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医士无双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

医士无双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

作者:水红西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23:03:31 来源:258中文

“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上石敬瑭表

秘书监众人除了裴潜以外,其余的都识趣的告退了,随着王邑、杨沛二人过来的,还有负责代天子奉迎传诏、叨陪末座的黄门侍郎毌丘兴。

几人在庑廊下稽首行了礼,穆顺受命在院子的草地上摆好席榻,让这四人相对而坐。皇帝自己则坐在正中的庑廊里头,身后摆着一道漆木屏风,此时日头渐渐西斜,皇帝的大半个身子在阳光下,面部则隐藏在庑廊的阴影里。

皇帝已经开始进入变声期了,说话的声音不再像以往那样清脆嘹亮,而是带着一丝略微低沉嘶哑的声音开口道:“幸赖将士用命,河东的战事差不多业已平定,只剩些乱兵流贼仍在上蹿下跳,不足为虑。如今河东该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立即劝散失流民回归乡土、恢复生息二是追定贼首之罪,以儆效尤。你们二人一个是河东郡守、一个是河东决曹,职分所在,理应有所裨益之策献上。”

这样的场合,第一个说话的该是太守王邑,他是早在很久以前就准备好了筹算的,为了不显得他早早窥见君心、有备而来,他谨慎的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入春以来,朝廷连发数诏,督各地以生民为重、农桑为要。其中国以民为本,民以农为先之语,臣以为实在是切中肯綮。”

他先是背了一段皇帝的诏书,拍了下马屁,然后说到正题:“军兴以来,河东田芜廪虚、百姓流离。若要劝民回归,勤务农桑,当以屯田为重。不若重设农曹,使之招亡纳叛,至于如何畴量田土、如何分判宅地,自可一概委之,料想事权一统、政务必当练达。”

这是老生常谈,皇帝听了不觉得新鲜,只是敷衍似得点了点头:“嗯,黎庶归乡而务农,兴屯田之要,资以廪赡,必得利百倍。”

屯田是皇帝在去年为了收纳安民休息而提出的法子,遇到这种问题,合格的官员都知道该如何投其所好,但这仅仅只是合格而已,并不能表现出跟寻常官员有什么不同来。

王邑敏锐的察觉到皇帝平淡的态度,心里有些发慌,他通过贾诩口中得知皇帝准备在河东郡布施新政,一旦有所成就,就会立即铺陈天下。朝廷势必会对河东倾斜大量资源、心血,这些不仅包括政策、财货上的支持,人才培养上也会紧随着跟进,河东将会是未来官员晋升的快车道、镀金地。

不然的话,区区一场豪强作乱,皇帝至于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御驾亲征、至于要将河东盘根错节的豪强们斩草除根么?

皇帝对河东越重视,就代表河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河东是注定青史留名的地方,而作为可能成为首任新河东郡守的王邑,河东也是他本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的地方。

尤其是皇帝新进提拔杜畿担任郡丞的举动让他心里很不安,所以他得紧紧抓住这次机会,贾诩已经给他铺垫了那么久的路,接下来能不能继续待在河东为皇帝主持新政、博得功名,就全靠他自己了:“臣以为,河东南临弘农、中原,北视并州,西顾关中,东望冀州,乃天下之要地。若能恢复,今后无论是北击匈奴,还是东灭寇贼,河东必成朝廷资粮之地。”

他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今后朝廷不管是打冀州、入中原、还是伐漠北,都需要河东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借助水陆运输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虽然南边的弘农郡同样能起到相似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弘农并不值得皇帝为其付出太多心力,而且弘农也做不到河东这样干净。

皇帝虽然知道王邑能说出这样一番话,大抵是贾诩对其透露了机密的缘故,但还是提起了兴趣,毕竟这就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优势,刚才王粲不就是因为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才把错了脉?

关键信息知道越多,就越能抢占先机,中央要什么新政策的时候,消息灵通的早在好几个月前还是形成草案的时候就知道了,不灵通的直到新闻大白于天下才后知后觉。这一个时间差与信息差就是成败与否的关键,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要结识上峰,毕竟上头有人是真的好办事。

皇帝上辈子是做惯了这种事的,对此不置可否,轻声说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勤耕积粟,可以丰殖。河东一地关乎紧要,不可不慎,除了屯田,你还有什么尽快休养生息的方略,可一并进陈。”

“谨诺。”王邑略低一低头,说道:“臣愚见,治理河东,可盐铁、屯田两策并行。其间盐铁可分为两事,一者是盐,河东郡下可设盐曹等官,专司煮盐贩盐等事,其所得之利,可供来附黎庶安居之用二者是铁,铁官乃农器所出,不可寝废,可使其造犁、锄、镰等物,以售黎庶。用盐利当做给归乡黎庶的安置钱,黎庶再用此钱寻铁官购置农具、或是赴市购牛。等若是使钱在外流了一圈,又重归府库,还能使民间再兴转输、启用新钱,在外黎庶得知,必扶老携幼、日夜竞还。”

王邑这套治河东的策略涉及到屯田、盐铁、甚至还有新钱,不仅说的有理有据、极为可行,而且样样都说到皇帝的心坎上。

皇帝这才有些动容,他在乎的不是王邑恰到好处的说到了他最为看重的几项政策,而是对方所提的意见隐隐符合货币流通的理念。他按下心中惊异,抬声问道:“你是通儒刘公的门生,理应学些欧阳尚书、京氏易,怎的还读过管子?”

王邑一颗心突地一跳,禁不住答道:“唯,臣少不知事,只读过几篇。”

“这怎的叫少不知事?”皇帝不以为然,笑着说道:“管子有治国之论、经济之策,昔年管仲相齐,使齐会盟诸侯、称霸天下如今治国者亦当研习其中道理,以冀有所裨益才是。不然,还真以为对叛贼授读孝经,就可降服天下?”

皇帝对孝经与管子二者踩高捧低,让王邑有些不敢接话,皇帝也知道自己这句话有些不妥当,及时补救道:“孝经倡行教化、伦常,是治民之道管子燮理阴阳,则是治国之术,二者不可偏废,应当并重。我也不是说孝经的不是,而是说治国有道,不可拘泥一处,要因时而变。什么样的法对应什么样的事,总不能黎庶饥饿,为官者却教他习书就学边境战乱,为官者却教民勤务耕织吧?”

“唯、唯。”王邑知道此时的重点不是这个,他也不是迂腐的人,只一个劲的点头称是。

古都将管子归纳为道家的书籍,在皇帝看来这完全是错的,要知道管子一书涉及到了大量后世的经济学理论,比如货币职能、计算货币流通量、宏观调控、财政政策等,可以说是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可惜后继无人,其理论也遭到埋没。皇帝还是在石渠阁对那些只说空口大道理的儒家经书看得厌烦了,故而查阅先秦其他百家典籍时,无意中得窥一见。

若是能将管子的经济理念糅合到现今的治国政策,何愁不能兴盛?只可惜皇帝手下已遍寻不到精读管子的大家,即便将管子一书钦定为太学经济科的必目,但光是教习都未曾彻底吃透此书,更别说教会学生了。

对此,皇帝甚至还考虑过以后到太学开经筵,向博士、太学生讲授道理的时候,是不是要先别去动那些轻易碰不得的儒家经书,而是先把不为人所重视的管子给注释一遍?以皇帝在前世商海沉浮的经验以及丰富的时代阅历,由他注释的管子,势必将成为这个时代、甚至是一千年以内的经济学权威。

而且有皇帝的身份加持,后代皇帝们治国断然不会将其绕开,多多少少都会受其影响,这是项改变后世千年历史进程的举动,皇帝每当想到此处便心情澎湃。不过眼下当务之急,还是得考察王邑究竟有几分成色。

可惜让人遗憾的是,皇帝从管子里面摘出几句考校王邑,王邑虽然都答上来了,但回答的都很勉强,显然对方所言少不知事的时候略读了几篇不是虚辞,而是真的没有精通。

皇帝微微有些失望,还以为在这个儒术昌明、百家齐喑的时代,自己找到了个精通经济之学的大家,没想到对方只是读杂书而不专精。虽然有些不太满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略懂经济的王邑的确适合继续留下来做河东太守。

而且经此一遭,以王邑善投其所好的本性,回去之后仔细研习管子,成为一代大家,也不是不可以。

想到这里,皇帝缓缓说道:“河东农曹掾掌司屯田、农垦诸事,你属意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