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桥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三百五十七章 混凝土大桥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任何一个帝国的发展,都绕不过资源瓶颈,而最主要的资源瓶颈无非四大类,粮食、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

四大瓶颈阻碍着所有帝国的经济增长,每个帝国都面临这种制约,若要快速增加经济增长,必须摆脱这四个资源瓶颈。

粮食是任何一个帝国的核心,没有粮食,老百姓就填不饱肚子,帝国就会发生动乱,甚至是崩溃,而农业技术的落后,会导致粮食的生产力极为低下,这样一来,就必须有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才能满足帝国对粮食的需求。

如此一来,帝国就抽不出足够的人力,进行其他方面的工作,甚至,在遇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不得不征召训练缺乏的农业人口加入军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引起国力的损耗。

而李安在发明了黑火药之后,大唐的钢铁产量增加几十倍,普通老百姓可以更多的应用铁质农具进行耕种,从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而在后面农业机械的逐步推广,农业的生产率就更高了,如此,也让很多人力可以退出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和手工业生产领域。

纤维的重要性与粮食差不多,因为大唐处在温带,分为一年四季,夏季倒还好些,但冬季非常寒冷,若没有足够的纤维,就不能制造足够的棉衣,如此,老百姓就会被活活冻死,所以,为了让满足对穿衣的需求,大唐必须分出部分耕地种植桑叶和亚麻,以制造丝绸和麻布,满足穿衣的需求。

而这样一来,种植桑叶和亚麻的土地,就不能种植粮食了,这对粮食又形成了一种制约,当然,养蚕和纺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对人力的消耗也非常巨大,将大量的人力吸在了这个上面。

李安在发明各种机械,增加生铁产量,以及一年生产两季作物之后,可以满足更少的耕地,出产更多的粮食,如此,倒是不用担心桑叶和亚麻抢了粮食耕地,大大减弱了桑叶和亚麻,对粮食耕地的制约。

燃料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老百姓每天都需要吃饭,而吃饭就必须使用燃料,木柴和木炭一直都是老百姓们最为倚重的燃料。

但木柴和木炭的燃烧效率比较低下,使用的量自然就比较大,这样一来,农村的百姓,要经常上山砍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城市里的百姓则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财,购买这些木柴,消耗同样不小,而且,木材是制造马车和家具,以及房屋的重要材料,对木材的大量消耗,必然会制约家具、马车和房屋的修建,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在李安来到大唐之后,首先发明了蜂窝煤,并逐渐流行开来,这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而随后发明的太阳灶就更厉害了,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烧水和做饭,对燃料更是毫无消耗,虽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但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晴天,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如此至少能节约一大半的燃料消耗量,从而解决燃料的制约难题。

最后一个老大难就是建筑材料了,建筑是为维持人类居住所必须的设施,而在大唐帝国,建筑主要是木头和石头两种材料,其中以木头为主。

而不论是采用木头,还是石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开采,然后还要进行加工,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而木头的生长需要很多的时间,过分的开采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大量减少,从而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关中的渭河,以及中原的黄河都是浑浊的河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活动太频繁了,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砍伐森林,从而造成了这样的严重后果。

现在李安发明了水泥和混凝土,日后,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制造建筑物,从而摆脱对森林资源的巨大破坏。

当然,李安目前所发明的这些东西,只能缓解四大瓶颈对帝国经济的制约,有很多方面,还是要继续努力才行。

而因为水泥的作用却是非常巨大,所以,李安才不惜亲自跑到皇宫,在皇帝面前,演示水泥的巨大的作用,以获得尽快在全国推广的旨意。

“陛下,水泥自然风干,需要整整一天,我们就不再这里空等着了,交给这些人看着就可以了。”

突然起风了,李安示意李隆基返回紫宸殿,况且,李安还有很多话,要面奏李隆基,在闲杂人等太多的地方,说出来不太方便。

“恩,李侍郎随我来吧!”

李隆基轻轻点了点头,带着李安返回紫宸殿。

“李侍郎,这里没有闲杂人等,你有什么要说的。”

李隆基连忙问道。

“陛下,水泥和混凝土,对大唐帝国来说极为重要,微臣觉得,应该将水泥的制作方法通知各州县,让各州县全都制造水泥,并投入使用,如此,必然可以大大减少对木材的依赖。”

李安开口建议道。

“减少对木材的依赖?李侍郎是要用水泥制造房子?”

“没错,陛下,利用水泥制造房屋,会比利用木材制造房屋更有利,造出来的房屋更结实,不容易被风吹倒,而且,更加的廉价,不论怎么算都比较划算。”

李安开口说出原因,并继续说道:“陛下,水泥的作用极大,不但可以用来修建房屋,而且,还可以用来铺设道路,建围墙,建造桥墩等等,尤其是铺设道路,会让道路变得更加容易行走,遇到阴雨的天气,也不会有淤泥的问题,这也是微臣为何要让每个州县全都兴建水泥作坊的原因,日后,只要各州县全都铺上混凝土的道路,道路会变得更加的容易行走,货物的运输会变得更加的容易。”

“用混凝土铺设道路?”

李隆基蹙眉思考了起来,现在混凝土路面还没有开始铺设,李隆基还真的不好想象,他不知道混凝土铺设成路面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还有水泥制造的房屋,会坚固吗?能住人?

“李侍郎,你的提议很好,不过,朕想亲眼看到水泥制造的房屋,还有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以及桥墩,至于在全国推广,这个不急。”

李隆基还是有些保守了,他觉得必须先确定水泥真的有这么好,然后,才能在全国推广,否则,一旦水泥没有李安说的那么好用,他岂不要遭受埋怨。

“是,陛下,那微臣就在春明门外修筑一条直通正东的道路,并越过龙首渠,在龙首渠上建造一座混凝土桥梁,桥梁的对岸兴建一座混凝土凉亭和一座两层混凝土房屋,请陛下恩准。”

李安开口请命道。

“好,李侍郎去准备就是了,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人力?”

李隆基问道。

“陛下,微臣已经备齐材料,只要有一千工匠,半个月足以。”

李安自信的说道。

“好,那朕就等半个月之后,欣赏李侍郎的成果了,若是做的够好,朕会考虑在全国进行推广的。”

李隆基显得非常高兴,并继续与李安聊起了各种新研发的机械,以及两条战略铁路的修建问题。

离开皇宫之后,李安立即调集一千人马,利用大量马车,将在研发中心制造的大量水泥、沙子和碎石块运往春明门外,另外,为了防止施工受到干扰,春明门被临时关闭,禁止任何人通行。

材料准备充足之后,就要立即开始建设了,建设这些东西的技术难度是很小的,对李安和工匠们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不过,为了尽快完工,需要几个点同时开始施工,一部分负责铺设道路,一部分负责建设桥墩,准备铺设桥梁,还有一小部分,则负责建设凉亭和两层混凝土小楼,这样分解下来,每一部分的人力都不是很多,尤其是凉亭的人力只有几十名,但半个月之内完工,还是毫无问题的。

铺设道路的工作非常简单,因为这一段道路,早就被来来往往的行人给踩实了,不再需要压实路面这个步骤了,直接在路面上铺设碎石子就可以了,而在铺设完碎石子之后,再往上面洒满沙子和水泥的混合物,但不加水,利用工具进行压实,最后一步就可以铺设搅拌好的混凝土了。

由于混凝土之中的碎石子太沉,利用铁锹进行搅拌比较吃力,也难以搅拌均匀,为此,李安早就让工匠造出了滚筒式搅拌器,而且,是使用蒸汽机驱动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目前只造出两台机器,但对于铺设一小段道路,却也足够了。

在铺设第一条混凝土道路之前,李安就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情况,比如,混凝土的热胀冷缩问题,道路表面的强度问题,地基是否稳固等等。

对于地基,李安自信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也经过了检测,只要工匠认真施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为了对抗热胀冷缩,可能引起的道路裂纹问题,李安采用了表面压纹,每隔五步留一空档的办法,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减少路面发生裂纹的情况,保证道路的美观和实用性。

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完全按照李安的要求,对每一段道路进行铺设,从刚开始的铺设碎石子,到最后的空档留出,全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违反。

桥墩的施工难度也并不大,先用事先做好的混凝土柱子打入淤泥之中,并围出一块圆形的区域,然后将混凝土倒入这个区域,从而形成坚固的桥墩,而为了增加强度,李安动用了长铁棍充当钢筋的角色,效果自然比没有的好。

在三座桥墩全部凝固之后,钢铁混凝土的桥面也正式开始铺设,并很快就完成了。

混凝土凉亭是小工程,完成是最快的,只是要做一些修饰,这个反而要花不少时间。

两层混凝土房屋,动用了一百多人,进度也是比较快的,不过,却是最后一个完工的。

这两层房屋,规模倒是不大,第一层只有五间房屋,其中,包括一个楼梯间,第二层更少,只有三间房屋,一侧留出大的露台,可以站在上面欣赏远处的风景。

这一切全部造完之后,李安亲自检查了一遍,对工匠们的建设成果表示满意,并在晾了一天之后,才向李隆基汇报,并要求李隆基与众大臣前来参观,以检验水泥和混凝土的使用效果,最终在整个大唐进行推广。

李隆基乘坐步辇,在大量护卫的保护下,从大明宫出发,沿着夹城行进,并最终抵达春明门。

在春明门打开的那一刻,大唐皇帝李隆基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迈步走出城门,并看到了李安所建造的道路、桥梁、凉亭和房屋。

这种从未出现过的东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路平整坚硬,桥梁大气厚实,凉亭和房屋也给人一种结实的感觉。

道路的两旁排列了两排羽林军将士,以保证皇帝和众大臣的人身安全,更远的地方,也有大量的兵马维持秩序,阻挡闲杂人等进入这里。

李隆基走在最前方,李安陪在身侧,比李隆基就慢半个身子。

“干的不错,道路很平整,看上去很结实,这上面的横线是干什么用的,还有很多沟壑是干什么的?”

李隆基走在混凝土路面上感觉很踏实,而看到路面上的横线和沟壑,则感到很是好奇。

“陛下,这是为了防止路面出现裂缝,若没有这些东西,过不了多久,路面上就会出现很多裂纹,会影响路面的正常使用。”

李安连忙开口解释,告诉李隆基路面裂纹和沟壑的作用。

“李侍郎,这路面的中间,为何画了一道黄线的长线,难道也有重要的作用?”

“对啊!好好的路面,为何要在中间画上一道黄线。”

一名大臣发现路面中间有一道黄线,提出了质疑,并引起了多名大臣的共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