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700章

九关 第700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将部队部署在边界各大城市,以防止边民占领城市,同时坚壁清野,不给边民们补充补给的机会,这就是现阶段,军队要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行政部门也立刻开始行动起来,首先便是对整个云贵地区的边民进行测定,对一些尚未谋反的部落进行招安,如今大多数山野内部的边民已经造反了,但很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边民们还处于犹豫的阶段。

毕竟他们与汉族的接触十分频繁,甚至部落之中也已经有不少汉族人口栖息了,对于他们来说,汉族和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的区别,同时这些部落的老百姓基本上即会说汉语,也会说自己部落的语言,在贸易之中占尽了好处,这些人自然不希望因为种族的问题,而断送了自己的财路。

同时在种族认同上,这些人也已然不是一边倒的认为自己是边民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完全是可以争取的,所以张世昌立刻命令各地方衙门,稳住这些边民们的情绪,如果这些边民种有罂粟田,便答应他们,在短时间内,这些罂粟田可以继续种植下去,不会拆除,同时朝廷答应他们,将会未来五年内,在他们的部落之中修建一些正规的小学,且会从城市中派出一些受到过正规教育的老师来教导这些孩子们。

让他们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的教育,不至于落后于汉族的小孩儿,从教育上彻底改变边民们的意识形态,让边民与汉族相互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这是长远的目标,而这样的条件,对于边民们来说,无疑是很吸引人的,做父母的,最想要做的便是给孩子一个好的读书环境。

纵然是边民,可生活在宋朝的土地上久了,也知道知识才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这一代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时机,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够走出这片大山,去往大城市中看看,开拓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一辈子跟自己一样,窝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走不出去。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教育,即便是这些靠近汉族的边民部族,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也是十分有限的,因为这些部族大多数都处于十分原始的状态,经济上十分贫困,当地的衙门对于这些边民又有偏见,自然不愿意给他们补助,他们的孩子可以说是很难上学的,当然,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去山下的城市上学,这一点是朝廷的法令所保证的。

在宋朝,无论是汉族子弟还是边民,又或者是殖民地的孩子,只要是在宋朝本土出生的,都有权利接受教育,这是任何一个孩子天生的权利,谁都不能阻拦,所以这些部落的孩子,只要他们的父母愿意,是可以前往城市就读的,但法令是法令,真实情况却不能这么简单的归纳。

当地的学校是对这些边民的孩子敞开大门的,但这些孩子在学校中,往往会成为汉族孩子的打压对象,甚至即便是老师,对于这些孩子的态度也是十分恶劣的,这些边民的孩子会承担整个学校的打扫事务,若是老师有什么事情要做,则也是让他们来做,至于读书的时候,这些边民的孩子需要坐在最后一排,前面的好位置则都是汉族的,而且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都在山里,这些孩子从小学开始便是寄宿在学校的,这些孩子长久以来都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父母不在身边,连一个倾诉的对象都没有,许多孩子甚至会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而选择轻生,又或者造成心理上的疾病。

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事实却真的就是如此,种族之间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对于汉族的父母来说,容忍这些边民的子孙进入学校跟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这已经是能够容忍的最大极限了,毕竟这些学校的经费,是他们纳税建起来的,这些边民一分钱不用出,就可以上这些学校,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因此,许多部族的父母纷纷都把孩子接回了山中,虽然在城市中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自己孩子受这个苦的,谁家的孩子不是宝?又何必送到山下去受这等折磨的,唯有一些意志比较坚定的孩子选择留了下来,即便有人骂他们,让他们去做一些又苦又累的活,他们也依旧选择留了下来,这样的人也有,但这只是少部分而已。

小学,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年纪,这个年纪的孩子,真正坚强到可以忍受大多数人非议的又有几个呢?绝大多数人还是会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的,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志,留在学校之中读书的,始终只是少数而已,而这样的人,即便上不了大学,也必然是会有出息的。

而大多数人的则选择回到了山寨之中,这些山寨虽然没有钱,但也勉力建起了一些小学校,来就近读书,在这些学校读书,确实是没有人会欺辱他们,但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却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师,这些老教师没有接受过现代的教师教育,会的也就是之乎者也,可这些东西大多数都已经过时了。

且在这些部落之中教书的读书人,其孔孟之道的水准也是十分差的,最多做到背诵全文罢了,至于这些四书五经之中的道理,真义他们能够明白多少,也是一件很难确定的事情,孩子们学了之后,只是认识了一些字而已,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于科学的看法,对于文学,都没有丝毫的进步,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启蒙罢了。

而张世昌如今则答应他们,只要现在归顺与朝廷,那么他们的孩子将可以就近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这教育跟城市相比,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可起码他们的孩子不仅仅会识字,还可以知道更多新鲜的知识,同时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这些部落之间,会给他们建造一些图书馆,同时每一期当地的报纸和朝廷中央的报纸,都会给他们每个部落五份,让他们可以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

这一切,原本的部落几乎是没有的,他们的生活十分闭塞,山寨建立在山上,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下山一次,因此,张世昌还答应他们,若是他们愿意归顺,还会给他们修建道路,让他们可以更加方便的下山,以及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可以接受升学考试,只要通过了,他们的孩子就可以进入城市去读中学,学费由当地衙门承担,若是能够上大学,则也可以通过考试来上,每年甚至专门拿出二十个奖学金名额来,只要能够考上的前二十名,当地衙门将帮他们来支付这笔入学费用,以此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这种种的好处,对于这些边民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张世昌还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够考入当地的中学,那么当地的衙门,就必须保证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受到同等的待遇,若是有人敢因为身份种族等问题就欺负他们,那么衙门就会追究当事人,便是开除汉族子弟学生也在所不惜,在学校中,人人平等,谁都是一样的,这一点,对于边民们来说,可以说是让他们真正下定了决心。

要是可以,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面读书啊,山寨的学校再好,那也是山寨的规模而已,与那些大城市的学校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昆明,贵阳,大理这些城市的中学,每一个都配备着一个四百米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棒球场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些东西在这些小小的山寨中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

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到外面去上学,去大城市上学,是必须的,小学之间的差距或许还看不出来,但到了中学,这就是分水岭了,小学到中学的升学率,在如今的宋朝,内地是百分之九十左右,在边地则是百分之六十五左右,也就是说一百个小学生之中,有六十五个人可以接受到中学教育,这个比例是算上边民的孩童的,可以说是很高了。

所以在这个阶段,教育的好坏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等到中学升高等中学的时候,升学率之间的差距就十分巨大了,内地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而在边地,则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一百个人里面就三十个人能上所谓的高中,这就要求他们的中学教育必须是在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他们才有更大的可能进入一所高中就读。

不然他们要么是天才,要么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庭背景,不然中学便是他们教育的终点了,所以作为父母,他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大城市的中学就读,但在以前,他们的孩子只能参加周围城市的升学考试,不能像汉族的孩童一样,参与整个云贵的统一考试。

在宋朝,每一个路,道,都有统一的升学考试,通过升学考试来进行排名,从而将最好的学生送到如重点中学中,这很有点像现代的高中,通过成绩,名牌高中选最好的学生,普通高中选普通的学生,技校选最差的那一批,只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九年义务制教育,只有小学是义务的,其余则需要通过考试来完成,这其中中学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上了高中,考上大学最主要的就不是学习问题了,而是金钱问题了,因为高中升大学,托了大学扩招的福,升学率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若是重点大学,则是在百分之七左右,可以说想要升入大学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所以中学教育是重中之重,任何人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到重点中学,从而能够读一个重点的高中,成为大学生,从此扬名立万,成为一个家族的荣耀,也因此即便是汉族的家长们,也会努力让孩子努力,去考一个好的中学,但因为宋朝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大城市,所以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读上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宋朝曾经发生过数次游行,最终教育制度改革,宣布中学考试变成整个路的联考,也就是省级联考,只要成绩好的人,无论是小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可以进入到大城市,甚至是省会中的中学就读,通过这种方式,给予优秀的人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如今宋朝教育体制的特色了。

但边民们在以前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他们只能参与周围地方的联考,即便成绩优异,也只能读一个当地的中学罢了,而在这种中学里面,升学率不过百分之三十而已,大部分人是上不去的,一个边民就更难出头了,因为老师也懒得教导你们,大多数会把时间和功夫花在汉人的孩子那里,以保证他们的升学率能够提升上去,在这种情况下,边民孩童的教育是很成问题的,也是父母们心中的一个结。

而如今,张世昌的许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若是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大城市中接受教育,那么自己的家庭也有可能会因为下一代而改变如今的处境,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边民们也是如此,所以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打动了这些父母们,最终让他们倒向了宋朝这一边。

而张世昌其实付出的也并不多,首先在山寨之中建立学校,这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的钱,至于教师,或许麻烦一点,但也不会特别的困难,至于建立图书馆之类的事情,那就更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即便云贵行省拿不出钱来,还有朝廷呢,既然首相大人要求自己稳重行事,那么自己只要遵照他的意思来办就是了,对于朝廷来说,这笔钱又算得了什么呢?怎么挤都能挤出来的。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罢了,毕竟即便是汉族想要考进那些重点中学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若是大量的边民进入重点中学,必然会挤占汉族的学生额度,这必然会招致整个境内汉族的不满,但对此,张世昌也只能先行这么做了,其实刚占领大理国之后就应该这么做,双方应该平等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放纵他们互相敌视,直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眼下的一切,都是官府不作为所造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