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总裁强宠逆袭妻 > 第1367章 不寒而栗

总裁强宠逆袭妻 第1367章 不寒而栗

作者:沈蓓一宁少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31 20:22:29 来源:258中文

第1367章 不寒而栗

刘姥姥说的那一句话真有的那么好笑吗?

或许有点。

但至于让这么一群人笑的那么厉害吗?

当然没有。

那么为什么全都要笑的那么夸张呢?夸张到做作的地步了都,而且做作的非常明显。

说明这一群人看似笑的开心,实则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在故意讨好喜欢热闹的贾母。

那么如何才能用雕工来表现这一点呢?

在文学作品中,心理活动比较好表达,只要文笔够好就可以。

但在工艺美术作品中,想要表达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心理活动,难度就很高了,跟文学作品相比,难度高出好多个几何倍。而表达方式除了最常见的以动作来表达内心活动这一种外,剩下的全是侧面刻画。

可问题是,徐景行做的这一件“刘姥姥进大观园”雕件的写实度又非常高,侧面刻画也不太好使,那样会破坏画面的真实度。

怎么办?

那就只能在动作神态以及表情上下功夫,同时大量使用相对比较常规的留白技巧来衬托着一群人的心理活动。

具体怎么做呢?

他抓住了一点,那就是将一群人发笑的方式做的更夸张一些,在写实的基础上越夸张越好。

这一群人笑的越夸张,那么就越能反衬出他们内心的尴尬和动作的做作。

但这一点只有阅读过《红楼梦》并且对全书有一定理解的读者才能品味出来,因为没读过这本书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一群人在笑什么,只会觉得这场面很喜庆。

所以这一层次意思就是隐藏在画面之下的,一般人品味不到。

那么喜庆的画面之下的第二层意思呢?

画面之下的第二层比第一层更令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因为那才是《红楼梦》一书中刻画最多但笔墨最少的内容。

如果看过原文,可能有人会记得就在这场招待刘姥姥的宴席中有若干个细节,其中一个细节跟筷子有关。

王熙凤和鸳鸯两人为了让刘姥姥出丑,故意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吃鹌鹑蛋,书中写的很清楚,底下人原本是没有准备这种象牙筷子的,是凤姐和鸳鸯特意拿出来这么一双,被贾母一说之后赶紧换上众人常用的“乌木镶银筷子”。

刘姥姥见状笑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这很正常,筷子么,不管金的银的都不如木头的用的舒服,金银的只是看着富贵罢了。

可王熙凤是怎么解释的呢?

王熙凤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听听这话吓人不吓人,正常人家就算是富贵人家,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吃个家常饭还要用银筷子验毒。而王熙凤却当着众人的面甚至当着刘姥姥这个外人的面大大方方的说了出来,说明什么?说明贾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祥和,相反,处处都是能要人命的陷阱,吃个饭都得先用筷子验毒。

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母是什么反应呢?

在王熙凤解释了银筷子的用途之后,刘姥姥笑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而贾母在听到这番话后觉得有趣,将自己面前的各式菜肴给刘姥姥和板儿统统分了一份。

原著中对这些细节的描写极尽精简之能,写的要多简单就有多简单,要多轻松就有多轻松,看起来就是一幅日常画面。

可是细细琢磨刘姥姥看似无心的话,以及贾母的反应,不难看出贾母非常赞同刘姥姥这句话。也就是说,刘姥姥说的话,其实也是贾母想要说的,只是贾母的身份在那儿摆着,不能明着说出那种话。

所以作者在王熙凤和贾母中间隔了个刘姥姥,使得这两句对话中间多了一层隔离,一下子将那种血淋淋的画面遮掩住了,变成了?轻松的日常对话。

那么去掉刘姥姥,再来看这两句话。

王熙凤:“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贾母:“这个菜里若有毒……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有没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有就对了,因为《红楼梦》一书的基调就是这样的,揭开书里那些个美好的词汇,下边隐藏着的全是这种血淋淋冷冰冰的东西,让人无法直视。

《红楼梦》在前朝为什么会被禁止刊行?真当只是因为里面那些个情情爱爱的东西犯了忌讳?

如果还不明白这两句话里蕴藏着的剧烈冲突,那么换成大白话试试。

王熙凤其实是在抱怨贾府里的黑暗,说吃个饭都得不安生。

而贾母的意思则是就算贾府有一天真的倒了,贾府上上下下一个都别想逃,哪怕菜里真的有毒也要一口口全部吃光!

这样的冲突发生在一家之主贾母和孙媳妇王熙凤之间,说明什么?说明贾府内部已经出现了大问题,而且贾府里面这些个聪明人都已经发觉,这个聪明人当然包括贾母、鸳鸯、王熙凤。

再想想这三个人的身份。

贾母,一家之主。

王熙凤,贾府实际上的管家。

鸳鸯,贾母的贴身丫鬟,在贾府的权威比贾府几个嫡女还要高。

而三个人在发现贾府危机之后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王熙凤身为贾府实际上的管家却在疯狂的发放高利贷攒小金库给自己捞钱,她掌管着贾府那么大的府库,用得着使用那么下三滥的捞钱手段?正常情况下当然不用,可这不是发现贾府并不可靠,所以才通过种种手段给自己捞钱,目的自然是想留一条退路,以备后患。

而鸳鸯呢,这个贾母身边的大丫鬟虽然地位很高,可实际上根子却在贾母身上,贾母一死,她就会成为无根之萍,到时候将会成为跟其他丫鬟没什么区别的普通丫鬟。但鸳鸯作为一个丫鬟又能怎么做呢?所以明知道贾府有很大的危机,却也只能死死的抓住贾母这跟救命稻草,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在贾母倒下之前找个好人家。这么看,也就明白鸳鸯为什么那么抗拒贾赦的求爱了,因为鸳鸯很清楚贾府的下场。

那么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母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贾母对贾府的一切自然更加清楚,但毕竟只是一个一只脚迈进棺材板的老太太,再想力挽狂澜已经不可能,只能尽可能的将贾府的危机往后再往后推一推。所以面对王熙凤,才会有“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这种心里话,这是在警告王熙凤别做小动作,因为王熙凤作为贾家的媳妇,贾家和王熙凤就是一体的,要死一块去死,谁也别想幸免。

也因此,在刘姥姥逗众人发笑的时候,众人为了哄老太太开心都努力做出夸张的反应,唯独王熙凤和鸳鸯这两个平时最能讨老太太欢心的人“忍住”没笑,不是她们不想笑,而是实在笑不出来。

看看,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就把贾母和王熙凤之间的冲突刻画的淋漓尽致。但是曹雪芹使用的笔墨却非常至少,而且还加入了刘姥姥这么个丑角将这种血淋淋冷冰冰的宅斗情节遮掩过去。

所以人们说曹雪芹真正想写的内容都在笔墨之外,这一点也没错。

而且这样的情节在《红楼梦》一书中非常之多,基本上贾府每一件大事中都隐藏着这样的剧烈冲突,事件越大,这样的冲突就越激烈,但偏偏这些冲突还全都隐藏着常规故事情节之下,很难让人发觉。

尤其是那些个看似平淡的日常情节,隐藏在水面下的冲突反而更加剧烈,从林黛玉进大观园,再到薛宝钗进大观园,刘姥姥两次进大观园,以及后来的可卿之死、贾敬之死以及下边的那些个丫鬟婆子日常互撕系列,这些事儿看起来很正常,生老病死以及下人们互看不顺眼都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在这些日常系列中却隐藏着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而且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

反倒是那些个看起来比较明显的冲突,像什么金钏投井、晴雯撕扇、鸳鸯抗婚、三姐自刎、二姐吞金等故事情节只是全书主线中比较微不足道的存在,起到的只是推动和串联主线的作用,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因为主角根本不是他们。

所以说《红楼梦》这本书的基调是非常灰暗非常真实的,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宅斗大戏,主角是贾母、王熙凤、王夫人、薛姨妈、鸳鸯、贾政、贾赦这些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妙玉以及贾家一众大小儿女的感情大戏只是这出宅斗大戏的遮面布。

而徐景行做的这只雕件,刻画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一幅隐藏在贾府日常生活之下的灰暗画面,喜庆温馨略带滑稽的色调之下是血腥灰暗冷酷残忍的剧烈冲突,这个基调跟《红楼梦》是一模一样。

可惜,这样的画面真的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看明白。

不过没关系,反正这样的画面中要什么有什么,三层意思各看各的互不相干。

或者说,各取所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