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吴钩吟 > 第五百七十三章 获批

吴钩吟 第五百七十三章 获批

作者:池暮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1-20 15:07:52 来源:258中文

来到沪上微电科的办公室,已经有十几个人等在那边了,他们分别来自华科院光电所,华科院电工所以及长光所,而今天这支院士队伍,是由华科院院长亲自带队的。

“孟总,关于下一代光刻机研发的评估工作已经结束了。”

“辛苦大家了,不知道结论如何?”

“孟总说的没错,下一代光刻机的研发价值和研发难度,都不亚于航母。”

孟谦不自主的点头,“整个光刻机项目越推进问题越多,下一代光刻机的研发难度也在一次次刷新我们的认知。

据我们了解,包括蔡司,yer在内的一批全球顶尖企业同样都遇到了困难,蔡司已经放弃了连续三年的研发方向准备做调整,下一代光刻机的研发注定是一场恶战。

没有改变的是下一代光刻机的核心技术依然是光源,镜头以及精密仪器,只不过这一次我们需要的是全球顶级的相关技术。”

路院长把一份文件放在了孟谦的面前,露出了慈祥的微笑,“孟总看看吧,这是我们的草案。”

这份草案是在大风集团提交的草案基础上进行的修改,而大风集团之前提交的草案内容是以光刻机为核心项目,加速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的正式批准成立,以光刻机为轴心,拉动一场大范围的科技发展。

之前说过,国家实验室的意义极为重大,虽然孟谦之前给领导们看了公司的未来实验室,虽然目标直指第四次工业革命,但目前还是愿景大于现实,国家实验室需要一些真正客观存在且可以立项的大项目。

所以孟谦找出了这么一个项目,那就是下一代光刻机。

光刻机这个项目非常符合上面的胃口,因为它有三大特征,项目难度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光刻机的发展可以拉动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等多个重要学科的发展,光刻机本身对于更重要的芯片发展有着关键价值。

而且因为这一国家实验室是依托大风集团这家私企的,航母更大程度上拉动的是国企的科技发展,而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正好可以更大程度的拉动私企的科技发展,两边同时发力,完美。

从大风集团递交的草案可以看到,关于光刻机的制造,大风集团已经召集了包括聚光科技,沪上仪电,莱伯泰科等八十多家精密仪器,光源,镜头等领域的国内企业,这个项目必将直接影响到国内一批企业的科技发展。

再加上大风集团本身作为私企,光刻机本身又是大风集团的一个商业产品,在可控程度上还能拉拢外部资源,比如同样在草案上写着的还有大风集团寻找的海外合作单位,光是一个霓虹国,就有包括日立,霓虹国山崎马扎克,霓虹国捷太科特,霓虹国美德龙等十多家霓虹国相关顶尖企业。

大风集团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市场换取了相应的合作,或是纯制造,或是技术支持,为光刻机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场外援助。

一旦光刻机项目成功拉动了国内相关的技术水平,之后就能更进一步的去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技术了,所以以下一代光刻机作为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的核心启动项目,具备着各项合适的因素。

而在修改后的草案中,主要是明确一下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科研机构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华科院这边会大力支持这个项目,但是来的团队算大风集团员工么?他们的工资怎么算,职责怎么算?

最后采取的是项目制,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出项目,然后拿着项目去国家科研机构邀约团队,最后根据项目出团队,确定的团队华科院会发一笔工资,国家实验室这边会发一笔工资,但人还是属于华科院的。

然后就是保密工作,毕竟是国家实验室,对保密工作的要求是极高的,尤其大风集团还是家私企,还要跟外企合作,对于保密工作的要求就更高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限制,但是没办法,孟谦也能理解。

至于国家实验室的技术产出,作为商业产品,产品的商业利润属于大风集团,但项目技术自然是归大风集团和国家共有的。

很认真的看完了草案,孟谦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基本上是认同的,毕竟孟谦本并没有什么叛国之心。

方案这边没问题,路院长开始给孟谦介绍今天带来的几个人,“这三位分别是胡嵩,贺晓东,罗显刚,来自我们华科院的光电所”

孟谦并不知道的是,这几位就是在曾经一世负责超分辨光刻装备项目的核心技术人才,超分辨光刻机装备是由华科院光电所团队耗时7年完成,在国外技术和材料垄断的前提下实现的全自助研发光刻设备。

这一设备突破了高均匀性照明,超分辨光刻机镜头,纳米级分辨力检焦以及间隙测量和超精密多自由度工作台等关键技术,是全球分辨力最高的紫外光超分辨光刻设备,单次曝光最高线宽分辨力达到22纳米。

超分辨光刻装备项目成功打破了国外在高端光刻装备领域的垄断,为纳米光学加工提供了全新的解决途径。

之后又介绍了介绍的几人来自华科院电工所,孟谦同样不知道的是,他们就是成功研制了高速原子力显微镜的人,由电工所自主研发的高速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行频达70赫兹,扫描范围可达50~70微米。

至于长光所这边都是老熟人了,很多都是之前来帮忙研发过光刻机的老朋友。

孟谦跟几位顶尖科学家一一握手并表达了敬意,他们都将进入光刻机项目,为下一代光刻机的研发提供助力。

“对了,在研发经费的事情上孟总是怎么考虑的?据我们了解,阿斯麦面对金融危机依然确定了明年会保有0亿欧元的研发经费。”路院长突然发问。

孟谦非常肯定的说道,“不管国家实验室能不能获批,我们明年对光刻机的研发投入准备就是阿斯麦的两倍。”

“两倍?20亿欧元?”大家都知道大风集团有钱,但还是有些激动,毕竟华夏的落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之前太穷,所以华夏科学家对研发经费是很敏感的。

**十年代不知道多少项目都是被钱给拖死的,如果能有钱,国家科技也不至于今天这样啊。

“如果各位觉得加倍有些少,也可以超级加倍。”

众人表情复杂的一笑,看着大家的表情,孟谦也有些心疼,但孟谦知道未来会好起来的。纵观历史,2009年后正是华夏科技开始爆发的一个节点,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有钱了。

虽然这个钱来的多少有点晚了,但09年之后就像超分辨光刻设备这样的项目其实有很多,这也是华夏敢于冲击工业强国的底气,也是很多人不相信国家强大的原因。

因为发展的实在太快了,华夏不管是经济的强大还是科技的强大都有点太快了,导致有些人根本反应不过来,因为日常生活的局限,他们的认知可能还在几年前,但几年的时间华夏已经翻天覆地了,所以他们用几年前的眼光去看待华夏就还是觉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可事实上早就取得了数不清的重大突破。

这还是在米国各种限制的前提下,就像之所以要搞超分辨光刻设备而不是传统光刻机设备,因为技术被垄断了,不得不换选择更困难的方向,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有一次次的突破。

而除了钱,人才和市场需求也是09年国内科技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因。早年间华夏的市场需要高科技产品的地方太少了,拿出去卖就别想了,人家米国德国霓虹国的产品摆在那没理由用华夏的产品。直到09年之后华夏市场对高科技的需求开始提升,国内市场的需求来了,自然也就促进了生产设备和材料的发展。

人才就更不用说了,有了钱没有人才也是白搭,而2009年后,2000年开始的教育改革第一批博士都差不多出来了,留学归国的人也开始变多,人才来了。

而这,也正是孟谦自信的原因,他在苅谷道郎面前的自信真不是装的,华夏在曾经的大环境下都能寻求突破口,何况这八年大风集团帮助华夏建立了很多平等优势,虽然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并不多,但至少把很多技术都拉到了能跟世界坐在一个桌子上谈判的层面。

在这样的科技大背景下,孟谦坚信华夏这次科技大爆发一定会来的更猛烈。

经过了一整天的沟通,双方终于把所有的细节都敲定,回去后国家层面进行了最后的审核。

200年0月3日,国家正式批准了杭城信息物理国家实验室,国内首家依托私企的国家实验室,启动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