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李安觉得长城是先有强大的防御作用,然后,在这个防御作用的基础上,才衍生出了连接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纽带作用。

在没有长城的情况下,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似乎来往会更加的方便,但凶悍的游牧民族会南下偷袭和劫掠,根本不会很好的与农耕民族做贸易,既然用刀剑就能抢到大量的财富,那为何还要用自己的牛羊去交换呢?

而有了长城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会被长城所阻挡,若是强行攻打,则会受到很大的损失,若是每次南下都损失惨重,那么,没有任何一个游牧部落能够承受得起。

可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资也是比价多的,而大部分的物资都必须从农耕民族那里获得,既然南下劫掠的这条路行不通了,那就只能采取更加温和的办法了,也就是所谓的互市,用自己手头多余的牛羊马匹,还有珍惜的特有药材,来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粮食,食盐,铁器,丝绸,茶叶等等物品。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才迫使周边的游牧民族不得不与农耕民族握手言和,利用自己手中的物资与农耕民族进行物产的交换,从而促进两族的繁荣和安定,在这个过程中,长城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长城对于农业民族是极为重要的一道防御设施,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儿,因为有了长城之后,游牧民族的部分野心家就会有所收敛,从而安安分分的治理自己的部落,而不会带着自己部落的兵马去南下打劫,虽然南下打劫能够获得大量的财富,但每一次南下都意味着有好多部落青年要埋骨他乡,长期的战争伤害的不仅仅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来说,也是持续的流血和牺牲,对双方都是没啥好处的,而长城能让两个民族握手言和,这岂不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儿。

而随着长城的纽带作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农耕民族的文化和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而让游牧民族非常的向往,进而开始了汉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造成的直接好处,就是天下的大一统,不论是长城南部的农耕民族,还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最后都成了一个国家的人了,

比如大唐帝国就是如此,在长城北方很远很远的位置都是大唐的国土,整个北方再也没有敌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城的存在似乎显得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主动拆除城墙也是一件耗费精力和财富的事情,所以,即便长城已经没多大作用了,但也不会主动拆除的,放在那里也是一道很不错的人文景点。

另外,尽管长城已经是大唐内部的一道城墙了,但北方臣服归附的游牧民族之中,还是有一些野心之徒的,他们归附大唐王朝,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而是摄于大唐帝国的强大武力而不得不归附,而万一大唐内部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这些归附不久的游牧民族,就极有可能会起兵叛乱,历史山的安禄山就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后代,他归附大唐帝国之后,被封为权力很高的节度使,可他却在看到大唐多次败给南诏之后,毅然决定反叛大唐,从而给大唐帝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让大唐帝国从此开始衰败,再也未能缓过劲来,一直到灭亡那一刻的到来。

所以,在关键的位置,长城不但不能拆除,反而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维护,只有那些真的用不着的城墙,才会任由其自生自灭,不再花费钱财进行建设何维护。

“长城的每一段墙体,都是老百姓用汗水浇筑的,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诉说,刚才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夫人想听吗?”

李安开口问道。

李寒露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当然想听了,夫君说几个听听。”

李安想了一下,开口道:“那就先讲几个下故事吧!第一个故事是冰道运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皇帝要求工匠在长城的某处位置,修筑一座高大的关城,为了保证关城的坚固,关城所使用的石头,都是又长又重的石头,是在一座石头山上一个个打凿好的,这些石头很重很重,四五个人都抬不动,车辆也拉不动,而且山高路远的,非常难以运输,这可急坏了工匠们,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可山上的大石块堆积的越来越多,就没有一块能够运到修关城的位置。

若是耽误工期的话,没有工钱倒是小事,闹不好连小命都保不住,众多工匠正在长吁

短叹,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突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绣,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并按照指示进行操作。

等到了冬季降温来临的时候,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并在路面上泼水,在冷风的吹拂下,路面很快就结了一层厚厚的冰,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就把又长又重的石块运到关城下了,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要参拜的地方。

这个小故事体现了华夏老百姓的智慧,在当初修建长城的时候,就是有了这些有智慧的老百姓,才能够把长城修筑的又快又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听完第一个故事,李寒露突然想到李安曾经利用冰雪和滑雪板大破她们部落的兵马这件事,当时李安所采取的就是利用大自然的冰雪,让自己麾下的兵马获得了极大的优势,让步兵的速度超越骑兵,从而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作战,让游牧民族的骑兵都无可奈何。

被李寒露夸赞了几句之后,李安继续讲下一个故事,叫做定城砖。

这个故事就更有意思了,讲的时候,李安刻意把时间给修改了,毕竟,这个故事是明朝时候的故事,此刻还是大唐,讲后面的故事,自然要修改一下时间了,据说当时有一名叫做易开占的修关工匠,他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过他的计算,用工用料都十分的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管有些不相信,就让他计算修建关口需要多少砖块,,这个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之后,告诉监管之人,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

监管自然不太相信,但也只能按照这个易开占的要求去准备砖块,并告诉易开占,若是建造的时候,发现砖块多了一个或者少了一个,就要砍掉他的脑袋,还要罚所有工匠三年的劳役。

最后,工程竣工了之后,却发现多了一块砖,就放在城门楼上,监管发现之后,非常的高兴,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至少可以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但易开占却不慌不忙的告诉监管之人,说这块多余的砖块并不是真

真的多余,而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

虽然这是唬人的鬼话,可监管一听,却不敢再追究,也不敢让人去搬这块多余的砖,毕竟万一出现啥情况,他的项上人头就不保了,他可不想冒这么大的风险。

“夫君,这个监管之人的胆子可真是太小了,别人随便说一句,他就相信了,这与孟姜女哭长城一样,都是骗人的。”

李寒露听完定城砖这个故事,笑着说道。

“定城砖确实是骗人的把戏,不过,监管考虑的事情,可不仅仅是这件事情的真假,而是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就算他胆大一些,让人把多余的砖块搬走了,城墙也没有塌陷,但关城是用来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万一有一天游牧民族南下攻破的关城,把关内的百姓和财物洗劫一空,如此,虽然此事与管事无关,是边关将领守卫不力,可边将为了逃脱制裁,很有可能会把罪名推给管事的,就说防守的时候,城墙突然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是定城砖被搬走的缘故,如此,皇帝为了平息此事,自然就会拿管事的开刀,如此一来,管事的岂不是要倒霉了。”

李安开口说道。

李寒露点了点头,认可道:“夫君说的是,管事的原来不是胆小,是非常的精明啊!”

“没错,凡事当官的,就没有不精明的,尤其是官职不大的小官,更是精明的很,要不然也不能在官场立足。”

李安开口说道,并接着去讲下面的故事。

先讲了一个山羊驮砖的故事,说的是在山脊上修筑城墙的事情,因为要在山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而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四十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就在这时,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

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这个故事也非常好的反应了底层老百姓的智慧,在地形不好的地方,人马是很难通行的,车辆就更没法通过了,但山羊的攀爬能力却远超人类,甚至在悬崖绝壁上都能行走自如,利用山羊托运砖块上山,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运输的困难,而这样好的办法,也是普通老百姓在实践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后面讲的一个故事,与山羊搬砖的意思差不多,也同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说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的时候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

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燕京,也就是后世中华的首都之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