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木叶之隐形刺客 > 第六百零九章 最黑暗的一天之冬至祭孔

木叶之隐形刺客 第六百零九章 最黑暗的一天之冬至祭孔

作者:雪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29 14:26:18 来源:258中文

()

第一卷箕裘承祖泽 第六百零九章 最黑暗的一天之冬至祭孔

转眼已经是崇祯十七年冬至,这一年就要过去。再过些天,就要正式改元为弘光了。

南京,朝天宫文庙。冬至祭孔。

梁国公李守汉按照洪武旧制身着五爪蟒袍,头戴象征国公级别的八道梁冠,加笼巾貂蝉(洪武年间的制度是如此。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所以,三国演义里的貂蝉,真的是个身份地位很低微的人物,所谓的无姓无名。)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二。站在勋贵武臣的队列当中,参与这场冬至祭孔活动。

按照明朝历代制度,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嘉靖八年定锦衣卫堂上官在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龙头鱼尾有翼)服,戴乌纱帽。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这次冬至祭孔,因为这是年末的最后一件大事,又逢大局更迭,于是,按照首辅马士英的意思,越发的搞得十分隆重。京城内各部院衙门的大小官员,凡七品以上者皆到场祭祀。京城外五十里范围内的各衙门官员,五品以上者至祭。

虽然是以弘光皇帝的名义至祭,但是因为朱由崧身体不适,不能出席这么一个庄严肃穆的场合,便下旨命勋贵大臣代为奠酒。于是马士英作为首辅,自然是这场冬祭的核心人物。李守汉只管站在队列里亦步亦趋的跟着别人依样画葫芦。或是按照赞礼官的口令做出自己的动作便是。

他脑子里像烧开了锅的开水一样,不停的翻腾。

最近这几天,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之中,不停的上演着一文钱与逍遥津的对抗戏码。在漕帮的强力弹压下,靠着手中的短棍大棒铁尺利斧,那些为东林收买的地痞流氓们不敢再出来造次。可是,敌变我变,东林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凡是去听逍遥津的,每人都可以有两个肉馒头?”听到李沛霆和叶琪报上来的情况,李守汉不由得哑然失笑。看戏送包子的事情不是没有听说过,王伟忠和赖声川的《宝岛一村》在剧目结束后就送包子。可是,那是因为剧中一家人是包包子卖包子的。而且,来看话剧的观众是买票来的额,送包子也不过是个彩头罢了。在这个时代,白看戏,还送包子,对方的用心可谓是昭然若揭了。

“你们打算怎么办?”

“回主公的话。司马少帮主、田帮主已经发出话去,不准城里的包子铺继续卖包子给那些人。看他们还如何勾引人去看他们的戏!”

“糊涂!屁话!”李守汉很是不以为然。“这样的招数要是你们想出来的,当真是该打手心了。那些包包子卖包子的人,起早贪黑的容易吗?好容易有个大主顾来买包子,还不好好的巴结一下?去!告诉司马新元,不要胡来。让他派人去那些包子铺面摊烧饼炉子说一下,凡是城里的这些小饭铺,我们南粤军都奉送一百斤上好面粉。二百斤蜂窝煤。算是请大家过年的。”

对于司马新元的做法,李沛霆也是颇为不以为然。这样的做法在他看来,甚至有些愚蠢。这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你威胁了包子铺,他们不会去找烧饼摊?你难道能够把南京城里的这些小吃店都砸了不成?

这样做,等于是将社会底层的这些苦哈哈们拱手送给了东林们。打击面越大,对于自己越是不利。长此下去只怕,连漕帮这样的外围组织力量都要叛逃了。要知道,盐漕两帮的帮众也都是社会游民,底层百姓。所谓的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如今有了李守汉的这点指示,李沛霆和叶琪办起事情来便是更为得心应手了。南京城内的大小早点摊、饭铺都收到了南粤军或是隆盛行名义送来的面粉柴炭,“这是国公爷念大家谋生不易,给大家过年的赏赐。”

凭空得到了这许多的必需品,这些往日里柴炭每斤涨价一文钱都要让他们心疼好久的贫苦百姓们,自然是感恩戴德。有那些人便在自家摊位前竖起了“梁国公赏赐上好面粉,精选牛肉,上等菜油,绝品锅贴(蟹壳黄等等)”字样。叶琪见了,更是趁热打铁,给这些得风气之先的人们又送了一份赏赐过去。于是,南京城内的大小摊位都挂出了类似的招贴。有人甚至在蒸包子的笼屉上贴上红纸写就国公赏赐字样。

如此一来,东林的这一招便不好使了。你送包子、送蟹壳黄烧饼,看戏的人一看笼屉上贴着国公爷赏赐字样,还以为是李守汉请大家吃点心呢!自然不会把眼前逼宫篡位的大白脸奸臣曹操和他联系在一起。

这边东林们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应对,那边的李守汉和他的部下、同盟们也在研究新战术。

“主公,我们的报纸、戏曲,说书,评弹,都在各处宣扬新政的好处,效果也是很不错。不认识字的乡间农民也通过看戏听书都明白了怎么回事。对于新政的推行大有好处。但是,这群东林奸佞们编出的这出《逍遥津》,在百姓当中影响力也是不小。”

在每天的午餐会上,主管情报工作的叶琪向李守汉汇报这些日子南京和周围城市里两出戏曲唱对台戏斗法的情况。

“这群穷酸措大!父帅当年赏赐他们粮米柴炭,之后又是请李姑娘亲自掌握大批的粮米银钱,年供米月赏银的,才让他们能够在这物价腾贵的江南之地活下来,不但活下来,而且还活得不错!如今这群狗贼不但不思感恩,反而是成了一群白眼狼!”李华宝忿忿不平的大骂着江南读书人的负心无义之举。

“等着,等哪天你们犯到了老子手里,老子非把你们全数杀光了不可!”

李沛霆、叶琪等人都是李家老人,说起来都是李华宝、李华梅等人的叔伯辈。对于李华宝的这番话,自然不会当真。听到耳朵里,也只是当做小孩子一时愤怒而口出大言而已。

可是,李华宝的话却触动了李守汉脑海里一点模模糊糊的想法。他放下筷子:“华宝,你说什么?把这些读书人杀光?为甚要杀光他们?”

“反正他们也不能为我家所用。又不肯老老实实的听话办事。这些只会寻章摘句的蠹虫,要他们有什么用?不如都杀了,然后咱们自己的学生弄来就是了!”

李华宝的这话,如同一股强冷空气,迅速的吹散了李守汉脑海当中的雾霾。将他的想法变得十分清晰。

他立刻发现了自己在施政过程当中的一点重大疏漏。新政,推行万历优免则例,实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执行火耗归公政策,推广商税。这无疑是将那些有着秀才、举人和各种朝廷功名的既得利益者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让这些多少年来把持着受教育权力和笔杆子的家伙们有一点受不了,便在那里狺狺狂吠。

李华宝的将这些人杀光,固然是一句气话。但是,他后面的那句,“杀光之后把咱们的学生弄来。”却是提醒了李守汉。为什么不在江南各地推行义务教育呢?让大家都读书识字,这样一来,认识字的人多了,读书人的重要性、地位的特殊性也就不再那么突出了。社会上文盲多的时候,一个拿着买来的克莱登大学文凭的家伙居然都能成为大师,都能到北大当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推广白话文。遍地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样的人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不能再招摇撞骗,所以,自然而然的要怀念那个美好的时代,那个可以让他们肆意妄为,到处胡说八道骗女学生的时代。

“你们说,要是咱们在江南推行义务教育的话,会是什么局面?”李守汉心里的算盘打定,端起碗来往嘴里扒了几口饭。

众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都清楚主公这么说,便是内心已经有了主意,大家只管按照这个布置去推演一下下一步该如何进行,会有些什么阻力和执行问题之中有什么问题。比如说教材、场地、师资力量等等具体的因素。

一面命人到广东、赣南甚至是更加遥远的南中等地抽调师资力量,准备在江南的大小城镇当中开办义务教育学堂,准备印刷教材。一面,南京城中以及附近的苏州杭州松江嘉定等州城府县纷纷张贴告示,宣布官家要兴办义学,凡是适龄儿童不论男女不分贵贱都必须到学堂读书。各地的地保们更是挨家挨户的去做登记,如果不去上学的,看看是不是要给予一定的罚款作为惩处措施。

在这紧锣密鼓的操作下,江南的几处州府城池当中,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又有了新内容。升斗小民引车卖浆者们喜笑颜开,自己家的那些顽皮猴子,不但不用担心惹是生非了,反而有地方去可以学几个字,以后去找地方学生意都可以多点讨价还价的本钱,“咱进过学堂,也是学过三字经百家姓,会打算盘的!”这样一来,工钱还不能多点?更有消息灵通的人向街坊邻居们卖弄自己的见识:“还不光是这样的好处!知道吗?我的拜把兄弟的朋友的亲戚,可是在南中混得路路通的唻!人家说了,在国公爷的治下,孩子上学不但不掏钱,不用准备笔墨书本,学堂里还管两顿饭!啧啧!这样的好事,如今终于轮到咱们江南了!”

“不光是这些好处!说是学堂里不光教读书识字,什么算账打算盘,学生意以后要用得到的都会教!”

这些人们无比热切的期盼着过来年之后,弘光皇爷正式改元,自己也能过上这样的好光景。

可是,存在决定意识。这些底层百姓们无比盼望着的事情,在另外一群人眼里就是大逆不道的荒谬行为。

“荒谬至极!自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此乃圣人训教,至理名言!如今他却要逆天而行,搞什么有教无类的!”

“若是要推行圣人教化,我等便是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可是,你们看看,你们看看!”一个落第秀才靠着教授蒙馆度日,此举无异于砸了他的饭碗。他在同社好友的聚会上将一本在告示栏上取下来的教材丢在木桌上。

“既不讲圣人之说,更不谈微言大义。只管说什么人手刀口,马牛羊驴。当真是让圣人恸哭于九泉!”

和他有着同样面临着失去饭碗威胁的人们也是愤愤然。

“若是李某人的奸计得逞,不消数年,江南便再无读书士子的存身之地了!”这是那些士大夫们的看法,他们虽然没有饭碗要被砸掉的威胁,但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位置要比那些教授蒙馆、代写书信的不第秀才们高得多,所以,对于开设义学所带给他们的危险性,更是如芒刺在背。

“无论如何,不能让李某人的这个所谓义学办成。若是他成功了,那我江南士林从此无噍类矣!”

“对!绝对不能让圣人之学为这些俚俗不堪之言所替代!”

同样是办义学,如果是这些士大夫、官绅们兴办,那便是一件流芳千古,泽陂乡里之事,便是杀人不眨眼的土匪恶魔,为了给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上洗去一点血污,都会因为从那些赃物里拿出来了一些钱财办了学校而被无数人推崇称赞。可是,李守汉在江南推行义务教育,却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原因就是,你动了别人千余年来所垄断的蛋糕!

一件事,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南京和周围的几座城池当中。情绪在各个阶层当中酝酿、碰撞。

站在文官队伍里的钱谦益等人,望着不远处武官勋贵行列中的李守汉,恨得眼睛里几乎冒出火来。如果不是他给马士英在背后撑腰打气,光时亨等人怎么会因为一时失足而被明正典刑,在十字街口挨了一刀?!自古以来,士可杀不可辱。他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往读书士子脸上抹屎。

“哼!早晚有一天让你这无知莽夫知道咱们读书人的厉害!”

李守汉却不知道背后那一道道火辣辣几乎能够烧死他的目光。他却只管用好奇而又悠闲的眼睛望着眼前的冬至祭孔仪式。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所以在我国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新河县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师,谓‘拜冬余’。拜圣寿”,“圣”指圣人孔子,就是给孔圣人拜寿。因为“冬至”曾是“年”,过了冬至日就长一岁,为之“增寿”,所以需要拜贺,举行祭孔典礼。《南宫县志》则说:“冬至节,释菜先师,如八月二十七日礼。奠献毕,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

“释菜先师”就是一种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属礼先师孔子。古时始入学,行“释菜”礼。春秋二次祭孔则用“释奠”礼。“释菜”礼比“释奠”礼轻。为什么冬至祭孔较“春秋二祭”礼轻呢?因冬至祭孔是沿用的年礼,过年是要放学、开学学生入学,祭圣人只是例行公事,不是专门举行的典礼仪式。《定兴县志》记载:“冬至,释菜先师孔子,师率弟子行礼,弟子拜师,窗友互拜,谓之‘拜冬’。教授于家者以次日宴饮弟子,答其终岁之仪,多食馄饨。”《武安县志》也有祭孔拜师的记载:“冬至节,释菜先师,学校儿童醵金祭礼,午聚餐校内。”师生互相宴请,如《怀安县志》所载:“冬至前一日,馆徒为师具馔,宴衎尽欢。次日,衣冠拜师,师亦命酒。”有的地方学生家长也与子弟一起参加拜师和宴会活动。“冬至节,民国前,学校师生拜先师孔子,名曰‘拜圣’。学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谢塾师,宴会一日。”(《威县志》)“教员与学生父兄会饮。”(《广宗县志》)冬至日又是对教师定聘约和解雇的日子。《静海县志》记载:“冬至日,塾师非次年有成约者即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