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760章

九关 第760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因为对于如今的宋朝来说,树立规范,将许多事情定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老百姓没有太多的知识,他们的道德观也并不成熟,所以需要别人来给他们规定,不然整个社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那么分裂就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了,甚至连法律应不应该存在都会变成一个疑问了。

因为法律存在的前提,就是一个地区的道德,大家共同认为不能做的事情,被确立之后,修订为法律,然后由所有人共同执行,不执行的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法律建立的基础,但若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人应该尽孝,而有的人则认为人应该更加自由和自我,对于父母的事情则不需要管,那么孝这件事还能不能加入到立法之中呢。

就像中国的法律,区别于欧美法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老人的处理,大家会把不照顾好老人当做一条罪名,写进法律之中,但其他国家或许有,但没有过分强调这一点,这就是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对于亲情,他不会像中国人那么重视,他们更加重视自己与社会的沟通,因此,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

法律基于道德,而理学的存在,便是为道德树立起一个标杆,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没什么文化水平的人,跟着学,不需要去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深刻的含义,因为他们听不懂,看看现代社会,即便已经是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每年读大学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但在网络上,你到处能够看到一些没有脑子的回答,还有社会上的跟风,对于一件事根本没有多少的了解,也不是亲身参与者,却经常会站在道德高地上去对别人评论是非,在现代,教育要远远超过如今的水平,但很多人依然是人云亦云,并没有一个判断是非,真正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树立起一套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

可随着教育水平逐渐的提升,人们的自主性越来越大,这套东西也就会慢慢变成桎梏人们发展的东西了,道德有好处,但也有坏处,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全看是什么阶段使用,就像工业化的时代里,如果你还讲父母在,不远游,那么就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了,所以从这个时候理学就必须要向心学转变了。

不过这不应该是此时的徐清应该担心的事情,因为如今的宋朝虽然非常发达,但与后世那么普及的教育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大多数人最多也就是认识一些字,但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不存在,很多人还是依靠着生活经验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都需要确立,惩恶扬善,是任何社会都会弘扬的道德,尤其是农耕文明,因为农耕文明的第一大要件便是和平,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任何农耕文明都会被摧残殆尽。

而理学无疑可以提供这么一个空间,所以提倡理学进入义务教育之中,即便徐清有些理念并不能完全同意,但他依旧允许了这种文化传递进学校之中,只不过反对了理学思想中的几个要点,其中之一尊皇思想。

在理学的思想中,认为天地之间的至高神是上帝,这个上帝是昊天上帝,而不是所谓的耶和华上帝,而孔子,老子这些人,便是上帝派下来的圣人,而皇帝,则是感应天地而生的天子,这给予的皇帝合法性,也就是董仲舒的那一套天人感应说,通过宗教的方式,赋予了皇帝超脱其他人群的权利。

就像是日本的天皇不是人,而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一样,他把皇帝从人变成了神,从而拥有了超脱世俗的力量,亦如同埃及的法老王,说自己是太阳神拉的儿子,这种神负王权的方式,是许多封建王朝国家的必然,包括现代的欧美现代民主国家也是如此,他们的选举制度,其实也是这种封建思想的残余。

只不过因为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思想,从而将这种神负王权变成了天赋人权,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权利是谁给的呢?是上帝,上帝给予每一个人权利,而不是把权利仅仅给了教宗,所以给皇帝加冕的人就不应该是教宗,而应该是老百姓,所有人的民意汇聚起来,便是神的旨意,通过这种方式,从而让选举制度拥有了合法性,因为民意就是天意,所以获得最大民意的人,就是被神选中的人,这是法理基础,但徐清是断然不会让这种基础流通的。

因为如今民间有很多人都再说这样的话,天赋予皇帝权利,然后皇帝把自己的权利交给内阁,所以朝廷的权利基础来自于皇帝,而皇帝的权利来自于天,这种说法,在中国古代可以说一直是主流,但徐清对于这种说法却非常的讨厌,因为这样一来,皇帝的权利就在事实上是凌驾于朝廷了。

就像英国的王室和议会以及内阁之间的关系一样,虽然王室没有任何的权利,但王室却在事实上是议会和内阁的主人,因为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王室,而王室的权利来自于上帝,因为国王的授权,所以议会和内阁才拥有了权利,这种思想,放在英国没事,放在宋朝就得出大事,因为宋朝的皇帝,是真正掌握有权利的。

只要他拥有权利一刻,那么这种思想就不能助长,而赵昕是不愿意放弃权利的,所以徐清自然也不可能助长这种思想的传播,在他的设想中,朝廷必须是要与皇帝的权威是平齐的,而不可以是皇帝在朝廷之上,这对于内阁的权威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但这一点确实很难做到,因为这已经是思维的惯性了,同时徐清也不能彻底废除掉这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恰恰是朝廷法理的来源,如果徐清直接否决掉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朝廷的法理就不存在了,毕竟这是整个社会广大民众的主流,你跟他讲朝廷与皇帝之间到底什么关系,他们可是根本听不懂的。

所以对于这一点,徐清和朝廷的态度就是淡化,以前为了争取皇帝的支持,在学校中建立尊皇思想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如今,随着皇帝在政治上逐渐边缘化,朝廷自然也不再对皇帝那么看重了,适当的将皇权思想排除出教育之外,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不然一代代培养下去,孩子们都成了皇权的死忠,到时候若是向日本人当年一样,来个下克上,建立军人政府,那可就真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尤其是以宋朝如今的国力,可不是日本可以比的,若是整个国家变成了执政,那将会是整个人类族群的灾难,徐清几乎不敢想象,这么一个国家的建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那实在是一个太过于可怕的场景了。

所以对于尊皇思想的淡化,在整个士大夫阶级看起来,都是必须要做的,事实上,在精英学校,也就是士大夫的子女所上的学校上,早已经不再教授什么尊皇思想了,而是皇帝坐天下,士大夫治天下的思想,皇帝只有主权,而治权则是在朝廷,在士大夫们的手中,这种思想普通民众自然是不可能知道的,因为别看皇帝和朝廷为了权利争斗十分严重,但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十分平和的样子,所以基层百姓对此事一无所知的,在他们的眼中,朝廷和皇帝是一体的。

你若要跟他们讲清楚皇帝和朝廷之间的关系,恐怕要写上好几篇博士论文,才能大致讲清楚,毕竟其中的很多概念,对于这些底层民众来说,根本就是天马行空的事情,就像现代很多人,明明是老百姓,却整天依靠着那点浅薄的知识,谈论国家大事,但国家大事又哪里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国家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远远不是一个人能够想到的。

很多人看到自己国家被欺负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打呀,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在战争之后又会发生什么,而我们的国家能不能够承受战争之后的打击,这些都是一个国家需要考虑的,而这些你跟平民说,又有什么用呢?

毕竟他们更加需要的还是富足的生活,朝廷对此只需要满足就行了,至于朝堂争斗,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们,都不希望把这些事情传递到民间去,一方面是免得整个社会限于政治分裂之中,保皇党和革新党之间爆发战争,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毕竟这个国家如今还有一大批人是保皇党,他们之所以不发作,是因为朝廷并没有明确表示出对皇帝的不尊重,若是双方之间的矛盾公开,这批人势必会站出来,来加入到舆论的厮杀中,这对于一个国家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个搞不好,就是内战的下场。

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见到的,所以把政治斗争控制在朝堂之上,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另外一点则是作为体面人,他们并不想让平民知道他们政治斗争时的丑态,面对权力,任何贵人都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甚至比普通人都要来的更加凶残,就像以徐清的高位,天天求着送妻子儿女的数量绝对不少于三位数,是的,你没看错,不仅仅是送女儿,孙女,这些十三四岁的童女,甚至还有送童子的,还有送自己小妾的,还有一些官员则甚至把自己的老婆都送过来,希望借此跟徐清拉上关系的。

甚至还有些人,自己的父亲,爷爷都还活着,直接就来到徐清的家门口,然后叫徐清爷爷,爸爸之类的称呼,这种事情,放到民间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在朝堂之上,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徐清登上首相之位以来,就从没停过,天知道当他看到好几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儿,站在自己家门口,由乳娘,丫头照看着,正看着自己的时候,徐清的心中是有多么震惊了。

他都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这种事情都能干得出来,至于送童男的,也是数之不尽,有些人见徐清对于少女不感兴趣,再看着徐清只有一个妻子,便以为徐清不好女色,而好男色,便开始送一些清倌人,这种事情在徐清的世界中经常发生,甚至还有比自己年纪大的人,称自己为考父,既干爹的意思。

这种事情简直是充斥在官场之中,这些人为了权利,可以说是尔虞我诈,完全没有任何一丁点读书人该有的体面,但这种事情也是杜绝不了的,也因此,若是这些事情流传出去,那对于国家的形象来说,实在是太败坏了,所以朝廷便也不能彻底与皇帝撕破脸,不然这些讯息流传至民间,整个朝廷形象毁于一旦,对于他们的施政来说,就会出现很大的困难。

第二个需要改变的,就是那种农耕文明特有的小农经济思想,这也是需要改变的,理学的思想核心是哲学,但在国家政策上,就表现出重农抑商,这是如今工业时代完全不需要的东西,以农为本,以士为中,工商并举,这才是如今朝廷所推行的政策,重农抑商,实在不是朝廷想要的,所以这一点自然也不可能进行传播,第三点则是有关于在思想上的枷锁,朱熹认为儒家门人只需要读儒家经典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经典却是不用读的,因此到明朝前中期的时候,甚至很多学校都明言,只教朱子集注中的知识,其他的东西都不教,这就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这同样也不是徐清想要的,兼容并蓄,让所有的哲学思想,甚至是国外的哲学思想也能在其中碰撞,产生火花,这才是徐清想要的,对于这三点,就是对理学主要的改变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