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学魔养成系统 > 第三十一章 范蠡墓 10

学魔养成系统 第三十一章 范蠡墓 10

作者:给您添蘑菇啦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16 13:40:53 来源:258中文

我手里拿着的这东西,单独看瞧不出是个什么物件,两个大柿饼似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材料。我之所以会这么激动,是因为与它配套使用的是个鱼形灯座。进入这个墓葬后一直没见到照明设施,甚至连长明灯也都没看的一盏,现在这个而然的发现确实让我颇为兴奋。

程子能拖延的时间有限,我不敢再多逗留,把发现的东西连灯座一起装进兜里,迅速退出了隔间。我暗暗自喜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没想到乐极生悲。孙小曼在甬道没见到我人,便来墓室来找查看,见我一身灰尘一眼就被她看出了破绽。

她朝我招招手:“过来。”

我心想女人家好骗,或许糊弄糊弄就过去了,于是装作若无其事道:“干嘛,墓室里我找过了,没出口。”

孙小曼气呼呼道:“还装,还装!我们是一个团队,你瞒着大家搞了什么?”

都说做贼心虚半点没错,我听她这么咋咋唬唬赶紧上前封住她的嘴:“姑奶奶,你别吵吵嚷嚷的,我告诉你还不成嘛。”

本还想再忽悠忽悠她,可这时听到动静的众人,陆续回到了墓室,我怕再纠缠下去会扯出壁画的事,所以只好忍痛割爱把东西交了出去,骗她说我是在墓室东南角,发现的这套东西。程子见好不容易弄到手的宝贝,就这么白手相送,可惜的捶胸顿足。

孙教授拿着鱼形灯座观看,之后他听我说两个“柿饼”是这灯座上取下的,更是激动不已连连称奇,取了过去拿在手里反复翻看,可研究了半天愣是没弄明白个子丑寅卯。他说这东西照明用的应该错不了,可奇怪它不是用油,也不是用电。孙教授他们之前一直认为当时是用电池照明的,现在看来可能是个误区。我想也是,电灯可不是有电就行的,还要有灯。爱迪生使用了六千多种材料,实验了七千多次才发明了只照明45小时的电灯,有电池并不足以说明就是用它照明。

孙小曼说在公元1400年,人们发现古罗马国王之子派勒斯的坟墓里点燃着这样一盏灯,这盏灯已持续燃烧了2000多年!风和水都对它无可奈何,熄灭它的唯一的方式就是抽走灯碗里那奇怪的液体。有人大胆猜测,这种灯就是使用电的一种灯,灯碗里那看似燃烧的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的汞。那么我们眼前的这个,会不会也是种导电的物体?

我听着他们各式各样的分析,无所事事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折腾,程子闷闷不乐的走过来,说道:“起子,你该练练了,这么点小事都能搞砸,换作我早没他们什么事了。”

我跟程子说,别唉声叹气的,那玩意对我们也没啥用、由我们带出去卖不能卖,可能还会是个祸害。

程子小孩子似的情绪说变就变,这会他点点头笑呵呵道:“对!男子汉大丈夫,拿的起放的下,把眼光放长远,下次去倒皇帝老儿的斗,宝贝多的是。”

我正和程子瞎聊,金狗走了过来,问我后背怎么会有这么多玻璃渣。他结结巴巴重复了几遍我才听懂,我很是惊讶,之前下墓时没听谁说过我身上有玻璃渣,背包里也没瓶瓶罐罐这些个东西,此后就一直在这墓里了,这可是二千多年的墓,别说玻璃当时连琉璃制品都没吧。我问程子怎么回事,他说不是玻璃渣而是些小颗粒。我脱下外套铺在地上查看,感觉是躺地上拍壁画蹭上的。这时孙小曼见我们三人神秘兮兮凑在一起也走了过,蹲在我身边问我在干吗。我跟她说没要干什么,只是衣服上蹭上了些脏东西。她知道我这是敷衍,自个伸手去摸了摸,粘了几粒又放鼻下闻了闻,看她表情阴晴不定眉头越皱越深,思索了一会后又让大家都关了手电。当我们的眼睛适应了绝对的黑暗后,只见铺在地上我的那件外套,泛着一层很淡很淡的白光。大伙都异常惊奇,围着看这来自二千多年前的奇幻光芒。

孙教授更是激动兴奋的不行,里里外外转着圈看,他推断这就是古代照明系统中的发光物质。估计柿饼似的东西原本应该是葫芦形,里面填满这种发光物质,形成一个完整的照明设备。孙教授说现在基本可以确定,古代除了火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照明设备,我们暂时称它为“无电电灯”只是目前还无法确定它所构成的成分,以及使其发光的原理,这些个问题要等回去以后,提取检材化验研究才能弄清楚。他环视一圈心满意足地总结道:“我们这次行动经历了险阻,收获也是甚微,但是最大的目的已经达到,下次打个报告由考古单位正式来发掘,大伙在墓里已经待了不少时间,现在收拾收拾先撤离。”

程子还在为这件“无电电灯”耿耿于怀,不悦道:“孙教授,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撤离,撤离,怎么个撤,往哪里撤。”

孙教授一听愣在原地,这确实是个辣手的问题,他一时高兴尽把这个问题给忘了。

大家注意力都回道出口后,全一副沮丧的表情,杨队长替孙教授解围道:“我是领路人,责任首先在我。回顾了一下我们一路进来的情况,再原路回去的话,机会还是很大。”

孙小曼不赞同他这种说法,她说大家在墓内体力透支过多,如果在盗洞内出现点情况会很危险。相反之前那批人对后路的信赖,要远远高与来路,大家不妨再找找墓室内的出口密道。

我听孙小曼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可范家人为什么要在墓室内设置通道呢?难道怕以后家道中落,留条后路来啃老。还是用于每年秘密来祭祀,可也没见过直接进墓葬拜祖先的啊。再或许是建墓时工程的本身出了问题?思前想后,我感觉着还是工程问题比较靠谱,毕竟挖了这么深难度很大。接着我又想建墓时会出现什么意外状况,是塌?是陷?还是遇到了地下水?

根据自己的分析我一寸寸去找,却有意无意的避开墓顶,怕大家会发现我前面进入的那个隔间。在转到大厅右侧放置墓志铭的地方,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似乎这边要空洞些。我看地上的脚印密密麻麻,先前我们鞋上绑了绷带作区分,可现在也已经被踩烂无法辨别。我跺了跺脚很结实,踩完后暗骂自己真笨,下面可是青石板能跺出动静来那才怪。于是有趴下听了听动静,有一点点很轻微的异响似乎是水声,起来瞧了瞧这墓志铭,把大伙都召集了过来。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出口就是这个一米二见方的墓志铭。干活程子与金狗都很麻利,没几分钟就打开了它。原来墓志铭就是个石函,篆刻着墓主人生平的一面就是一个盖子,打开它下面出现了个垂直向下的通道。

范家人建造此墓花了很长时间,甚至比石窟还更早开工,由于挖的太深在建墓室时碰到了地下水。无巧不巧那股水刚好从山谷岩缝中出来,使其无法改道,范家人也想过将其堵死,可又怕日积月累墓室会进水或被冲垮。那会范蠡身体渐虚,也没多余时间再更方案,所以墓室右侧有一下块是如桥梁般搭建的,后来范家人干脆留了条密道在这里,并以秘密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我第一个撑着石壁下去,通道差不多有5米高,全由青石板堆砌而成,下到最后有股水刚好从中间穿过。我看水势并不是很湍急就跳了下去,边游边举着手电查看周围情况。发现水系所经过的这个溶洞有着很大的空间,游出几米便上了岸。流经的这条小河窄的地方只能容下一条小舟,宽的地方足有十来米,沿河两岸,布满石钟乳,石笋、石柱、各种奇形怪状的石花石幔。我在岸边接应同伴一个个过来后整队出发,经过了好几个小时蜿蜒潜行,走出了有好几公里,才最终走出了地下河。来到洞外,此时太阳当头已时第二天中午,突然原处的一颗老愧树进入我的眼帘,原来我们已经到了石户村的那座山脚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