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三晴
早晨伴随着晴晴的问候醒来,就感觉身体酸痛,这种环境,睡觉时还得时刻惦记着添柴,睡熟了,篝火灭了好几次,被冻醒了,重新点火,温暖一点,睡着了,火灭了,冻醒了,再点火,一夜时间,就是如此痛苦的往复着。
看着篝火燃尽的灰烬,闻着衣服上松香味儿如同熏鸡一样的味道,感到后怕和对将来日子的无望。
后怕是因为如此的取暖方式,忽冷忽热且不说,篝火生在集装箱里或者离集装箱太近,都有烟气弥漫不散的可能,把睡梦中的我变成熏鸡,自己都不知道。再者篝火根本不保温,火一灭就没有温度了,对树枝消耗极大,即使有小锯伐回来的枯树,也顶不了多长时间。
昨天知道到小河的干涸河床上,踢开积雪,就能找到被秋风风干的淤泥,现在已经是小颗粒的干土了。干土层很薄,一个手指节的厚度,下面的土含水被冻住了,像混凝土一样坚硬。好在干土层面积很大,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最多几瓢!
这就是搭建火炕的基本原料。
当初选这个森林边缘的位置,就是想搭建一个东北特有的古老的民俗建筑——地窨子,带火炕的你那种。
搭建地窨子,更通俗的叫法是挖地窨子,这种说法更准确,因为地窨子里的台阶、火炕甚至是灶台都是挖出来的。
挖地窨子可能和陕北挖窑洞一样历史悠久,是先古劳动人民因地制宜改造生存环境的好方法。不同的是窑洞是横着挖,地窨子是竖着向下挖。
先选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根据需求确定面积,居住的人多,要求活动空间大点的,就挖个大的,但工程量相当大。按道理说,只要人力够用,弄个三室两厅,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我真没见过这样的。可能是有那样的人力,不如正儿八经的在地面盖个房子了。毕竟地窨子只是过冬的临时居所,虽然保暖,但阴暗潮湿,在夏季会让人受不了的。
挖地窨子一定要垂直向下,挖出的土方要尽量抛远一些,均匀的堆积周围。挖到地面下一米左右,就该预留火炕了,把火炕的形状的土预留着,继续下挖半米,并把土清理平整,这就是地窨子的地面了。在挖地窨子主体的时候,也应该挖一条台阶,宽度能容一个人通过即可,台阶上部与地表的地方,加个盖子,就是地窨子的门。台阶必须与主体同时进行,不然会出现挖完主体,回不到地面的情况。
现在地窨子的地面到炕(现在还只是未加工的原始土方)的上表面的距离为半米,炕的上表面距离大地表面为一米,再加上挖出土堆积的半米,加在一起,地窨子的内部空间高度为两米,是不影响人的活动的。要想更舒适的,可以再往下挖一些。有一部分空间是用土堆起的,在地面以上,这就是人们称地窨子为半地下居所的原因。
在主体的土堆上,担上几根横木作梁,在梁的上面,与梁相交,铺上长秸秆或树枝,再上面铺满厚厚的茅草或短秸秆用于保温,最上面压上一层土,用于防风。
此时毛坯房已建成,开发商可以销售了。
在以前的观念里,火炕是房子的一部分,没有火炕就像没有门窗一样奇怪,可能是近代的楼房和新的取暖方式的出现,像春雨融雪一样,改变了固有观念。在地窨子里,火炕是最重要的,是地窨子好坏的关键。
预留好的原始土方,是有一定强度的,将侧面修理平整。在上面向下挖出烟道,就像秦始皇兵马俑的俑坑,清理掉兵马俑,只留下用于间隔的土堆(土墙?)一样。在火炕的一侧挖出添柴口和燃烧柴的空间。在火炕的上方铺满柳条,铺成一平层,密实,尽量不漏也不重叠。
再将茅草或麦秸切成短段,充分混合到泥土里加水搅拌混合,制成混凝土状,就是“和瓤泥”,不是“和稀泥”,加入茅草等是为了增加抗拉力,和混凝土中加钢筋一个道理。
将和好的瓤泥均匀地平铺在柳条上,表面弄平整。剩下就是生火了,长时间的烧,将泥土烘干,再将柳条烘干,直至柳条燃烧,燃尽,瓤泥过大火后,临近柳条的表面会形成类似陶的状态,只是接近,还达不到,强度却会大大增加,承受人的重量是足够了。
这样一个简单的地窨子建成了,古代先民就是靠它熬过严冬的。相传北宋钦徽二宗,被金国人虏走,被囚,“坐井观天”,就应该是南宋使者看到钦徽二宗住在地窨子里,使者不认识,回到南宋后讹传成“坐井观天”了,钦徽二宗在金国活了很多年,真在井里生活是过不了一个冬天的。
将挖地窨子建火炕的事,详详细细的和晴晴叙述了一下,只讲挖地窨子建火炕的方法和好处,没说我的计划。晴晴听后,非常兴奋称赞会得真多,要把这事分享给战队粉丝团,我没阻止。
我得找到之前差点烧了的聚合板作的包装箱子,带着工兵铲,口袋里装着瑞士军刀,扎紧衣领向有干土的小河边走,(以后这条弯曲的像蛇似的小河,就叫曲河了,我给取的名字,爱谁谁,就叫曲河!),边走边听晴晴欢喜地讲着网友的回复,各种各样的建议,甚至还有地窨子格局的规划。
到了曲河边上,对晴晴说我没打算挖地窨子,她惊讶的问为什么
有意思的小姑娘!我反问到,我这地下全是石头,现在还封冻了,没有挖掘机,是不是得挖到春天?不占天时,不占地利,人和?也谈不上。晴晴沉默了,我开始用工兵铲向箱子里装土,待箱子装大半,捧起来,感觉还行,不沉。
搬东西,不能太重,达到身体的全部负荷,体力会很快消耗没的,应该少量勤来,勤快,勤快,勤起来才快。况且取土地点离集装箱不远,路上不会浪费太多时间。本想用绳子拉箱子运土,一路上细看雪层还是太薄,有很多石头露在上面,拉箱子拖行,根本躲不开,可能两三次就把箱子弄坏了。看来只能用捧和肩膀扛的方式运土了,缺一个结实的袋子!
我问晴晴,怎么不说话了,平台上的网友怎样说啊。晴晴说,战队粉丝们很沮丧,除了几个调侃说风凉话的,就没动静了。呵呵,我想晴晴也应该很沮丧吧。
我大声的对晴晴说,让大家准备好刷礼物吧,我要在集装箱里搭个火炕。沉寂片刻之后,晴晴恢复了激情,感觉刚才消沉的意志立即被电击激活了,实时向我传递着网上的信息,我则是边往集装箱运土,边向晴晴粗略的讲我的方案。
晴晴与阿霞不一样,太感性了,一会激情燃似火,一会消极冷若冰。
在早餐前,已经运回到集装箱中的干土就有三四百公斤了,已经达到搭火炕用土量的三分之一了。吃过早餐,得化雪烧水,需要大量的热水给干土加温和和泥。大概是运回三次土,就能烧开一次水,把水洒在土上,继续往桶里装雪,挂在火堆上,制取更多的热水。还得不断的向火堆里填柴,消耗我不多的干树枝储备。
在十点的时候,干土己经运回一千公斤,感觉差不多了。去弄干树枝了,今天时间很紧,不把火炕搭出来,土今晚就得冻成大坨儿,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天助我也!原本想用松树枝代替柳条,用作支撑炕面“瓤泥”的材料的,枝枝叉叉的不好弄。结果在曲河南岸发现一片“空心柳儿”,这玩意儿是一种一年生的木本植物,叶子都落光了,只剩下杆儿,没有支叉,都一米多高,多好的材料!立即用脚踏倒一大片,捆起好几大捆,扛回集装箱里,这东西现在可不能烧火,大珍贵了。
火炕的位置选在集装箱的最里面,其实是另一端的箱门处,因为有封签未除去,门没打开过,就默认为是集装箱的最里面了。
用聚合板作模板,将已经湿润的混拌了松针泥土,填在模板中间十厘米左右,用铁器捣实,再填土再捣实,家乡叫“干打垒”,应该和古代筑城墙的方法一致。
大概用了二个小时,筑好了炕的外墙和内部烟道的墙,烟道(就是放兵马俑的地方)里堆了一半的碎石,是为了让火焰和热量直达“炕面”,避免热量从烟囱损失,用土的话,也行,就是运起来太累,用碎石的话,出集装箱,满地都是,用铁器将因少量水结冰冻结粘连的碎石松动一下,就可以直接用了。
铺上空心柳儿,上瓤泥弄平,炕的侧面用泥土抹平。用空心柳按经纬的方法,编了五个筒,作为骨架,内外用瓤泥糊上,五个筒连在一起足有三米多高,在火炕的烟道末端立起来,穿过费了很大劲才弄出来的洞。
这个洞开在集装箱的上部,铁板非常厚实,用尽了所有的电动工具和铁钎铁镐之类的,足足花费了两个小时。
这可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要不是晴晴和阿霞先后鼓励打气,真不知道得弄到什么时侯。所有电动工具电池电量都用完了,唉!
最后一步,就是生火了,干树枝备得够用,火也燃的很旺,美中不足的是搭炕的泥土干燥的过程,生成很大量的水气,还夹杂着腥味。这可能是土取自曲河,不是净土的缘固。
阿霞问我今晚是不是可以在火炕上过夜了,告诉她今天还不行。炕今晚不断火也干不透,即使干透了,烧的时间太长,炕太热是睡不了人的。但可以搬到火炕的旁边,火炕很温暖的,即使火灭,也能保持很长时间的高温的。
这是不遭罪生活的开始,打算明天做一个简易的灶台。炊具要是都发过来该多好。
今天太累,愿一夜无梦,明天好运!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