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 第四十一章 人选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第四十一章 人选

作者:两百斤螃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22:51:55 来源:258中文

燕王在当天傍晚时分进了宫,因为是来谢恩的,又只在宫中逗留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所以没引起几个人的注意。平常皇帝就时不时召燕王夫妻进宫闲话家常,也有向燕王问策的时候,那一般都要耽搁上大半日,因此今日这一番君臣奏对由于时间不长,外人根本就没多想燕王会向皇帝说些什么。

不过皇帝送走了燕王后,就独自一人在殿内沉思了许久,后来胡四海进殿去问,主仆二人又不知说了些什么。到得三日后的早朝,有老臣再次提出皇后人选不能再拖延了,必须尽早定下,皇帝就说:已经决定了人选,只是目前还不是宣布的时候,等入了秋后,他会公之于众的。说完就转向了其他话题。

这个〖答〗案自然不可能让群臣满意的,在场的大臣勋贵中有不少推出自家女儿来应选,总要从皇帝嘴里讨个具体的名字才能甘心。不过皇帝并没有当众回答,只在退朝后宣了几个最得信任的老臣去,向他们透露了自己心中的人选,并说出自己这么决定的原因。

这几个老臣出宫后,其余朝臣勋贵见他们虽然露出了不甘心的神色,却并不愤怒,便知道那人选不简单,忙纷纷想尽办法向他们打听那是谁家女儿。老臣们早已在皇帝面前保证过不会轻易泄露消息的,怎么可能告诉他们?尽管如此,众臣勋贵也探得了几分口风,知道那人选似乎并不热门,但也不会让人不满,应该是个叫人挑不出毛病来的人物。

一时间,众人猜测纷纷,京中但凡是家世品貌才学都过关的大家闺秀全被人拿出来品评一番,猜想哪一个才是将来的皇后。

不过与此同时,这些被人议论的闺秀千金们,还有另外一批出身老臣勋贵家族的夫人小姐们。则开始进出于各藩王宗室皇亲府第,名义上是去拜访做客的,私下做什么就不知道了。京中开始有传言,说皇帝看中的人选。老臣勋贵们其实并不满意,家中有女儿的人都忙活开了,希望能赶在皇帝宣布人选之前,促成皇帝改变心意。他们不好直接向皇帝推销自家女儿,便转而求助于那些皇帝的长辈亲人们。

然而,目前看来这种做法不太管用,因为皇帝丝毫没有改变想法的迹象。这就更让人好奇他所属意的皇后人选究竟是谁?居然能让皇帝一往情深?

章家人也很好奇。明鸾赶着朱翰之过府探望章寂的时候,便向他打听了。朱翰之丝毫没有为兄长保密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了〖答〗案。

这个皇后人选其实是燕王推荐给皇帝的,是武陵伯的一个孙女,原是他已经去世的次子唯一留下的女儿,是嫡出的,自小与寡母相依为命。这位姑娘今年十五岁,从小就在京中有贤名。知书达礼,容貌也十分端庄秀雅,在家族中是出了名的孝女。先前武陵伯带着一帮儿孙避出京城。留下老妻和一些旁支或庶出的子女在府中迷惑建文帝与冯家等人的耳目,不料庶子李兆年贪生怕死,向建文帝告发了祖父与父兄的秘密,导致了李家海上船队沉没,武陵伯全家逃亡在外的结果。这位姑娘当时一直陪在生病的祖母身边,侍候她起居,无论那李兆年如何威逼利诱,也不许他接近、伤害到祖母,还为此被掌掴数次,都默默忍下来了。可惜她祖母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尽身亡。一应后事都是她带着下人料理的。后来燕王大军入京,李兆年随冯家人逃走,武陵伯返回家中,知道这个孙女所做的一切,十分感动。

李家这位二姑娘在家族危难之际的仁孝之举,没多久就传遍了京都。不过她是个非常低调稳重的人,很少出门与人交际,平日只默默陪着寡母度日,因此传言很快就沉寂下来。然而,沉寂不代表着遗忘。她家世只能算平平,父亲又早逝,家族虽有爵位,又出了位燕王妃,但父兄叔伯中并没几个人手握实权,做为皇后的人选,有些不够份量。但是,若论品行,却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有人反对,也顶多是说她家世不够显赫,却不会嫌她本人不够好。

而对于皇后家世的非议,朱翰之也说了:“皇上对老臣们明言,先帝在时,就曾说过希望皇后与太子妃的家世都不要太过显赫,最好是三代直系血亲中无人握有一千人以上的兵权,或是任职实权高官,免得外戚势力过大,不好管束。先帝时的皇后吕氏,还有我父亲时的太子妃沈氏,都是中等官宦人家的女儿,娘家亲人不是死得差不多了,就是没有实权的翰林。当年先帝虽看中了章家大表姐为太孙妃,但一来章家没什么实权,二来大表叔在辽东为将也有几年了,只要一纸诏书就能把他召回京城投置闲散,所以没什么妨碍。而姨祖父婉拒此议,虽然失去了一位数十年后的皇后,却也为几位表叔留下了锦绣前程,因此外头也没几个人说姨祖父犯傻的。连章家都这么想,别人就更不用说了。老臣们都是老糊涂了,才会劝皇上立勋贵大臣家的千金为后。皇上抬出先帝来,有谁敢反对呢?”

明鸾恍然大悟,心道怪不得祖父不愿让章家再继续顶着一外戚的帽子,大伯父章敬虽然人品不好,但打仗的本事毫不含糊,四叔章启当年在禁军中任职,看他处事为人,就知道迟早会有出息,可一旦元凤嫁给了太孙,这些前程就变成泡影了。太孙妃想要成为正式的皇后,不知还要等几十年呢,对家族也未必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章敬手中的兵权与章启的前途,却是实实在在已经握在手里的东西,没理由放弃。

这么想着,她又问朱翰之:“这位李二姑娘,可是燕王推荐给皇上的人选?先前怎么听说皇上问燕王夫妻有什么建议时,他们都不肯说?”

朱翰之笑道:“那怎能一样?若那时候燕王叔或燕王婶说了,朝中大臣定然会非议,说燕王婶其实是故意抬举自己娘家侄女。但如今人选没有公布,自然也没有证据说明这个人选是燕王推荐的,皇上又拿定了主意,自然没人敢不知趣地跑出来说三道四了。当然。那些想把女儿送入宫中为后的人当然是不会死心的,但也只能在暗地里捣鬼罢了。李家二姑娘完全不出府,武陵伯一家又护她护得紧,谁也别想找着她的错处来。更何况。即便找着了,皇上也可以暗中选定另一人,横竖这人选又不曾宣扬开来,没什么丢脸不丢脸的。”

明鸾听得点头,又压低了声音:“这姑娘就算做了皇后,想必也在燕王掌握中吧?”这位新皇后没有亲兄弟,只有一位寡母。一旦她进了宫,寡母自然由李家奉养。她乖乖的,她寡母就能过得安好,但如果她有了异心,她寡母就危险了。李家已经有了一位燕王正妃,还生下了儿子,地位稳固,燕王又有实权。李家人会选择支持哪一位的夫婿,简直不用怀疑。

朱翰之心里对此有数,却不愿坦白回答。只是微笑说:“放心,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李家也不会亏待了她。这都是李家家务事,咱们不必理会。”

明鸾撇撇嘴,扭过头去不理他。不过,在沈家父女入京前,皇帝能把皇后的人选定下,真是一个好消息。虽然暂时秘而不宣,但至少沈昭容不能在这件事上搞鬼了。

只是想到这里,她又有些不安:“皇上为什么不直接公布要立李家姑娘为后呢?现在外头家家户户都在暗地里活动。万一有个什么变故可怎么办?”

朱翰之笑话她:“你忘了?李家老夫人去世还不到一年呢,李二姑娘身为孙女儿,至少要到七月里才能脱孝。皇上向来是个守礼的,自然不会忘了这个规矩。”

李家二姑娘的孝要到七月中旬以后才满,因此皇帝才会推迟宣布消息的日期。这个猜测在京城勋贵大臣圈子里十分热门,也进一步证实了皇帝看中的皇后人选就是李家二姑娘。随着时间过去。皇帝始终未改变心意,开始有大臣推却了。他们觉得自家女儿都是品貌双全的,就算做不了皇后,也可以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家做嫡妻,不一定非要入宫,要是强求太过,万一叫旁人议论几句,女儿的名声就难保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家渐渐增多,等入了七月,就只剩下几家勋贵还不死心了。

就在这时,沈家父女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抵达了京城。

沈儒平在路上病了一场,因此神色十分憔悴,但一想到自己回了京城后,就能过上比从前更加富贵荣耀的生活,他就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力气,因此不顾女儿劝说,只等病情有了好转,就立刻起程。沈昭容拗不过他,又觉得早些进京,请几位医术高明的太医给父亲诊治,或许更好些,也就不多说什么了。她心中还有更大的期盼,急切地想要回到京城去实现。

然而,当他们踏入京城大门不久,就得到了皇上已经决定皇后人选的消息,父女俩都不敢置信。以皇帝的为人,既然曾经与沈昭容定下婚约,无论如何也会等到他们回来,才会做最后决定的,怎会明知道他们就要到达了,还要提前定下皇后人选?

沈儒平在心中埋怨长姐沈氏,怪她不懂得为亲侄女争取,而沈昭容则忧心忡忡,害怕皇帝是怪她背约之事。当初她误会朱文至已死,为了摆脱清贫生活,硬是攀上了柳家,虽然期间阴差阳错,没能攀上更理想的人选,但婚约是实打实定下了的。章家上下俱知内情,既对沈家心怀怨愤,更比他们先一步回京,定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说了她的坏话。这可怎么办?!沈家日后尊荣都系于皇帝身上,若是被皇帝厌弃,她今后还有什么前程可言?

更让沈家父女受打击的是,护送他们的人只将他们安置在城内的驿站,就进宫复命了,半日后返回,却没说要带他们进宫,反而将他们送到了外城的一处宅子中,说皇上恩德,赏了他们一处宅子,让他们安心度日,同时附送一千纹银,另有米面、布料若干,两男两女共计四名婢仆。

那宅子是个三进的院子,占地并不大,坐落在外城,地方倒还清幽,但去街市也算方便,本是个不错的住处。有现成的财物、米面,又有婢仆服侍,护送他们的人又送了一位太医过来为沈儒平诊病,可以说,这日子过得不错了,比起在德庆时,简直就是天上地下,即使是在京城中,一般的富家翁也未必有这样的待遇。

可沈家父女所期望的不仅仅如此。

他们是皇上的亲舅舅、亲表妹,可是皇上既无封爵,也没有恢复沈儒平的官职,甚至没说要归还他的功名!如今沈儒平只是个普通的富家翁,一个白身!而皇上甚至定下了皇后的人选,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表妹已经与他有了婚约!

沈儒平当即就吐了血,吓得太医与一群婢仆慌乱不已,而沈昭容则心乱如麻,深信一定是皇上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才会如此薄待舅家,无论如何,当初沈家好歹为了救他,牺牲了唯一的子嗣,又照料他三年有余,于情于理,皇上都不能这样对他们。

只是她无法面见皇帝,只能求助于旁人,第一个被她列入考虑的,就是姑母沈氏。

她立刻就开始利用皇上赐的布料,连夜赶制体面的服装,然后正式穿戴了,带着仆从前去拜访安国侯府。进门前,她递上了父亲的名贴,不料那门房只扫了一眼,就说:“夫人有病在身,久不见外客,姑娘还是以后再来吧。”说罢就要将名帖塞回到仆人手里,竟一句客气话都不多说。

沈昭容听了仆人回报,暗暗气恼,只是想着大局为重,就让他再递一回,并且说明自己是前来探望姑母病情的。结果那门户冷笑:“您这样的亲戚,咱们府里可不敢认。二太太过世还不到一年呢,杀人犯的女儿就上门了,姑娘也太小瞧我们侯爷!看在夫人的面上,小的给您留几分脸面,还请您这就离了这大门,别叫小的带人赶客!”

安国侯府门外长年有外地来攀附请安的官员仆从候着,将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众目睽睽之下,沈昭容坐在轿里都觉得脸上烧得慌,只得灰溜溜地走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