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重生之复仇女王 > 第一百七十五章、黑科技

重生之复仇女王 第一百七十五章、黑科技

作者:正月初琪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17:30:49 来源:258中文

这个世界永恒的主题只有——利益。英法利益冲突严重,又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自然不可能真正的联合起来。

原时空德二帝国给法国人那么大的压力,巴黎政府宁愿花大代价拉拢俄国人,也没有第一时间向英国人靠拢,就足以说明问题。

普法战争过后,德国人和英国人同时成为了法兰西最大的敌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英法两国几度差点儿爆发战争。

德法矛盾能够超过英法矛盾,还是威廉二世作死的缘故,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法国人的民族情绪,被英国人给利用了。

在意识到德国人威胁到自身利益后,英国人就主动向法国人释放了善意。

即便是如此,巴黎政府犹豫了很久,才放下了脸面当了小弟,要不然双方也没有那么容易妥协。

现在自不用说,如日中天的法兰西可感受不到威胁,凭什么去给英国人当小弟?

想到了这里,弗朗茨就放心了。英法矛盾、英奥矛盾、法奥矛盾交织了一起,才是最稳定的格局。

在相互之间利益冲突严重的情况下,英法奥三国能够坐到一起,不得不说是外交真的很微妙。

外部问题完了,就轮到了内部问题。最近几年,奥地利经济似乎插上翅膀,借着第二工业革命的东风蓬勃发展。

不光是奥地利,整个欧洲大陆的经济都在蓬勃发展,以铁路产业为例,从1870年~1875年欧洲铁路总里程增加了58%。

其中又以普波联邦和俄罗斯帝国增长速度最快,紧随其后的是**兰西和北欧联邦,英奥两国铁路发展较早,现在的增长速度已经趋于缓和。

当然,这个增长比例和基础有关系,奥地利所以增长速度慢,并不意味着兴建铁路里程也比各国少。

俄国人的增长速度最逆天,别人都是增长百分比,他们直接要用增长多少倍来形容。

这不是沙皇政府修铁路厉害,主要是俄国铁路工业发展缓慢。普俄战争过后,俄罗斯帝国通车的铁路总里程不到3000公里,想要翻倍真的不难。

而奥地利1870年本土通车铁路总里程就超过了6万公里,基数在那里放着,增长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

弗朗茨当初提出的大铁路计划,时至今日已经不在只是计划,经过维也纳政府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临近尾声。

或许在二十年前,十万公里铁路只是梦话,可是到了今天奥地利的通车铁路 在建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了十万公里。

截止到1875年末,奥地利本土通车总里程数高达7.6万公里,不出五年本土铁路里程就会超过10万公里。

当然,造成数据大爆发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外,还有“非洲本土化战略”。

截止到目前为止,经过帝国议会批准加入到本土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多达23个,这部分领土面积就逼近了一百万平方公里。

本土面积变大了,铁路需求量自然也随之增长。这部分领土上已通车铁路就接近1万公里,正在施工建设的铁路,也高达8000公里。

这些数据都是严格保密的,一旦公布出去,绝对会震惊世界。

当然,保密是相对普通人而言的,对政客们来说不算秘密,铁路躺在那里又藏不住,只要想知道还是很容易调查的。

这年代铁路并不代表着国力,奥地利通车的铁路里程世界第一,紧随其后不是约翰牛,也不是法兰西而是美利坚合众国。

如果不是美国发生了分裂,现在铁路总里程最多的肯定是他们,因为铁路总里程排名第三的是美利坚联盟国。

这让人很无奈,欧洲各国本土面积有限,区域铁路密度可能比美国人,但是总里程就没法比了。

现在铁路密度最高的国家是不列颠,英伦三岛四面环海,已经通车铁路还有惊人的2.3万公里。

这个密度,让奥地利都望尘莫及。不要说现在,即便是弗朗茨的大铁路计划,全部落实也赶不上英国人。

知道归知道,弗朗茨却没有效仿的意思。英国人的铁路密度如此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重复建设严重。

要知道英国铁路分布极不均匀,资本家们只是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铁路,而经济落后地区则无人问津。

英伦三岛四面环海,仅仅只是经济发达地区,怎么需要那么多铁路呢?如果合理规划、分配一下,英国的交通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资本逐利,赚钱的生意有人抢,赔本的买卖无人问。

奥地利要不是弗朗茨一开始就以垄断为诱饵,忽悠资本家们入套,把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铁路捆绑在一起,现在国内的铁路建设恐怕也会步英国人的后尘。

奥地利的铁路捆绑计划,在曙光前夜遭遇了经济危机,本来以为血赚的资本家,因为资金断裂直接变成了血亏。

同样的套路只能玩儿一次,在此之前奥地利没有完成工业化,连享受经济危机的资格都没有,大家的警惕心自然不强。

资本家们忽视了长期投资的风险,又被“垄断”两个字给忽悠了,才入套的。

不要说本土资本家没经验,就连英法等国际资本也没有例外,被“垄断”两个字忽悠了,数亿神盾投资直接被套牢在铁路建设上。

财力雄厚的坚持了下来,实力不足的被迫甩卖,让奥地利政府抄了底,继续进行未完成的铁路计划。

到了现在,铁路投资仍然受热捧,但是已经和疯狂扯不上关系了。最主要的还是政策,维也纳政府已经插手铁路运费定价了。

各地都有一个最高限价,同时政府还规定铁路是公共基础设施,带有一定公益性质,铁路公司年利润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

坦率的说,这个数字还是很有诱惑力的,除了金融业外,几乎没有几个行业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利润。

然而,这和资本家们追逐的暴利完全是两个概念。毕竟铁路是大投资项目,而计算利润的时候则以营业额为基准,并不是计算总投资。

如果计算总投资的话,奥地利没有任何一条铁路,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年回报率,甚至全世界都没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唯一的优势,大概是收益稳定。奥地利铁路的营业额一直都在稳步增长,年增长率一般不会低于百分之三。

受经济发展影响,部分路段的营业额,还有出现过一年暴涨百分之几十的情况。

除了运费之外,铁路公司还有其它盈利模式,比如说:车站周边的地产项目,都是铁路公司的产业,或者是有参与投资。

车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很多地方都可以修。铁路公司又不傻,要是没有利益,干嘛要把车站修在那里呢?

往前或者是往后挪挪,同样不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转。这年头还没有飞机、汽车和铁路竞争,即便是车站偏远了几公里,大家还是没得选择。

初略的翻了翻报表,弗朗茨露出了满意的笑容。1875年奥地利的经济增长速度再次超过了8%,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已经开始发酵了。

其中以电力产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3.6%,完全是一骑绝尘。

相比之下,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就相形见拙了,比如说工业革命初起兴起的纺织业,现在的行业增长速度只有可怜的1.8%。

然而,在这个数据的背后,奥地利纺织业产能增长5.6%。这意味着什么太明显了,产能增长速度远超行业产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行业利润正在下滑。

当然,技术进步也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具体到某个企业的时候,利润反而有可能上升。

但是产业增长速度放缓,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行业竞争加剧,利润下降是大势所趋。

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科学技术越往前发展,产品附加值就越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初级产业,利润只会越来越薄,最后只能拼成本。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说:钢铁产业,从时间上来说,都有上千年历史了,妥妥的传统行业,但是钢铁产业发展速度依然迅猛。

1875年奥地利的钢铁产量突破了800万吨,已经把英国人甩在了身后,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钢铁产量:

奥地利823万吨,钢产量96万吨;

英国742万吨,钢产量76万吨;

法国274万吨,钢产量我23.5万吨;

德意志联邦帝国155.6万吨,钢产量31.5万吨;(加了莱茵兰地区)

美利坚合众国154万吨,钢产量14.6万吨;

俄罗斯帝国104.2万吨,钢产量2.4万吨

普波联邦96.8万吨,钢产量12.6万吨;

美利坚联盟国34.6万吨,钢产量3.8万吨;

……

剩下国家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大数据表明法国人已经掉队了,并且这个差距还在持续扩大中。

这不是巴黎政府不会发展经济,完全是现实给逼出来的,法国的煤矿埋的比较深,煤层又浅,并且伴随着煤气。

本身开采成本就高,偏偏品质又不好。用来炼铁还可以,炼钢还是算了吧,进口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种背景下,法国人也玩儿了黑科技,那就是——木炭炼铁。据弗朗茨所知,法国钢铁企业还在研究——木炭炼钢。

这不是开玩笑,法国钢铁产量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木炭炼出来的。很多法国冶金专家在报纸上信誓旦旦的保证,木炭炼出来的铁质量最好。

不要感到奇怪,木炭炼铁是传统工艺,都有上千年历史了。

现在法国人还在研究木炭炼钢技术,并且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实验室法国人已经用木炭炼制出了合格的钢。

可惜无法做到量产,在工业试生产中,这套技术炼出来的钢不但品质无法保障,就连成本也要人的命。

这些现实问题,没有打消法国资本家们的热情,他们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继续努力。

资本家们有这么干的理由,法国煤产量不足、品质又差,但是森林资源丰富,一旦木炭炼钢技术突破,瞬间就可以摆脱困境。

要是学习英奥两国,焦炭只能靠进口,光这个成本已经让法国钢铁产业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在法国这个金融业发达的国度,绝大部分钢铁企业都是上市公司。不管能不能成功,都必须要画一个让投资者们相信,木炭炼钢也就不奇怪了。

在利益的趋势下,资本家们也必须要坚信这是正确的,要不然怎么拉动股价?

和历史同期相比,这个年代法兰西的钢铁工业发展还算是不错的,受冲击最大的还是分裂后的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继承了美国绝大部分工业,但是发展却非常的不顺利。没有了南方的市场,还要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合众国经济自然是好不了的。

继承了三分之二美国的合众国,综合国力还不足历史同期的一半。市场萎缩 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合众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受蝴蝶效应影响,最近二十年欧洲前往美国的移民数量,不足历史同期的三分之一。

没人没市场,工业必然会萎缩,这不是人力所能够改变的。

再加上政治上的因素,受战败影响联邦政府声望扫地,很多联邦州都不鸟中央政府。

各联邦州都有一套领导班子,大家制定的政策都是围绕本州进行的。所谓的大局观念,抱歉,这玩意儿根本就不存在。

经常可以看到某些联邦州设置贸易壁垒,保护本州的工商业的;也可以看到某些州大开门户,放世界各地的工商业产品进来。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本地能够生产的工业产品,政府就设置贸易壁垒保护。

本地无法生产,必须要从外面购买的工业产品,自然是谁家便宜好用,就买谁的了。

受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战后为了恢复经济,缺乏劳动力的美利坚合众国,不得不大肆引进有色人种。

尤其是廉价的包身工,最受资本家们热捧。这些劳务输出公司提供的劳工,除了多了名义上的人身自由外,本质上和奴隶没有任何区别。

美利坚合众国钢铁产业能有现在的规模,这些外来廉价劳动力也是功不可没的。

只不过后遗症也相当严重,这种掠夺式的剥削,让合众国的种族矛盾也日益高涨。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至少先得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把各个联邦州整合到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