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木叶之日向逆袭 > 对中国上古神话的一些分析

木叶之日向逆袭 对中国上古神话的一些分析

作者:饭团J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1-20 15:09:34 来源:258中文

在下对中国神话认识浅薄,远远比不上网上的大拿们。不过既然《天神圣典》写的是世界神话,中国的上古神话(不含佛教、道教等后期神话)又是无法规避的问题,所以斗胆把昨天在网上看的一点东西说一下。

总体感觉,以华夏神话是一个线索明确、完全起源于本土的体系,受外来文化影响是有,但不太大。神话人物的“神属性”比例小,神对人类几乎没有干预,基本上是“把先祖神话化”的这么一个体系。

华夏神话的主要体系大家都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夏朝,这个体系从时间线上还是挺完整的。

先说盘古,创世神话的编撰往往晚于其他神话,盘古也不例外。盘古神话最早记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晚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载。

此外也有伏羲创世和女娲创世的神话版本,但是伏羲和女娲的创世故事也比以他们为主角的其他故事要晚。

所以到底谁创世不重要,重要的是别的神话先有了,故事得有个开头,所以必须得有个神来创世。那么还是尊奉盘古创世为正宗吧,毕竟伏羲和女娲还有别的工作要做。

再说女娲。受到男权意识的影响,女娲的地位有时候在“三皇”之上,有时属于三皇之一,有时在三皇之下。但是综合来看,女娲应该比三皇要早。她是母系氏族的代表,远古对女性生殖崇拜导致了她用泥土造人的传说,从逻辑上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中国神话版本众多,有的说法是女娲氏是一个独立的氏族部落,和父系氏族的伏羲是同一时代,然后又形成了女娲和伏羲是兄妹的神话,给他们加了一个叫华胥的母亲,于是他们成为了一对并列的对偶神,一起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的婚姻制度。

女娲接下来是三皇: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发明文字等)、神农氏(发明农业和医疗),明显代表了原始社会技术发展的历程。

然后是黄帝到夏代以前出现的各种神话人物:颛顼、高辛(帝喾)、大皞、少皞(少昊)、刑天、共工、蚩尤、尧、舜、禹等,最后开启了夏朝。

然而除了盘古是100%的神、女娲和伏羲约有50%的神格之外,从炎黄到禹基本上都有各总资料去证明他们“真有其人”,至少是真有其部落,甚至有对应的考古遗址。

所以说,中国的神基本上是把祖先进行神化,变成的神,和外国的神(我实在不想用“西方神”这个词,因为中东和印度都属于“东方”)是有本质不同的。

外国的神和人是截然分开的,再怎么人格化的神也始终是神,和人类泾渭分明。而且他们还极大地干预人类社会(比如基督教、佛教)都会制定各种戒律,指导人的生活作息,教导人惩恶扬善,恶的下地狱,善的上天堂或极乐世界等。

中国呢,伏羲女娲黄帝什么的会跑来对你指手画脚吗?好像不会。

这么看的话,他们似乎都是些祖宗神,我可以拜你,但你也管不了我,有些逝者俱往矣的味道。

以上提到的中国神话人物基本上最早都记载于先秦的各种典籍上。问题来了,之前的记载呢?

之前的文字只有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钟鼎文),两者都属于刻在祭祀、占卜用具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有没有一个字提到女娲、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尧、舜、禹呢?似乎没有(有的同学请告诉我,只查了一天资料的我不胜感激)。

伏羲女娲黄帝明明在商周之前的人,即使是甲骨文没有记载,但是一定有民间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所以才在先秦时期整理成各种文字记载,不可能是先秦时的人一股脑乱编出来的。

只能说,商周不祭拜这些先祖,而后来的人才祭拜伏羲女娲炎黄。给人感觉是——断篇了。

甲骨文、金文卜辞中有没有记载神呢?有。

商朝人崇拜“帝”,偶尔称为“上帝”(这个词最后被用在了耶和华身上)。“帝”就是昊天上帝,老天爷,自然力的主宰,其下有四方神:雨神、云神、风神、日神。此外商人还问卜土地神。

此外,甲骨文中“神”这个字没有偏旁,只有“申”这个字,字形很像雷电,说明雷电是神的象征。

此外还有什么神吗?没有了。他们的神系就这么简单。可以看出,这些神都和农业有关,都是抽象的自然神,人格的成分极少,也没有具体的名字。

月亮星辰对农业生产没什么作用,所以也不去崇拜,看来老祖宗们的思维是很实际的。

然而最奇怪的是,整个商朝“帝”不享祭(就是不祭祀上帝),而祖宗享祭,“帝”就是个问卜祸福的对象,但是祖宗才是大规模祭祀的对象,无论是牲口还是用人祭都是大排场、夸张的。

对此学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祖宗才能帮他们在神面前说好话,所以只祭祀祖宗;一种是说“帝”实际说不是神,只是主持祭祀的祭司,所以“帝”能呼风唤雨只是巫师能呼风唤雨,向“帝”问卜只是向祭司问卜。

不管怎么说,感觉就是祖先比神重要。

到了周朝,“帝”的人格更抽象化为“天”(少数时候提到“帝”,不过天和帝代表的神格基本上是一致的),作为“天子”的君王才是权力的代言人,神就更加被架空了。

问题是,既然伏羲女娲黄帝是祖宗神,为何商周不崇拜呢?

因为商人祭祖只祭拜商朝的先祖,到了商朝后期,连商朝远世的先祖都不祭拜了,只祭拜上甲以来的先王,所以当然不会祭拜黄帝之类的了。

到了秦汉以后,人们才想起伏羲女娲黄帝这些神仙先祖来,给他们整理整理故事,偶尔祭拜一下,想想也是可怜。

所以中国的神从来都是很被统治者弱化的一个概念,君权和世俗真正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民间还是有崇拜神仙的需求,所以中国又从国外引进了许多神,发展了佛教、道教等。

我在想,商周崇拜“帝”、“天”,有没有更早的传承呢?黄帝、炎帝他们如果是部落首领的话,崇不崇拜“帝”、“天”呢?还崇拜什么自然神呢?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就无从得知了。你说龙、凤?据学者说,图腾崇拜其实并没有像崇拜神那样重,人们只是把祥瑞无物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东西。

那么,中国上古的神系中有没有受外来影响的部分呢?

这个我不敢下结论,只能说一些可能性。

盘古开天地——太初混沌的说法,与希腊混沌神卡俄斯相似;盘古分开天地,和苏美尔神恩利尔分开天地相似;盘古的身体化作日月山川的神话,和巴比伦主神马杜克撕裂原初雌龙提亚马特,提亚马特身躯化作天地万物的传说相似。

昆仑山——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和奥林波斯神山类似。此外,虚(=墟)是一个神奇的字,既可以表示大山,又可以表示大壑、深渊等,例如山海经中的“归虚”,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与此相似的是,苏美尔语中的“库尔kur”既能表示大山,又能表示地下的世界。

昆仑——昆仑这个词明显是个外来词,根据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语言研究,它有可能一个印欧语词汇(印欧人被两河的闪族文化影响过,其中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形成印度古文化,有可能继续向东方影响)。

根据金文中昆仑二字的写法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与太阳,飞鸟,房子三者相联系的事物,最早对昆仑做出释义的文献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这么解释的,昆仑,帝之下都也。意思是“天帝在人间的居所”。昆字最早的写法就是一个太阳,下面一个类似鸟的爪子的东西,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东夷文化中的太阳神在世间的形象--三足乌,也就是说“昆”似乎是在指太阳神,但是我们知道汉字中真正指太阳神的字是“昊”字,义为“天上之日”,后世当中也从未有用昆指太阳的用法,事实上昆与仑两个字分开后是没有任何实际的本字意义的,是一个专门为对应外来词汇的音节同时又试图表达它的含义而发明的象形文字。

有学者通过比较语言学把昆仑理解为吐火罗语中“圣天”,“天堂”的意思。昆仑山还可以叫做“祁连山”,“天山”,祁连是另一种吐火罗语方言中元音丢失后,昆仑一词的发音,天山就是汉语的直接意译。

周人在西北甘肃一带游牧“自串于戎狄之间”时,受到过草原游牧文化的强烈影响,后来转为农耕之后依然保留着这些文化,并在后来把这些文化带进了中原地区。

十日神话和神树崇拜——昆仑有“建木”,东边有扶桑。广汉三星堆贡献了世界上最早的青铜神树。该树上有九只神鸟,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在树的边侧,有一蛇形物缘树干蜿蜒而下。《海外东经》声称,九个太阳位于扶桑树的下部,而一个太阳位于上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在《天神圣典》其中一章已经讲过世界树了,鹰、蛇和树的格局不言而喻。日神=太阳=鸟,后羿射日中的三足金乌(栖息在扶桑上的那十只鸟,太阳神的儿子们)与苏美尔神话中鹰人=太阳神的设定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在回头想想昆字是一个太阳 下面一个类似鸟的爪子的东西,仑字是一所大房子的形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庙宇。太阳,飞鸟,庙宇把这些景象结合起来,和苏美尔、亚述、埃及(有凤凰崇拜,浴火重生的凤凰 本本石=太阳神)都好像啊。

伏羲女娲——昆仑据说是伏羲的地盘。伏羲女娲这对蛇首人身的兄妹,与恩基、宁胡尔萨格兄妹在外型上有相似性,也和造人、大洪水有关联,一些人甚至已经把他们划上等号。

西王母——昆仑山的大母神,地位崇高,还拥有长生不老的仙药,明显是外来神。从两河、希腊到印度都有大母神崇拜。甚至为了和她对应,女娲成了“东母”。

总之这个位于西边的昆仑神系和域外有着撇不清的关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