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妖灵保护协会 > 第五十一章 张二少爷登门

妖灵保护协会 第五十一章 张二少爷登门

作者:姐姐的新娘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29 14:33:15 来源:258中文

老汉父子三人,身施大礼,以拜李温。声音外传,引得多人向这里看过来,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得远远观望!

李温微皱眉头,抬手将老汉扶起来,“老人家,此时谢我为时太早,待你们一家生活富足时,再谢我不迟!这大礼我可受不起!”

老汉擦擦混浊的眼泪,点头称是,不过也反应过来,面露不解。

“大善人,老头子我问些不该问的,你怎么就把地租给我们,租子还这么低?”

对于老汉来说这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困苦一生的他也不曾遇到这种好事,有所怀疑,自然正常。

“哈哈,老人家不用担心,我又不会种地,自然不能亲自去种,为什么租子低?我又不靠那些租子过活,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以后诸事你们得向着我!”

老汉挺起干瘦的胸膛,“东家,你就放心,我们一家自然跟着你!你说东我们绝不往西。”

随着老父亲的保证,两个汉子也猛点头称是。

“好,那我再交与你一事,两千亩地,你一家也种不过来,你再去寻些人,有家有口最好,每家五十亩地,你们把这地种起来,你寻好了把他们带来见我!”

老汉俩儿子笑起来,忙不迭的答应,不过老汉还是明白事理,面露难色,“东家,这事交与我们合适么?您不怕…”

李温摆摆手说道:“我信的过你,自然你也需要让我信得过,这点事你们自己去琢磨吧!”

老汉连连作揖,表示定不让李温失望,这才千恩万谢的离开。

陈俞嗔就在旁边,所有的话都听在耳中,“温哥儿,你真信得过那老头?若是他都寻自己的亲戚邻居咋办?”

“那又如何?不是有句话说的好么,举贤不避亲,只要他们本分种地,不把我的地糟蹋了就行,其他的随他们去!”

陈俞嗔不禁竖起大拇指,“嘿,温哥儿的道行越来越高了!”

回到屋中,李温又赶紧安排工作,让赵老道和短舌头继续施粥,让孙大憨把船再检查一遍,不日将拉着粮食再走一趟皮岛,只是遗憾自己说起大话,铁料不曾弄到手!

陈俞嗔也知李温去过沈家,他也没有什么好法子。

“温哥儿,那你没去张家走一趟?听说张家老头子翘辫子了,俩兄弟挣家产弄的挺凶!”

李温摇摇头,“没时间了,我要在掺和进去,天该冷了,去北面就来不及了,算了,先拉粮食过去吧,那铁料下次再说!”

二人正在屋里合计说着话,赵老道敲门进来,“大少爷,外面有个叫张殷的买卖人,说要想见你!”

李温与陈俞嗔对视一眼,李温与张殷的事还没来的急跟陈俞嗔说,陈俞嗔自然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他也感觉自己坐在这里也不太方便,起身打个招呼,出去溜达。

张殷带着一个下人而来,风尘仆仆的样子,脸上更显沧桑,见到李温就是一拱手,“在下唐突来访,还望李东家海涵!”

李温自然也是一回礼,笑着说哪里哪里。

接着赶紧将张殷请进屋内,小德宝端来热茶,给两人倒上,这才退出门去。

“张东家,这去绍兴的买卖可是顺利?”

张殷却面露苦笑,显得颇为无奈,轻叹一声:“唉!不瞒李东家,我这次是来求您救命来的!”

“哦?此话怎讲?”

李温也是一愣,仅仅一面之缘,这张殷就登门来求救命,他也是不解!

“说起来我还蒙骗了李东家,本人确实姓张,名淮殷,昨日我报名张殷也是不得已,还望李东家谅解!”

李温口中喃喃,张淮殷这个名字,好似在哪里听过,恍然间记起来,陈俞嗔曾经跟他提过,张家老二名叫张淮殷!

“你是绍兴张家~”

“正是在下!”

在张淮殷的解释下,李温才明白这老张家具体发生了什么。

上月张家老头子去世,本来张家老头子活着的时候,家庭和睦,生意兴隆,一片祥和。

可哪知道,老张头一病不起,眼看着不行了,顿时老张家也就乱起来,玩世不恭的大儿子张淮安不知道受什么人鼓动,抢起家产来。

本来老张头就知道自己大儿子是个什么货色,不放心把生意交给老大,所以口头上说过,以后张家生意由二儿子张淮殷打理,大儿子张淮安只做一个甩手掌柜的。

人死如灯灭,老张头一咽气,老大张淮安立马发难,趁着张淮殷给老头子出殡送终的这几天,把生意上的掌柜都换成自己人,待到张淮殷处理完老头的丧事,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架空。

张淮安先是主张进行分家,无论如何劝说张淮安就是不听,执意分家。

分家对老张家可是个大事,老张家生意多,家资丰厚,若是分家定然会使财产分割。本来与绍兴沈家是竞争关系,如此以来定然不敌沈家。

最后经过母亲与叔叔辈的家族其他人多次规劝,张淮安才把分家这事放下,却又提起与张淮殷分开经营,而张淮殷为了家族生意,只得妥协。

张淮安自然把挣钱多且快的买卖要走,而只给张淮殷留下盐铁两项。

要提起盐铁可都是赚钱的买卖,为何张淮殷还愁眉苦脸的?

盐铁赚钱,自然不假,可这都是在建立在物流体系下的赚钱。

之前提起过明朝四籍,其中有一个就是灶户,是在滨海地区专门煮盐的人,他们称煮盐也叫煮海。

明朝还未建立之时,朱元璋就在杭州设立了两浙都转运使,洪武元年又在其下设立嘉兴,松江,宁绍,温台四分司,宁绍就是宁波和绍兴府,共有十五个盐场。

李温知道在其东北方向的海边滩涂就有一大片盐场,叫石堰场(现在叫庵东)。

说起盐,就不得不提起明朝的盐政,明朝盐政可以分两种,一是户口摊派,民众纳盐钞。简而言之就是按户口统计,然后统一派送,通过里正,每家每户都能得到盐,而百姓需要缴纳大明宝钞,只是明朝后期出现“民纳盐钞如旧,但盐课司十年五年无盐支给”的现象,使纳盐钞变成税负,而没有盐摊派。

第二种就是“开中法”,就是在边疆地区,为了满足士兵的粮食需求,规定商人往边疆运粮,就可以得到盐引,用盐引到盐场换取盐。

无论是户口派盐,还是开中法,都会使得私盐泛滥,让官营难以为继。即使私盐泛滥,可内地盐价还是高居不下。

不过在临近盐场之地,却又是另一番情况,盐价却很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