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斩天封神 > 第287章 年号:乾宁!(二更)

斩天封神 第287章 年号:乾宁!(二更)

作者:依然饭稀特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5 18:13:04 来源:258中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唐光启三年四月,李儇宣布退位,让帝位于皇太弟寿王李杰。

随后,寿王李杰登基,改名李晔,年号‘乾宁’,寓意乾坤安宁,当年即为乾宁元年。

李晔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圣旨,尊李儇为太上皇。

随后,李晔大封群臣。

随即颁布圣旨,撤销凤翔、泾原、鄜延三镇,组建关内道,治凤翔。以箫遘为节度使,李易为布政使,张鐇为观察使,徐世仁为行军司马,孔纬之弟孔纁(咸通十三年癸巳科状元及第)为学政。

撤销东川,组建四川道,以孙烨为节度使;杨翰舟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拆分锦衣卫,把锦衣卫的宿卫功能剥离,组建左右监门卫,以林克为左监门卫大将军,赵雄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同时颁布圣旨,讨缴秦宗权。

以朱温为蔡州北面行营都统,负责指挥宣武、义成、魏博、天平、泰宁诸镇;以侍中郑从谠为蔡州南面行营都统,负责指挥左天策军、左龙武军、右神策军、荆南军。

这些命令都在几天内先后颁布,等传到各地起码也是数天后,汴州的朱温接到这些命令时,已经是四月中旬。

“乾宁?乾坤安宁?这位新陛下倒是志向不小。”

看到从长安传来的消息,朱温颇为惊讶,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凤翔诸镇被撤,提醒了朱温,这位新陛下很有可能要削藩。除非朱温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势,否则他的宣武军也是被削的目标。

敬翔知道自家节帅担心什么,连忙劝道,“郡王,朝廷即便是要削藩,现在也不敢削到宣武军身上,朝廷需要郡王平定秦宗权的造反。而且天下强藩和其之多,以目前朝廷的实力,想要削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安史之乱后,大唐十余位帝王都在削藩,可最终也没能解决藩镇问题,就算是当今陛下有心削藩,也不一定能成功。

当务之急,郡王应该好好利用这蔡州北面行营都统的职务,利用义成、泰宁等藩镇的军队,击败秦宗权,壮大己身实力。

到时候,即便是朝廷要削藩,郡王也不用太过担心。”

朱温大笑道,“先生说的是,朱某人也不是没造过反。当初朱某人能跟着黄巢攻打长安,若是后面朝廷削藩削到朱某头上,大不了朱某反了就是。”

听到朱温把造反一词随时挂在嘴上,敬翔嘴角抽抽,他心里甚至一度有些迟疑。自己所学无非就是报效朝廷,可现在却辅佐一对朝廷毫无丝毫敬意的朱温,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不过想到自己几次科举不中,对于世家把持科举,寒门子弟毫无机会,他心里就有些怨恨。而现在朝廷的主要大臣,无论是箫遘、孙烨、郑凝绩、李英旭都是出自世家,这样的朝廷,自己就算是效忠,也没什么好前途,

反观朱温,礼贤下士,对自己礼遇有加。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这里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何必去朝廷坐冷炕头。

想到这里,他心里便坚定了要辅佐朱温的想法。虽然朱温节气有失,不过所做所为,都可以看出其实做大事的人。

“郡王说的是,击败秦宗权,接收秦宗权的地盘,到郡王就能占据富饶的中原之地。

到时候,郡王只需要挑拨朝廷和河东李克用的矛盾,让双方打起来,这样两个大敌不要郡王动手,便会两败俱伤。而郡王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这样大业可期!”敬翔认真道。

“不错!先生果真大才,就让那小皇帝去折腾吧,我倒要看看这天下,还能让他怎么折腾多少次。”说到最后,朱温不禁冷笑道。

不过朱温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秦宗权再次率领五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汴州。

五十万大军?要真有五十万大军,秦宗权也不会被屡次败于只有不到十万大军的朱温手上。

这只是号称,其真正只有三十几万军队。

而这三十几万军队中,近半是流民或者强征的男丁,所以面对只有不到十万大军的朱温,也不时打败仗。

若是不考虑这些,加上山南东道赵德諲的十几万军队,拥有五十万大军的秦宗权的确是此时大唐境内最大势力,连李晔超控的朝廷都不如其。

而且秦宗权还称帝了,依然用的齐的国号。

虽然朝廷削藩的意图愈发明显,不过此时藩镇之间矛盾很大,无法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就像朱温,目前也只能先把当前大敌秦宗权击败,只有这样,他才有资格去对抗朝廷。

秦宗权攻打朱温跟李晔没关系,两人不打个一两年,也分不出胜负;至于李克用这边,也在舔伤口,同时把目光放在了昭义军和云州;至于郑从谠领军攻打赵德諲一事,还在集结军队和准备粮草,正式出征还得半个月才行。

外面暂时没有大事,李晔就把视线放在了内部,尤其是科举。

虽然都说科举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严格来说,科举起源于唐朝。

科举的出现,期目的就是为了抑制世家,给寒门子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唐初,经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帝皇的努力,科举制度愈发完善。

ァ新ヤ~⑧~1~中文網.χ~⒏~1zщ.còм

在目前的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但常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偏难,后者较为容易。

由于很多原因,到了后来,诗赋成了进士科最主要的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是有礼部主持,在每年的春季,所以称为春闱。

不过今年由于上元夜时间、李儇退位、李晔登基的影响,虽然没有取消,不过时间却是被推迟了,定在了五月中旬。

之所以推迟,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李晔要进行科举改革。

所以今天距离李晔登基不到十天,六部尚书、殿阁大学士和礼部侍郎等一众官员就在两仪殿商讨五月进行的科举考试。

李晔登基后,朝廷不少重要职务换了一大茬,包括箫遘被调去新成立的关内道担任节度使,郑从谠调去征讨赵德諲。

这看似是在重用两人,实际上李晔趁机把二人打发出朝廷。

六部尚书随着韦昭度等人被贬,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吏部尚书还是王徽,礼部尚书也没变依然是李磎,户部尚书还是李泌,刑部尚书变成了郑凝绩,兵部尚书是刘巨容,工部尚书变成了肖荣。

除此之外,杜让能调任中书侍郎,刘崇望担任门下侍郎,侍中依然是郑从谠。

值得一提的是,郑畋辞官了。

从担任凤翔节度使后,郑畋就一直抱恙。

由于病情不断加重,在光启三年二月,郑畋就辞去了节度使等职,目前在长安家中养病或者说安心渡过剩下的时光。

出于补偿的考虑,李晔便提拔郑凝绩担任刑部尚书。

李振则是担任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一职,同时依然兼任武德殿大学士之职。

裴荣担任枢密使,负责长官天下军队。同时李晔在枢密使之下,设三名副使,名为协助,实为分权。

李晔登基后,不设宰相,设立内阁,负责协助其处理政务。

第一任内阁,有七人,分别是裴荣、李振、王徽、李泌、杜让能、郑凝绩和郑从谠。

因此,这次两仪殿关于科举改革会议的众大臣,这七名大学士除了郑从谠外,都位列殿内。

“陛下,今年的科举考试时间定在五月十六,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时间比较充裕,考试也能如期举行。”李磎呈上一份礼部关于科举考试的奏折,一边述说道。

李磎知道今年的科举应该会有变动,不然只是一次例行科举而已,不至于让这么多朝中重臣都云集于此。

李晔从张威接过奏折,大致地看了一下,其实也没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基本都是按照以前科举的流程进行,这些显然不能让李晔满意。

坐在了皇位上,李晔才知道这皇帝也不是好当的,就拿登基那天的礼仪,差点把他整崩溃,好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不过登基后,他手上的事情就一大堆,虽然有内阁分担事务,但这些内阁大学士本身有着职务,不可能一直都在太极宫前殿的办公区域给李晔处理政务。

一直在的也就李振、杜让能和郑从谠,这让李晔有心再调整一下内阁的作用,起码不能具体负责某一部的工作,不然根本起不到减轻李晔工作量的作用。

看着在场的众人,李晔放下奏折,敲着桌子,“关于今年的科举,朕打算做出一些改变,所以叫诸位爱卿过来,就是想商量一下。”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