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源界 > 第七十六章 问策2

九源界 第七十六章 问策2

作者:赵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5 15:14:07 来源:258中文

“说的甚么混话!我等与元廷不共戴天,不杀尽元贼决不罢休!”座下钱正、黄二、吴四德等怒斥谢林,罗成、明雄等沉默不语。***小*说

“蒙元凶残,荼毒中原,汉家子民所受欺凌不知凡几,再提与蒙元一家的混帐话,休怪我翻脸无情!”赵石缓缓道。

谢林脸色顿时发白,不敢再言,低头不语。

于志龙见诸将神态,微微一笑,温言问道:“听你刚才一席话,似乎还有未尽之言,诸将言语粗鄙,彼等曾深受元廷荼毒,一时激愤之言,谢县尹无需放在心上,小子是真心求教,还请直言相教。”说完令人奉上香茗。

谢林见于志龙并未恼,定了定神,慢慢说道:“大人曾言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知当真否?”

“当真如何?不当真又如何?”于志龙反问。

“不当真,谢某自当按照大人吩咐,做好要求的一应之事,大人尽力顾全谢某,对外声称是将谢某家人为质,逼迫谢某行事,谢某感激不尽,只是若事不谐,其后蒙元朝廷追究,谢某固然是难逃一死,但家眷或可侥幸不死,观当今世道,能有如此结果已是万幸!”

“若是当真,大人所为乃是旷世伟业,前路艰险,胜负难料。当今蒙元势大,君若一路刚猛前行,未来不知要经历几多风云诡谲,胜负变幻,谢某实不知能有几多胜算?”

于志龙未料到这谢林能有这一番话,自己虽然已经立志推翻蒙元朝廷,但是在很多下属和士卒心里,估计以为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只有赵石、吴四德、钱正、纪献诚、方学等少数头领相信自己的志向,这谢林能从自己的寥寥话语中隐隐看出自己的真正意图,问询直指人心,倒是难得。

“若是当真,计将安出?”于志龙来了兴趣。

“大人志向高远,实非小人可以揣测,不过历来成就大事者建军伍,治民政,屯田教化倒是屡见不鲜!”谢林沉吟一会儿缓言以对。

明雄听到不禁眼光闪烁,想不到这旧友不仅干练通达,对此亦是有所心得,若说他从未对现今天下大势没有考虑,明雄可是不信。

“当夜我观县库帐册和实物,已知此地县尹治政之才,今日听得先生所言,才明白先生绝非池中物,请先生上座!”于志龙忙让人在身旁摆上座位,站起来,亲自请谢林上座,位于方学之上。

谢林大惊,自称蒙元故吏,俘虏之身,安敢如此放肆。于志龙再三相请,道: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等都是官府眼里的贼寇,低贱野蛮还不如市井贼盗之流,有何高低贵贱之说。若说贵贱,只怕在座的拍马也赶不上县尹。谢林却不过,勉强侧身座下。

谢林今日已暗中令属下差役打探于志龙等人的来路,虽然不能直接从赵石等人那里知晓底细,但是那些看守的士卒们很多则是大嘴巴,聊起于志龙的前事自然是知无不言。

差役们以前多是走街串巷,与各色人等接触过,与这些直肠子的士卒攀谈,不需费心思,往往三言两语就套出许多话来。差役将探查的消息报与谢林,谢林惊诧莫明。想不到这个年青人竟有如此大的气魄。那明雄一向恃才自傲,虽对元廷早有怨意,但最后能下定决心,揭竿而起,想必也是受其折服才入了伙。

当今天下烽火汹汹,此起彼伏,谢林虽是偏居一隅的元廷小吏,但是从各地的官府邸报中敏锐地嗅到时局风向的变化。特别是前些年芝麻李等竟然占据了大城徐州,今时张士诚又占了高邮,可见元廷势运颓衰,早已不复当年开国之雄。

谢林本是汉官,已是不惑之年,想要在元廷仕途上再近一步已不太可能,他更不是甘于死国的愚忠之臣,面对渐乱的时局,也是常思今后退路。于志龙夜夺县城,不过是一个契机而已。

思前想后,何不放手一搏,另谋他途?这谢林既然早有了心思,自然开始琢磨于志龙的所做所言,细细品味于志龙的言行,越想越觉得此人不是等闲之辈,冲锋陷阵不是自己所长,但自己在地方治理上有心得,现在于志龙身边应是最缺政务干练之人,若从此入手,或可被其看重。

事情的发展确如谢林所想,于志龙的确分外重视自己的意见。他却不知于志龙其实早有此类设想,只是一直忙于军务,无心于细节盘算,赵石、钱正、方学只有一些简单模糊的思路,却没有什么具体可行的办法;至于吴四德、马如龙、黄二、穆春等人都是直脑筋,问之无用;罗成、明雄因是新附之人,现在还不敢自由表达心意,所以于志龙私下甚是苦恼。

如今听了谢林之言,于志龙颇有知己之感,大感兴趣下,高位以待谢林,也有千金买马骨之意。在言语称呼上直接改为了先生二字。

“先生金玉之言令我茅塞顿开,还请先生细细解说。”

“谢某惶恐,实当不得先生!”谢林赶紧站起施礼婉拒,“谢某不过虚耗十数年光阴习得圣人书,后迷醉于权贵之念,忘却祖宗教诲,甘为蒙元小吏,供贼驱使。今幸蒙大人青眼,恕小人死罪,终归正途,小人就是粉身碎骨亦难报大人恩典之万一,今后惟愿为大人牵马坠蹬。先生之名,万万不敢受!敢请大人收回此称谓!”

“也罢,既如此,你且安心暂代此县的县尹一职吧。今后还需仰仗你之事多多,望你竭心尽虑,多建功业。”于志龙见谢林如此乖巧,在诸将面前不敢托大,主动落低姿态,不禁对其智慧暗自赞叹。

“诺,刚才大人谬赞,属下惶恐!大人若要举义旗于此,必闻者景从。只是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大人现在掩有一城之地,却非此城之主,小人斗胆观之,还有数位大头领同在,更何况大人之上还有刘大头领。首领多,心不齐,且彼等多贪财好色,胸怀狭窄,目光浅薄,非为大事者,亦非同志之道。大人若要一展抱负应独树一帜,免遭他人误解。小人以为此为万事之首!”

谢林顺着于志龙的话,直接自称属下。

“嗯,县尹所言,入木三分。我亦觉得做事束手束脚,难舒心中快意。就依县尹之言,你等且说说,若我部自成一军,以何名号为好?”于志龙问座下诸将。

“起名字,这个我拿手!就叫忠义军,如何?”吴四德大嘴道。

“大人志向是驱除鞑虏,不如叫驱虏军或者复汉军?”钱正接着道。

“此地是齐鲁之邦,战国七雄里就有齐国,我看齐军也不错!”方学提道。

孙兴道“以后我军诚如大人所言,转战四方,横扫天下,就是一支铁军,不如以铁军为名?”

“你以为是打铁呢?听着有匠做之气。既然我军今后要冲锋陷阵,不如叫陷阵军吧!”

“还是忠义军响亮!”吴四德坚持。

于志龙听了,觉得这些名称都不是跟令自己满意,对谢林道:“谢县尹既然提出正名之言,不知可有建议?”

“回大人,属下以为各位大人所言其实具佳,只是目前大人勉强据有一地,观大人兵马不过千余,此时所提军名似乎还是以不过分刺激蒙元为宜。”

“当今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大人既要谋求日后宏图,又要稳定地方,吸附民心,属下以为当前还是以靖安地方,恢复民生为号最能打动小民之心,不如就以靖安军为名如何?”

“靖安军,靖安军,”于志龙默默念了数遍,“不错,先生之言,深合我意,以后我军就叫靖安军了!”遂令方学记下,扭头告知方学制作军旗,就以靖安军为号。以前在采石场编组成军时,因陋就简,不得不以各色衣衫裁剪出十几面旗帜,以竹竿挑之,作为百户的旗帜,如今进了城,终于有机会一起换了。

“既然军名为靖安,我军就要名副其实,我已向刘大头领建言,调遣大部出城,以减少城内驻军数目,此举既是为了减少扰民,也是希望诸部曲免得长恋城内繁华,失了勇战之心。”于志龙正色道。

“赵石副千户,自明日令我部完成营盘建设,后日开始全军操练!明百户,你来负责各部的训练指导;先前提到周围镇尚未归心,令各部轮流周边,附近的流寇和山贼也不能放过,必须清剿干净。谢县尹长期在此为官,当熟知地理和民情,暂且兼军中参议,辅助赵副千户行事,城内诸民政事项亦由谢县尹做主。诸位,剿匪既是练兵,也是靖安地方平安,意义重大,各军应严守军令,不得肆意扰民。城外驻军当轮流出战,暂以十天为期吧。还有,谁要是连剿匪都打了败仗,给给老子回去做士卒吧!”

诸将轰然立身接令。

大风大浪都过来了,若是被贼寇打败,不用于志龙斥责,自己都会脸红的臊死!

于志龙说完,想起一事,问谢林。“我昨日查本地人口、民户数目,发现本地民户有六千余,但是观城内民户规模,和城外之稠密,似乎多于此数,何也?”

谢林叹道:“大人心细如发,真真是人之不及!诚如大人所言,本地民户确是六千余户,只是大人当夜事物繁忙,未曾注意在案几上还有数册是本地的匠户等藉册,本地的各色匠户单独编纂成册,主要是以民匠为主,现在计有铁匠、石匠、篾匠、瓦匠、织匠、金银匠等上千户;另外大都、益都路等的一些蒙廷高官等在此还有不少的奴户,小的估计也有上千之数,本地还令有一些军户,估计也有小千之数。这些奴户和军户的管理和帐册编制并不归属小人职责所在,所以大人有此一问,小人深感佩服!”

临近春节,偷懒几天,不会每日一更了,感谢各位书友的热情关注,厚颜顺便请各位顺便推荐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