王迪都是能接受的。

谁说一定要上来就搞出来质量最好的了?那样的话,自己还没死呢,就先破产了,可以先投入生产嘛,可以先收回第一期的研发成本嘛,以后慢慢升级便是,反正不怕有人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发现其中的商机,有这种人也不怕,天量资金足可以把你拍死在黎明前的黑暗了。

于是,雕版印刷研究所的衍生公司就出来:一个其貌不扬的地下印刷厂。

而几经思量之后,王迪交待出来的第一个印刷书籍任务便是:《论语》。

倒不是因为王迪有多么的喜欢,非要再次巩固儒家的政治地位(其实他真的对此持保留意见),只是单纯的因为字数比较少,雕刻版本相对而言方便快捷一些。

雕版还没完事呢,王迪便向同样当起了甩手掌柜的王蕃(琢磨数学去了,别说刻字,连雕版印刷二代产品都不急于开发了)传达了紧急通知:暂停印刷厂制作论语母版,大活来了。

“子均,不雕刻印刷这《论语》,难不成是《尚书》?”王蕃有些惊喜。

“莫要说笑,”王迪摇摇头,说出了一个王蕃意想不到的东西:“眼下着急印的,是彩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