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变身记之这个公主有点丑 > 第四百零五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完)

冗长的会议也有结束的时间,当随着最后一个中枢部门的任务从杨士奇嘴里吐口后,奉天殿外的银月已经高悬多时了。

朱允炆起身伸了个懒腰,只觉的周身上下除了疲惫就剩下酸痛了。

“该交代的都交代完了,诸卿离宫后,通政司已经安排了居所,散了吧。”

“恭送陛下。”

转身就走,有些头疼的朱允炆现在只想倒头大睡,他的睡眠质量一直不好,又连着开了两天从早到晚的长会,委实是吃不消的。

三十二三岁的朱允炆都吃不消,何况奉天殿内这一群四旬、五旬的中年朝臣,但他们可没有心情叫苦喊累,因为只草草休息一夜后,还有好几天的长会等着他们呢。

文华殿,内阁会议才是办实事的地方。

各部、各省的任务都立了项,接下来的时间,就该轮到他们在文华殿里大打出手,伸手问内阁要钱了。

“其他人都别急着说,先把陛下准备迁都北平的事商量个结果出来。”

吵闹声中,杨士奇拿起自己随身的惊堂木用力砸了一下,清脆的回音响彻殿宇之中,压住了这闹哄哄的现场。

“工部尚书魏均,北平左布政使孙瑜,你俩先合计一下,在北平营造新都这件事上,大约需要多少的预算和多长时间。”

俩人互相对视一眼,还是孙瑜先问了一句。

“敢问阁老,营造新都的标准是否全面看齐南京?”

“那是自然。”

杨士奇颔首:“要么就不建,要建自然不能马马虎虎的草草了事,无论是都城还是皇城、宮城,一定要参照南京只能建的更好,而不能差了,顺道在新城的城内铺路上要重新规划。”

孙瑜嘬着牙花子想了半天,才开口道:“下官直言,北平为久战之地,前后打了近四百年的仗,其城只堪城塞所用,故周圈较小,若营造新都,必在其外重新扩建一圈外城,所用花销之巨,无法粗量。

先说这外城,若大上两圈,便至东西十六里,南北十一里,高筑五丈,再设角楼十六、钟楼四,仅此项,预征民夫三十万,动工需十年。

一应建城青石,自山西输送,需用民夫十万。

皇城建造,巧匠万人、民夫十万,所有一应所需,高木栋梁,要由西南伐取,自四川、贵州、云南输送,运途迢迢几千里,沿道输送糜耗亦是巨大。

京砖铺地,金玉雕梁,另需朱砂粉墙、琉璃烧瓦,所需能工巧匠逾万、窑厂料坊数十,如此通算下来,请魏部堂估个价吧。”

大殿之中,一阵寂静。

魏均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心说小子,你是不是早就知道皇帝要迁都了,不然这准备工作做的怎么那么充分?

脑海里开始疯狂的盘算起来,耳边就听到一个声音。

“魏部堂算好了没有。”

催命呐?

魏均恼火,这么大的开销一时半会哪能算的明白,但一抬头却发现,问此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夏元吉。

后者的眼神里写满了焦灼。

“这个,具体的一时半会哪里算的明白,最多有个大概吧。”

魏均吭吭哧哧的报了个预算。

“如人力充足的话,仅算物料,外城一圈五十余里,筑五丈高,怕没有个十几年下不来,大概开销就要两亿出头。”

无数的汗水开始从夏元吉的脑门上渗出。

“再说皇城,皇城以元大都城改建即可,大的花销没有多少,左右修缮一下便成,用时一年,开销三五百万吧。

宮城建造,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复检的话,占地极广,故此需拆元皇宫填部分用材,余下自西南输送,加开料场、窑厂,粉刷贴瓦铺砖,总体算下来,差不多也要小十年,花销逾六七千万吧。”

外城、宮城一起造,十几年竣工,总花销近三亿。

总体来说,预计的修著时间跟原时空朱棣的迁都差不多,但花销多了小两亿。

个中原因很简单,朱老四迁都的时候,丁徭也没有取消,服徭役仍然是百姓的义务。

而眼下的大明,丁徭取消,没有说一家多口,必须要出一人服徭役的说法,至于建设所需,伐木炸山取石这部分是没有原材料钱的,木石本来就是国有资源,但伐木的工人、取石的工人要给付工钱。

包括输送途中的吃喝用度、装卸搬移的工钱,这可就不得了了。

永乐朝的想法是,给皇帝修皇宫,那是老百姓的荣幸,不给你钱你也得修,还敢抗命不成?

这就导致了花销上的巨大差距。

“人力还用花钱?”

夏元吉当时就恼了:“营建新都,人力花销就要上亿,这个钱不能花,户部拿两千万支援战事,去西南掳一批劳工来交给工部。”

花上亿国内征募民夫的行为是现在内阁所无法接受的,因为本来就可以花更少的钱掠夺数以百万计不用花钱的劳奴,而且死了还不心疼。

掠夺的狼性,已经深入内阁的骨子里了。

魏均倒是无所谓:“只要干重活的人手够,那最多募集几万名工匠建皇宫和一些装饰上的花销,能省下一大半。”

“那就这么定了。”

夏元吉大手一挥:“马上我就拟本,报呈陛下御批后,户部即刻把钱给总参送过去,武库和工部兵器局全力生产军备,江西、浙江开仓输粮,如缺火炮等物,缺多少就造多少,多少钱,户部这边都可以直接批。”

生产装备才能花几个钱,这笔账,夏元吉心里算的明白。

这仨人聊得火热,大有一副就此敲定的态度,但其他与会的大臣们可早就听得目瞪口呆了。

十几年,总计上亿甚至数亿的开销就这么定了?

大家都是正三品的布政使,一年的俸银满打满算也就千两,做一万年的官好像也就一千万吧。

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皇帝那么舍得花钱,你倒是再给我们加加俸,大家伙一开心,天天给你歌功颂德,什么千古一帝、只要你愿意,万古一帝,甚至德盖三皇五帝也行啊。

把钱花在我们这些刀刃上,换个流芳百世的美名,不香吗?

“迁什么都啊。”

果然,有大感心头滴血的开了嗓,“杨阁老,不若咱们大家伙一道找陛下再劝劝吧,迁都花销太大了,国朝如今才刚刚有所富余,这般靡费,是不是太奢费了。”

“是啊是啊,迁都百弊而无一利啊。”

很多人也跟着纷纷开腔附和,除了心疼钱之余,就是这奉天殿内近百名朝臣中,近八成都是江南籍。

江西占半、浙江、南直隶亦是不少。

这些人的家田置业基本都在南直隶周边置下的,北迁,都要变卖。

不能想,一想心都疼。

说是不能直说,那就找理由。

“北地贫瘠,久战之地,迁都北上之后,一应吃穿用度,都要由江南北送,沿途糜耗,又是巨大。”

一京官大臣刚开口,就被身边的同僚拉了一下。

前者还有些不忿,然后就看到大家伙仿佛看笑话般的眼神。

而后,这位京官的脸便红了起来。

差点忘了,现在的北方不是洪武年时期的北方了。

随着闯关东和辽东平原大开发,北方的粮食前两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连同漠庭畜牧业、辽东、平津环渤海渔猎业的发达,北方在肉类、奶制品类的吃用上,比江南可是一点都不遑多让的,河北农村还有大片自营的民间养殖。

吃穿用度、生活瓷铁用具,北方都在快速的恢复元气,对于南方的依赖压根就不是几十年前那般景象了。

这是建文朝,不是原时空的永乐朝。

“其实,下官觉得迁都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孙瑜叹了口气:“自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河北之地,沦陷异族之手长达近五百年,这里契丹走了换女真,女真走了换蒙古,说句不好听的话,河北之民,胡风甚至胜过汉风。

自我建文朝来,大量江南汉民北迁河北、辽东,汉多而夷少,正应在这个时候迁都北上,加深北方之民对国朝之依存。

不然轻北重南,难不成,我大明只有江南半壁天下吗?”

好在这个时候杨士奇又敲了敲大案,打断了争论。

“不是喊你们来议迁都事宜之好坏的,迁都是圣谕,是必行,也不用操心迁都后该怎么供养,工部和北平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你们各省的问题,需要内阁给予多少支持的地方,抓紧提,咱们争取国庆前定下来,立项具本,内阁没问题,就呈递御前朱批。”

杨士奇算是看得明白,眼前这堂大臣真个来说,哪有谁真的是一心为国反对迁都的。

还不都是私心作祟。

迁都有利有弊,好坏都能找出由头来,没必要非争出个高下对错。

以孙瑜等支持迁都北上的,籍贯多是北方人,反对迁都的,又都是南方人。

让这两方讲客观分析,谁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来。

生生就是一出官场现形记。

所幸都别吵,皇帝都定下要迁了,迁就完了。

怎么着,不还得十来年呢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