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历史 > 吾乃大奸臣 > 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

吾乃大奸臣 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

作者:小医生大烦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31 21:18:29 来源:258中文

洪承畴和卢象升就任时要不要带着军队过去呢?

这个得好好考虑一下。

因为这会牵扯到几方面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就是粮草物资。

卢象升手下原有六千天雄军、五千山东兵、六千川军,考虑到连场大战的战损,一万五千人上下应该还是有的。

这还不包括新降的刘国能部的五千人,裁汰老弱后三千人应该有。

祖宽和李重进也没计算在内。

单是这一万五千人,每月消耗的粮草物资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宣大边镇本来就不富裕,若是卢象升再带着这么多人马过去,那四海商行就得抽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供应他们,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商行的正常周转运行。现在虽然不缺银子,但商行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南北货物可以顺畅的大规模流通,这样会更加有力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人员致富。

再说天雄军离开大名府已经年了,期间阵亡将士的遗骸虽然已经送回,伤残者也回到家乡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但活着的将士这么多年未曾见到家中的亲人,思乡之情怕是到了临界点了。这年里会有很多家庭发生了巨变,许多人的亲人也已离开了人世,再不让将士们回家安歇看看,实在是太不人道了。

卢象升和卢象同也得回家省亲了,他们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卢象升曾经上本提到过,剿灭了流贼就要辞官回家,在母亲身边尽孝,虽然被朱由检驳回,但现在总得让这个大孝子衣锦还乡吧?

也包括洪承畴,都要回家看看。

老洪事业心强,从没提起过返乡一事,但自己作为他的领导总得有人情味吧。

反正现在暂时没事,起码今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事发生了。

川军也回家看看吧,顺便把饷银和缴获送回去,一同回返的还有阵亡将士的骨灰,缺胳膊断腿的退役伤残。

都回去吧。有了银子,回家讨个媳妇,或者帮自家兄弟也一起娶妻成亲,给自家延续血脉,了了父母那份心愿。

后世自己在外地上大学时,最盼望的就是每年的两个假期。www一想到回到虽不富裕但却满是温馨的家中,看到父母那逐渐老去的面庞上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心中总是满满的迫不及待。

人活着不仅是为了建功立业,金钱美色,最重要的是那份割舍不断的亲情和牵挂。是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等的困境,心中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期盼对自己无声的鼓励与支撑。

秦良玉的白杆兵也回去吧,朱由检会安排人将白杆兵的饷银送到石柱。

虽然白杆兵未再参与大的战事,但其忠诚听话的行为也值得这份饷银。

山东兵也回去吧,这群老实孩子成军后就参加了大战,表现的非常优秀,也该回家歇息一下了。

黄得功就带着山东兵在单县屯田好了,边屯田边操训,对于吃苦耐劳的山东兵来说,也算修生养息的一种方式。

还有陕北的官军,辽东的骑兵,同样也要回家,具体返营日期就由主将自行规定好了,相信他们为了博得军心也不会把假期定的很短。

自己应该算史上最有人情味的君王了吧?

君子当n之美。

这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全军放假了,而且还是带薪休假,期间月饷照给。

恐怕所有接到旨意的官员将士们都会大吃一惊吧?这是多大的手笔和气魄!

如此宽容大度、优待士卒的皇帝,怕是所有人听都没听说过。此举应该超过千古一帝的李二了吧?那么英明的一个皇帝,也没敢如此大规模的给全军放假。

士卒不是机器,是有思想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

长期的紧张情绪,严酷的军纪,连续的转战数千里,恶战时战场上的血肉模糊、惊叫惨号,这些巨大的压力下将士们居然没有崩溃,这已经是令人不可思议之举了,他们的身心也该得到充分的调养。回家就是最好的手段,所有的负面情绪,在回到家中,见到亲人的面孔时就会消散殆尽。

自己要不要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

管他朝臣们如何非议,老子的军队,老子说了算。闪舞小说网www

只是委屈了曹文昭和曹变蛟这对叔侄了,他们远在大西北,现下怕是正在与奋勇作战吧?

还有孙传庭,他还暂时不能返家探亲,虽然他功劳不次于洪、卢二人。

但他和洪承畴、卢象升不同。

两人是卸了临时差遣,暂时无事的情况下才得以返乡探亲。

而作为一省主官,没有上谕是不能离开当地的。

随后几日,一队队快马奔出京城,将朱由检的谕旨传往陕西、湖广、四川等地。

对于即将到来的会试,朱由检并不太重视。

虽然举子们临时抱佛脚,都在突击恶补农政实务方面的内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切都要结合实践才会知道效果如何。

这个效果和结果需要两三年才会看出来,到时候谁是人才谁是庸才,通过其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就能一目了然。

将来每个州县配备的御史以及锦衣,会将所见所闻一一汇总起来,吏部会根据这些情况汇总做出升黩的决定。

这是朱由检在引导大明官场向务实型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逐步改变地方官员重政治轻财经的理念。

知县做的好不好,将来升迁与否,不再单纯只看赋税,而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看一年新增的田亩,看亩产量是否提高,看水利设施是否完备,看商品市场是否繁荣。

州县主官要根据当地实际,鼓励具有特色的各种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

比如,某个县有大量的林业资源,当地百姓有用树木枝条编织各种器皿的传统,那你这个知县就该大力扶持这种地方特色产业,鼓励农户创办扩建各种作坊,争取使更多百姓除了粮食外有了其他收入。

朱由检会让四海商行参与其中。

四海票号要在这种州县开展小额的放贷业务,利息要降到微利即可,其产品收购经销则有四海商行负责。

票号对类似这种小微产业起到的主要是推动其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点蝇头小利对于四海商行这个庞然大物来说根本微不足道,但具体到贫困已久的百姓身上,一文钱十文钱也许就会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除了配备到县的御史、锦衣以外,督察院与锦衣卫还会派遣专人暗访巡视,以防各地有弊情发生。

经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改变,几年之后才能看出一个州县主官的行政能力,所以这次会试的结果并不重要。

若是其中有表现突出的地方官,拔擢重用是肯定的,朝廷也会将其成功的经验以行文的方式向全大明推广,使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而对于庸懒散官员的处置,朱由检暂时还未想好。

在这个时代,能力突出、接地气的官员太少了,大部分官员端上金饭碗之后便丧失了进取心。

只能升不能降的潜规则很难改变,牵扯的人太多,面积太广,后世那么严格的制度都无法解决,何况现在。

能者上、庸者下,这个想法太过理想化,你不打破固有的体制,怎么做到?

虽然朱由检已经给孙传庭下令,在破而后立的陕西率先施行不拘身份、只看能力选拔官员的举措,但目前并未收到孙传庭关于这方面情况的具体奏报,看来他也不敢轻易更改既有的制度和规则。

文人集团对官位与权力的掌控很难被打破。

你一个胥吏杂官再有能力,但你一没中举、二没中试,凭什么就要做到地方主官?置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的正牌举人进士与何地?

朱由检现在唯一想到的一点就是分权。

将科举出身官员的权利分出去。

知县下面不是有县丞、主簿吗?那就试着加强佐贰官的权利,仿效后世的分管制度。

知县知州名义上依旧是一地主官,大事还是由主官说了算,但具体办事的权利要分散。

其实这些举措都属于细枝末节,朱由检最终的目的就是减少官府对地方生产活动的干预,最大限度的减轻官员胥吏对百姓商人的盘剥,尤其是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行为。

如果按照比例来讲,相对于大明一亿左右的人口,大明官员并不多。

后世曾经有资料证明,大明从太祖到崇祯的两百余年里,总共只有十几万官员,其中进士官有两万多人。

也就是说,明朝皇帝手下最多时手下一共有两万多官员,比起后世庞大的公务人员群体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这两万多官员数目,还是按世宗、神宗这样在位时间长的帝王来算的。

但虽然官员不多,但州县衙门中的胥吏衙役杂役却是太多了。

这些人的薪资朝廷是不会发放的,那他们怎么养活自己和家人?

盘剥压榨百姓就成了他们收入来源的最重要途径。

他们采用什么手段盘剥朱由检虽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是想方设法从百姓身上搜刮。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百姓把对他们的仇恨转嫁到官府身上。

但地方官还真离不开他们。

地方官府每年收取各种赋税需要大量的人手,离开这些人谁去做事?

如何去n这群人呢?

首先就是要将他们列入吃饷之列,让他们成为体制中的一员。

其次就是n杂役的数量,减少各种临时工。

再就是让地方锦衣卫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以狠厉的手段清除他们中的害群之马。

对付这些人不会引起任何一方的反对,只会获得各方一致的好评。

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皇权下到州县之后进行。目前锦衣卫还未大规模的往州县派遣,等扫盲运动完成后就开始下派,几万人的庞大队伍,人手足够使用。

御史下派就有点麻烦,本身人手就少的可怜,每个州县都派遣根本不现实。

这个也不难解决。

目前在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的几千名举子不就是现成的候选御史吗?

朱由检前段时间提出的重建国子监,就是他改革大明官场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1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