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历史 > 吾乃大奸臣 > 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

吾乃大奸臣 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

作者:小医生大烦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10-31 21:18:29 来源:258中文

官军大胜奴贼给京师百姓带来的喜悦之情尚未完全消退,成国公和襄城伯两家豪门被瞬间连根拔起的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京城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议论这个话题,当知道两家将朝廷军械私售给建奴时,民间的n一边倒的站在了朝廷这边。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最令人切齿,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并同情着皇帝。自家的奴才偷窃主人的财物不说,还把主人家的粮食偷出来,卖给时常来主人家讹诈抢劫的泼皮混混,这种人就该千刀万剐才对。

成国公一案在剩余的勋贵府中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两百余年的世袭公伯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勋贵们在兔死狐悲的同时,也对崇祯的冷血无情产生了无比的恐惧感。除了早就站在皇帝这边的阳武侯等人外,其余的勋贵都严厉告诫家人仆从,从此要夹着尾巴做人,要是谁敢在外打着府上的名招惹祸事,立刻逐出府中。所有勋贵们的佃租全部降为十四,使得佃农们终于有了可以饱腹的口粮。

文臣们在看热闹的同时,也对皇帝的手腕暗自心惊。当时在场的除了李邦华、常自裕以外的所有人,事后都认定,皇帝怕是对两家隐忍已久。在确定勇卫营的存在能消弭京营的不确定因素后,皇帝抓住机会雷霆一击,打了两家一个措手不及。朱纯臣与李国桢两人别说没想到会有如此无妄之灾,就算事先有了准备,也根本经不起勇卫营和东厂、锦衣卫的联合打击。皇帝真是变了,不再是那个急躁易怒,多疑善变的皇帝,变得睿智沉稳,行事有方,深不可测,变得不太好对付了。

数日之后,四海商行的车队终于满载而归,带回来的大批马牛驴羊等牲畜及皮毛、草药、毛毡。干乳酪等物资,几天之间便被京城的个大商户n一空,然后被商人们分销向大明各地。

四海商行的第一次出塞可谓大获成功,原因很简单:范永斗等人虽然被诛,但家名下的掌柜伙计都安然无恙。这些人都是经商多年的老手,对几条商路以及蒙古部落都是熟稔无比。在四海商行给其加薪以及透露背景的双重作用下,个个都是分外卖力,都想在新东家面前讨个头彩,以便得到拔擢赏识。至于死去的老东家们,虽然也不错,但大伙儿都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老东家们虽然没了,可生活还得继续不是?谁当东家都无所谓,只要大伙儿能从中得利就可。

四海商行有两个掌柜,分别出自新乐侯与太康伯府上,两人都是府中的外事管家,平日负责打理府中的各门生意。虽然没做过太大的买卖,但大小生意其理相通,尤其是这种框架完备,只需派人总章的行当,就算管事胡乱决策,也会被下面的掌柜们给驳回,二人只需掌管好账目和人事便可。反正崇祯没经过商,对其中门道所知甚少,他采取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策略,至于其中是否有猫腻就不管了,只要别太过分就行。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混账行为,崇祯自问做不到。人家跟着你不是来无私奉献的,人家也要银钱养家糊口不是?

此次抄没朱纯臣、李国桢二人家产,又让崇祯大发一笔。二人都是数代积累,家资甚豪,尤以朱纯臣为重。东厂从其家中抄的现银五十二万余两,其余的酒楼布行、粮店米铺、盐店青楼数十间,除了几家青楼酒楼分别归属东厂和锦衣卫以外,其余的店铺全都归于四海商行名下。百万人口的京师乃当世第一大城,聚集着无数豪门显贵,商贾大亨。这些商铺都是位于京师的黄金地段,若是妥善经营,每年的收入还是相当可观。

李国桢家产比朱纯臣稍逊,但也抄的现银二十余万两,店铺若干。两家在京郊的田地多达数十万亩,这些田地暂时还没划到皇帝名下,崇祯还有其他打算。

看着抄家的清单,崇祯喜笑颜开,冲动之下甚至想把京城所有实权文臣,以及薛濂等人以外的勋贵家全部按上罪名查抄一遍。不过这个念头刚起来便被他压制下去,他不想作死。他不怕贪官,现在的制度也很难消除贪官的存在,就算把现在的这些所谓贪官全都杀掉,谁敢保证换上来的都是清官?就算换上来的人开始都很清廉,但以后呢?

千里做官只为财,人都是有私心的。成熟的人讲利益,幼稚的人谈情怀。不怕你贪,就怕你没有能力,不为百姓做事。与其让清廉迂腐之人掌权,不如让虽私德有亏,但能办实事,能自己吃肉还让百姓喝汤的人上台。

穿越文中那些回到古代大杀特杀的人都是些头脑简单的人,那种智商的人五十集电视剧能活过两集就不错了。认为杀人可以解决一切,甚至有人用后世某个朝代的某个阶段举例。可那个阶段虽然贪官污吏极少,但生产力极度落后,导致中华民族失去了宝贵的几十年黄金发展时期。崇祯不认为大家都吃糠咽菜,生活简单就是幸福。那是自欺欺人的想法,非常幼稚。

在崇祯的计划中,制订严格的多重监督制度,预防大面积的发生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州县一级是直接面对百姓的最基层nn,其权利非常大,也是最应该受到监管的。

破家县令灭门府尹,这句俗语将这一级主官的权利非常形象的表达出来。

崇祯打算等国内局势彻底稳定以后,将督察院以及锦衣卫这样的监督体系下放到州县一级。采取后世的做法,每个州县都要派驻监察御史和锦衣卫,在监督主官的同时,两者更要相互监督。因为文臣和锦衣卫的天然敌对属性下,两者甚至三者同流合污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发生,彼此都互相提防,这样就能更好的制约州县主官的权利,最大程度的预防的发生。

刑部和大理寺也要向地方派出常驻机构,刑狱诉讼这一块划归这两个部门管辖。大案命案审理时,地方御史以及锦衣卫要旁听并记录,这也是制约滥用权力的一种方式。

地方官主要负责民政事务,不得插手司法事务,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地方官的权利,使其以权敛金的通道进一步变窄。

分权,这就是崇祯的打算。

现在的御史大多属于走穴性质,每个省只有一名巡按御史。就算他勤勉称职,在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情况下,一年他能走几个府县?在一个府县待几天能起到什么作用?很轻易的就能被地方官糊弄走,更别说其中的背后交易了。所以说,监察御史必须派驻地方府县,而不是到处走马观花,让某些御史借机捞的盆满钵满。

还有就是州县的胥吏衙役,这些人才是积累民怨最大的祸首。就算县令知州清廉公正,但因为他们很少走出衙门,所以很容易被胥吏衙役勾连隐瞒。更兼这些人都是本土人士,彼此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有的胥吏数代在衙门里办差,形成了庞大的关系和巨大的权利,普通百姓所受的压榨直接来自这些人,而百姓最终会把怨气归结到朝廷身上。

这些人是最让宠臣头疼的。不管是维持地方治安,还是收取夏秋赋税,所有和百姓相关的官府行为,都要通过这些人去执行,如何去监督n他们,最大限度的保证公平正义的存在,这有点复杂。

目前为止,崇祯只想到了打开上升通道这一点。

胥吏们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终身晋级无望,所以就把心思用在了捞取钱财上。如果能让他们有前途,能做官,再加其他措施的制约,应该能降低或减轻对百姓的伤害。但若是打开这些人的上升通道,势必会侵犯到那些人的利益。在这个文人主政的时代,得罪天下所有文人的事可是不智之举,难道还要如某些无脑穿越者那样杀杀杀吗?要把所有人都杀光吗?那样和蒙元满清有何区别?汉人杀汉人有意思吗?难道不容别人说个不字吗?

唉,想想都头疼,崇祯双手揉着太阳穴想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