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 第一百零三章 意外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第一百零三章 意外

作者:两百斤螃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22:51:55 来源:258中文

那叶笛声悠悠扬扬,隐隐约约,夹杂在四周的人声、锣鼓声中,断断续续地传来,但明鸾却出奇地听出了笛声的曲调,只觉得耳熟得很,让她瞬间回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夜晚。

那一晚,也是在河边,天上挂着圆月,周围人声鼎沸,流光溢彩,有一个少年坐在她的身边,低声向她诉说着自己的心声,请她嫁给他。时光飞逝,匆匆数年过去,当年的少男少女已经长大了,再过不到两个月,她就要成为他的妻子。回望过去,那回忆中的情形就如同昨天才发生的一般鲜明。

明鸾的嘴角渐渐浮现出一抹温柔的笑意,冷不妨听见身后传来叫声:“姑娘!”她回头一看,却是细竹与王宽兄妹俩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道:“方才人一挤,就失了姑娘的踪影,吓得我冷汗都出来了。幸好遇上了哥哥,他个儿高,一眼就瞧见姑娘在这里。”又张望四周:“大爷大姑娘他们呢?”

明鸾知道文龙与元凤身边都有许多人围着,想必不会有危险,便笑道:“叫你哥哥四处瞧瞧,若是能找到他们在哪儿,即便无法会合,也能安心些。”

细竹应了,叫王宽一瞧,后者果然在不远处的一个花灯摊子前发现了文龙的踪影,他身边跟着元凤等人,正面带忧色地眺望过来,见明鸾无事,顿时松了口气。

明鸾瞧见街上人多,挤得他们东倒西歪的,便叫细竹与王宽:“跟哥哥他们打声招呼。让他们自己玩儿去,回头再到船上会合。这条街咱们常来的,两边的人家都极熟,况且有你们在。也不怕我会被拐子拐了。”王宽就远远对文龙做了半日手势,才瞧见后者点了头,带着元凤往另一个人群少些的地方去了。

细竹见明鸾领着他们兄妹挤到街边的夹巷去。便有些好奇地问:“姑娘打算上哪儿去呢?如今没有大爷大姑娘在,倒是可以少些忌讳。”

明鸾笑了笑,侧耳再次倾听那叶笛声,道:“跟我来。”便顺着那笛声传来的方向慢慢寻过去。

笛声是从河边传来的,只是一路走过去,行人就渐渐稀少起来,明鸾甚至可以听见自己的绣鞋踏在青石板上的声音。细竹张望着四周。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不是去张记的路么?姑娘是想去瞧瞧侯爷回来了没有?昨儿我哥哥才去问过,张婶说侯爷兴许要留在京里过节呢。”

明鸾脚下一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继续顺着那笛声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到了张记附近的街道,但她没有停下,反而转了个弯,往河边去了。踩着石头阶梯往下走,果然瞧见水边充作拴船柱的石墩子上,坐着一个身穿青色夹棉锦袍的男子,正背对着她,朝着水面吹着叶笛。在他脚边,有几个点燃了蜡烛的莲花灯。另有两个已经放进了河道中,就在不远处的水面缓缓飘流着。

男子的背影显得挺拔而瘦削。明鸾看着看着,心里便不由得有些酸楚。她怎会认不出来呢?这就是她的未婚夫呀!只是才几个月不见,他怎的瘦到了这个地步?

她没有出声,只是默默地走了过去,坐在另一个石墩子上。低头听着叶笛,又去看那莲花灯上的字,不外乎祝愿皇帝平安,风调雨顺的话,也写了祝自家祖父章寂康健,或是两人婚事顺利之语。她静静地坐着,心里渐渐安稳下来。

笛声不知几时已经停了,朱翰之微笑着坐在对面看着她:“你怎么过来了?”又看她身上的打扮:“这是出来看灯?姨祖父这两年倒是越发开明了,心境也开阔,遇到县里有什么节庆,总要带着你们出来玩耍一番。”

明鸾笑笑:“祖父带着弟弟们在前头戏台那里看戏呢,我和大哥大姐姐一道出来的,不过方才人多,就失散了。咋一听见这叶笛声,我就猜是你,寻过来一瞧,果然。”

朱翰之有些诧异:“街上人那么多,戏台与灯会那边又热闹,你居然能听出来?”又笑了,“可见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明鸾抿嘴一笑,又问他:“我听王家兄妹说,你要留在京里过节的,怎么会过来?也不给我捎个信。”

朱翰之苦笑:“我是临时要过来的,没来得及说。”他回头看看细竹兄妹俩,见他们很有眼色地守在石阶上方,替二人把风,不由得露出了赞赏的笑容。

明鸾问:“这莲花灯你是打算都放了吗?常熟这边好象没这个习俗,况且……这不是中元节才做的事吗?”

朱翰之笑道:“今日虽不是中元节,但我忽然想起那年中元节的事了,正巧,也是在河边,也是热闹的庆典,也有社戏、花灯,连天上的满月都一模一样,只差在一个是在夏天,一个是在正月里。我心里想你,本来要去找你的,你家门房说姨祖父带着全家人出游了,我只好一个人在这里闷坐。虽没有你陪着,但我做了跟那年一样的事,就如同你在我身边一般。果然,我正放着河灯,你就来了。”

明鸾心下一甜,笑道:“我方才听了你的笛声,也想起了那时的事儿呢。怎么就这样象?跟昨天才发生过似的。”她看了看他手中的叶子,“这是从哪里来的?你吹得倒是比从前好了。”

朱翰之哈哈一笑:“叫底下人寻的,谁知从哪里来?就连这几个灯也是现叫他们寻去的,可害他们头痛了一番,背地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明鸾笑说:“你原来知道自己有多麻烦?阿弥陀佛,以后就少折腾你手下的人吧!”

“不折腾就不折腾。他们的老板娘都发话了,做老板的自然得听从。”

明鸾脸一红,伸手拧了他一下。他忍不住叫疼。忙转移了话题:“你既然来了,咱们索性一起把河灯放了吧?一块儿向上天祈求今年事事顺利,咱们赶紧生个大胖儿子……”

明鸾啐他一口,红着脸拿起那盏为章寂祈福的灯河。放到了水面上。朱翰之便拿起那盏祈求婚礼顺利的,冲她挤挤眼,硬是凑到她身边去。紧挨着她也将灯放了。明鸾忍住笑意,倒也没躲开,只是有心要打趣他两句话,却瞧见他拿着一盏灯发起了怔,脸上的笑意也散了,不由得心生疑惑,探头望去。却发现那盏灯上写的是皇帝平安,退位顺利的话。

朱翰之看着那盏灯发了一会儿怔,长长地叹了口气,便将它放下河去,盯着它渐渐远去。

明鸾有些担心地问:“可是京里发生了什么事?”

朱翰之转头看了看她。微笑道:“京里会有什么事呢?你别担心,一切都好着呢。”

“你别哄我。”明鸾抿抿唇,“若真是平安无事,你怎会忽然跑来常熟过节?你虽跟我们家亲近,但京里还有你亲哥哥呢!你不告诉我也不打紧,我大嫂子眼下就在京里,明儿我写信问她去!”

朱翰之无奈,只得老实跟她说:“真的没事,如今天下承平。国泰民安的,皇上也终于顺利让位了,连日后要居住的行宫都打点好了。王叔已经定了下月初二龙抬头,就举行登基大典。我只是心里有些郁闷,不想留在京中看他得意,才躲出来罢了。”

明鸾闻言松了口气。又安慰他:“这是迟早的事,你也是一心盼着的,怎么事到临头,反而不高兴了?可是他又做了些什么?”

“他没做什么。”朱翰之道,“正相反,这几年他真是做得再好不过了,谁也挑不出半点错儿来,皇上、文臣、武将、宗室、皇亲、勋贵,还有老百姓,个个都只会说他的好话。若不是我偶尔劝皇上下旨,颁布些惠民的举措,还能稍稍挽回点声名,只怕天下人早就盼着皇上退位让贤了呢!我如今总算明白,为什么他非要推三推四地,等到如今才肯接位了,还不都是为了造势么?当年反对他的人何尝少了?可如今,那些人又在哪里?不是早早因各种各样的理由投置闲散,就是改了立场。若我还要再使什么法子拖延他登基,反而于国无益了呢!”

明鸾见他一脸郁闷,反而笑了:“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摆这张脸给谁看?我倒觉得,他肯这么煞费苦心地忍了几年,非得给自己挣回个好名声才肯上位,将来必定也会为了名声,好好对你们兄弟的,只要你们不挑什么事儿,也没有不长眼的野心家要利用你们挑事儿,不引起他的猜忌,你们兄弟还是很安全的。”

朱翰之不以为然地道:“就算真有人想挑事儿,皇上也成不了,我更是没那功夫。他要对付什么人,也别把我们拉下水去!”又长叹一声,“罢了,就随他去吧。这几年,若不是有他用心施政,天下也没那么容易安稳下来。只看如今这太平年景,百姓安居乐业的,他这皇帝倒也做得称职。就冲他这一点,我便敬他几分,让他安安稳稳地坐在那椅子上,又能如何?”

明鸾笑道:“瞧你说的,倒象是为了天下人委屈了自己似的。你别怪我拆你的台,就算你不乐意,又能怎么着?难道他还怕了你不成?”

朱翰之瞥了她一眼,得意地笑了笑,却没说话。明鸾不乐意了,推他一把:“这是怎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朱翰之低头咳了一声,小声嘀咕,“你也太小看我了,难不成这几年我竟连一点长进都没有?京里的人都夸我来着……”

明鸾没听清:“你说什么?”

“没什么。”朱翰之又咳了两声,正色道,“倒是有件事要跟你说一声,咱们的婚事定在新皇登基后,宗人府已经有章程下来了,虽说不上从简,却也不算风光,有些委屈你了。而且……婚后咱们可能要长住北平。”

“长住北平?为什么?”明鸾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可能,“是要安新皇的心?”

朱翰之笑了笑:“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等他坐稳了皇位,咱们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其实北平也没什么不好,我在那里置了不少产业,比如你提过的温泉庄子,还有香山上的别院,西海边上我也叫人建了个宅子,收拾得舒舒服服的。咱们夏天就到西海避暑去,秋天去赏红叶,冬天就住温泉庄子!闲了,咱们可以琴棋书画轮着耍,若是不耐烦这些阳春白雪的东西,就商量商量做什么生意能挣钱。咱们又不用管朝廷上的事儿,也用不着跟人往来交际。北平的新皇宫已建了一半,估计用不了十年,迁都一事就得提上日程了。到时候咱们正好也住腻了,就上别处玩儿去。”

明鸾听他说得有趣,笑了:“似乎是挺美好的日子,那我就等着了!”

他们两人对未来的美好生活都有几分期待,只是现实总让人感到意外。

元宵过后不久,新皇就要准备登基了,连章寂都得了消息,命家人收拾行李,返回京城去参加大典。由于新皇是昭宣帝一力主张上位的,老人家心里嘀咕几句,也不好多说什么。到了京城后,安国侯府派来迎接主人的下人又带了喜讯过来,说是文龙的新婚妻子赵氏被诊出了喜脉,章寂知道自己年底前就能看到重孙子了,更是欢喜不已,连声催着文龙回府去看妻子,心里对即将登基的燕王也少了几分厌恶。

接着,李家那边,武陵伯夫人也托了娘家姐姐辗转给章家捎了个口信,指明年李玖出孝后,希望能及早娶妻。只是届时他就是皇后娘娘的亲侄儿了,为了给娘娘挣个好名声,不打算大肆操办婚事,请章家这边有个准备。

章寂对此有些冷淡,但想到李家总算没有变卦,也有几分欣慰。大孙女元凤这两年里一直郁郁寡欢,家人想了无数法子要让她开心些,始终见效不大,如今大概总算可以松口气了吧?

章敬也从杭州捎了信回来,还让填房袁氏赶回京城操办女儿的婚礼,虽然婚礼不能大办,但元凤此时满心欢喜,也顾不上别的了。

就在这一片喜气洋洋之中,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在登基大典前一天晚上,燕王进宫做准备时,遇刺了。(未完待续)RQ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