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671章

九关 第671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这也是多亏几位宰相的孩子基本都被严加管教,这才没有惹出大事来,不然这些人便是如同开玩笑一般下达一条命令,下面的官员也会满足他们也说不定,毕竟如今宋朝的宰相们,可不像当初君主集权的巅峰时期那样,权利十分有限了,如今的宰相们,可以说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宰者,而皇帝只是名义上的长官而已,地方上的首脑,无论是升级,还是降级,都是由宰相们说了算的。

可以说他们的命令,在这个世界就是无可抵抗的王命,没有人敢于反对,整个帝国境内的生杀大权,都在他们的手中,他们的孩子,自然也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威望,甚至大多数孩子都是国家的议员,拥有参政的权利,而在地方上也是盘根错节。

且因为臣权的增大,如今的宋朝宰相,身上基本都有公爵在身,比如说徐清,便是齐国公,当然,这种封号跟汉朝的齐王不可相提并论,属于荣誉头衔,然后便是在山东一地,作为首府的济南,每年税赋的十分之一交由徐清,这就是齐国公的待遇,与以前那种封地有着很大的区别。

不过后来随着宋朝地方上的收入越来越高,单单是十分之一的税收也着实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所以最后便在济南府划下一大块地方,作为徐清的永久封地,在这块地方修建任何的建筑,都必须要向徐清缴纳税收,而不是向朝廷缴纳税收,而这块地便在整个济南的最中间,这就是齐国公的待遇。

同时作为齐国公,徐清还拥有改山东境内一个城市名字,作为自己家族象征的权利,不过这个权利徐清并没有用,他可不太喜欢欧洲那一套,到了一个地方便喜欢把君主的名字当做一个城市的名字,就像那全世界无数的亚历山大城以及维多利亚城,维多利亚港,这不是徐清的风格,至于那一块地,自然是让徐清很是满意的,毕竟这样一块地每年光是税收便已然达到了一百万贯以上了,这可是世袭罔替的爵位,即便三代之后,若是徐清的后代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那么朝廷会把齐国公的爵位将会回收。

但这块地却是永久留在徐家的,除非他们家犯了叛国罪,不然这块地就永远都是徐家的,至于其他宰相,也大多都被册封为了国公,以示朝廷对于他们的荣宠,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封公,也大多是死后对于死者的哀荣而已,活着的时候是断然不会册封为国公的。

而国公在宋朝,已然是异姓可以册封的最高爵位了,又因为徐清对于国公权利的改变,这一层次的公爵已然是拥有了相当大的特权了,毕竟在原本的时代,国公只不过是一个荣誉封号而已,除此之外,他们的子嗣虽然能够得到皇帝的荣宠,但其他的特权是没有的,而在如今的宋朝,独立于皇权之外,国公也拥有着很大的特权,这便是宰相们的权势。

而除了宰相们之外,所有的重要官员身上几乎都有爵位在身,这一点是完全打破朝廷只有武勋才能册封爵位的传统的,这主要还是因为在殖民的过程中,为了安抚当地的本土势力,所以朝廷经常一口气册封出去很多的爵位,而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常会出现殖民地的贵族们来拜见宋朝的官员时,身上的爵位往往要比宋朝官员爵位大的问题。

按理来说,宋朝是征服者,殖民地人应该率先行礼才对,但因为爵位的问题,使得宋朝的官员们就面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面对爵位比自己高的人,到底应不应该率先行礼的问题,按照宋朝理解,他们应该先行礼的,但按照双方所处的地位,应该是让殖民地人率先行礼才对,如此一来,殖民地人是战战兢兢,官员们也是很难以办事,毕竟礼仪在宋朝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原本的六部尚书,就以礼部尚书名望最高,而孔子也是专门秀篆礼记来规范天下的礼法,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礼是国家稳定的工具,是十分重要的东西。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便对所有的官员都进行了一次爵位的授勋,这也是称得上宋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爵位授勋了,对此赵昕也同意这样的举动,毕竟随着宋朝地位的上升,官员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而无论国内的政治斗争多么激烈,派出去的官员,代表的都是宋朝的威仪,也就是自己的体面,若是让他们还需要向殖民地的贵族们行礼,那丢的就是大宋帝国的脸,所以在宋朝,凡是正一品,也就是宰相,全部授予国公头衔,至于从一品,也就是副宰相,则授予郡公头衔,他们可以拥有一个地级市的核心土地作为自己的采邑,与国公一样,如没有突出贡献,则只能传三代,但核心土地却能够流传至永远。

当然,这块地是可以卖的,这也是为了促进土地的流通,不过一般得到这种土地的家庭,都会把这块地当做是一种荣誉,除非家里出了败家子,不然也不至于会去卖这种地,正二品,也就是各部的尚书们,则是授予县公的头衔,也是公爵,但已然是一个县的核心土地作为采邑的,这种采邑一年的赋税收入最多不过二三十万贯,若是分到一个穷县则大概只有上万贯左右。

要知道各个省会的核心土地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都是超级大都市,所以即便是分到非常偏远的地区,每年的收入都不会低于百万贯,但县就不一样了,沿海的县,一块地或许能够分到几十万贯,而若是一些内地偏远的县城,则最多不过几千贯,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很大了。

不过能够当到二品部堂官员的,家里自然不可能缺钱,对于他们来说,哪个县是他们的采邑其实并不重要,且就算是发达的县,他们一辈子也有可能都不会去一趟,所以朝廷看上去给了他们一笔丰厚的报酬,但其实他们更加重视他们的头衔,郡公,这在工业化之前,只有开国的功勋才能获得,向他们这样的最多也就是被册封一个县公而已,而且这也只能是荣誉头衔,因为一般都是死后册封,而且不世袭的,是对一个人的功劳而进行的表彰而已。

哪能像现在这样,不仅仅能够世袭,还拥有实际的好处,至于从二品则变成了侯爵相比较公来说,侯爵的地位就要比较低了,从二品得封郡侯,正三品得分县侯,从四品则是乡侯,分别是宰比较贫穷一些的地方的府、镇、乡,与公爵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至于在此之后的伯爵,则国家不再直接册封核心土地,而仅仅只是荣誉头衔,和朝廷每年会补发一笔年金,大抵在一千贯到一万贯左右,已然是完全的荣誉头衔了。

这就是如今宋朝的爵位制度,通过这种方法,起码让各级官员在面对殖民地人民时,可以不用再率先行礼,以此损害国家的形象了,而同时,一层爵位的光环,也让朝臣们在民间拥有了更大的声望,尤其是宰相们,全部变成了宰一国的公爵,虽然没有实权,但却拥有巨大的名望,同时他们本身就因为宰相这个职务拥有巨大的权利,当权利与名望相结合的时候,自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而爵位制度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朝臣们尴尬的身份问题,同时也因为世袭罔替的特权,让他们拥有了更加名正言顺与皇帝为难的权力,但这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比如说他们的子女,因为他们已然从臣子变成了这个国家的领导者,所以他们的孩子,也基本都会被册封爵位,作为公爵的嫡长子,会拥有侯爵的爵位在身,享受国家的特殊津贴,同时也有一定的政治特权,而这些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可谓是十分的巨大,所以地方官通常都会讨好他们,除非他们不想要自己的乌纱帽了。

而许多官员便会因此,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上述所说的这一切,只不过是宋朝人在殖民地上所做过的恶事中的冰山一角罢了,欺男霸女这样的事情,简直就是小儿科,许多人性中恶的那一面,在这些殖民地上可以说展现的淋漓尽致。

想当年欧洲殖民世界的时候,比利时国王在非洲的殖民地制定了残酷的刑罚,他要求所有甘蔗园里的奴隶,每天必须要采到一个超额的数量,若是达不到,便会让士兵砍下这名奴隶的手臂,而因为这样一道法律,整个非洲数十万人没有了自己的手臂,而因此造成的死亡人口,更是让人感到震惊,因为这个数字已然是没有办法调查了。

在那样一个严苛的社会之下,可以想象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手臂他还能怎么活,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活,从此又会造成多少的婴儿,以及当年西班牙人殖民菲律宾的时候,为了保证华人势力不在菲律宾过度膨胀,几乎每十年的时间就要对菲律宾的华人进行一次屠杀,以及荷兰人在殖民印尼的时候,所采取的屠杀之惨烈,也绝对丝毫不亚于比利时国王在非洲的恶行,而这些只是大规模的屠杀而已,你有的时候根本想不到,人命在那些殖民者的眼中到底有多么的卑贱。

有的时候仅仅为了让自己开心,便开始进行屠杀,有的时候或许是因为意气之争便开始杀人,这种事情在殖民地上常常可以发生,徐清也经常能够听闻,毕竟地方长官虽然不愿意让这些事情被传出去,但是那些商船总是会把世界各地的消息带回到宋朝来,而其中徐家也是如今大宋贸易物流的其中一环,整个宋朝,有许多的船只便是徐家的,依靠这些船只,徐清能够大致知道,整个帝国境内的殖民地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但他却无法去管,毕竟人们心中的那根弦,不是他说调整过来就能调整过来的,当年欧洲人从屠杀印第安人,屠杀非洲人到在二战时期谴责日本人屠杀中国人,这中间花费了多少的时间,才让他们慢慢理解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起码是同一个物种,而不是另类,但即便到了二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中国人,依旧是裸的仇视,在他们的眼中,殖民地人天生就低人一等,但这已然是一种进步了,起码这说明列强把你们当人看了,人权这个概念,便可以用在他们的身上,而在此之前,殖民地人民甚至连被当做人看的资格都没有,只是一群牲畜而已,所以他们在屠杀殖民地人的时候,并不会有丝毫的怜悯,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英勇,就像那些打猎归来的猎人一样,甚至还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武功,和这一次的狩猎所取得的成绩。

从殖民时代到二战,这中间经过了多少年的时间,才让欧洲列强慢慢开始把殖民地老百姓也当做人来看待了?而如今的宋朝又才经过多少年,这种思想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当你的国家已然强大到可以镇压这些殖民地的反抗,而根本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的时候,当你的国家已然全方位领先于时代的时候,回过头再看看这些依旧在茹毛饮血的部族,自然会产生自豪感,同时也羞耻于跟这些人作为同一个种族,这个时候,人们会在内心极为自然的排斥自己成为一个与殖民地人一样的人,在这种观念下,除非殖民地人能够表现出杰出的天赋,不然人们是很难有这种改变的。

但即便有,也是万里挑一的,那些天才们在宋朝会受到礼遇,但这并不代表宋朝人会对整个殖民地人就有好感,就像英国人崇拜泰戈尔,欣赏他的文采,但对于整个印度民族,依旧是不屑的,即便是给予印度人民独立,也是以一副高傲的姿态来体现出大英帝国殖民者的傲慢,崇拜一个人,和他的民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在如今的宋朝,人们能够接受天才的殖民地人,但不能接受整个殖民地人为自己的同胞,是同一个种族的,这种观念想要改变,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