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长城主要是用来防御的,而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有防御需求的时候,统治者就会非常热衷于修筑长城,而在没有防御需求的时候,统治者就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筑长城了,这个道理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在大唐帝国建立的初期,因为领土还比较小,周围又有大量的敌对势力,尤其是来自北方的刘武周,这个刘武周依仗突厥的支持,一举攻陷了大唐的发祥之地晋阳,攻陷了河东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威逼关中之势,大唐立即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自然是派遣秦王李世民率领精锐兵马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就是迅速构筑防御设施,也就是筑起一道长城,用以抵御刘武周的威胁,甚至,还能挡住随时可能南下的突厥骑兵,保护新生大唐政权的安全。

这条从平城开始,一直延续到鲁口的长城,就是大唐帝国修建的唯一一座长城,在这之后,由于大唐帝国的版图一直在扩大之中,最终在击败强敌突厥之后,将领土扩张到了北方很远的地方,境内所有的长城都成了内部的防御建筑了,也就失去了军事上的防御作用,于是,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王朝便没有继续修筑长城,甚至,对原有长城的维护也取消了,部分靠近长城的城池,为了修筑城墙,甚至,会将长城上的石头拆掉,并使用这些石头来修筑城池和城内的建筑。

大唐时代是有长城却用不上,而到了大宋朝的时候,则根本就没有长城,北宋还能有一点长城可以依仗,而到了南宋的时候,领土都跑到淮河沿线了,距离长城很远,不存在修长城的问题了,用淮河这种天然的河流进行防御,效果似乎也挺不错的。

虽然大宋没有长城需要修筑,但占领中原的辽国和金国却是继续修筑长城,也是花费了不少精力的,甚至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在建立大元朝之后,也搞起了修长城的事业。

而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需要防御蒙古骑兵的南下,于是,大明朝廷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长城计划,后世留存的好多高大雄伟的长城,都是大明朝的时候修筑的,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更好更长,甚至可以这么说,明长城是所有朝代之中,修筑城墙最多的一个朝代。

毕竟,秦朝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所能修筑的长城的长度肯定比不上大明朝所修筑的长城多,因为大明王朝所存在的二百多年时间内,一直都在不停的修筑长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www

这也与大明王朝所面临的威胁有关,在赶走蒙古势力之后,不甘心的蒙古贵族瓦剌和鞑靼,经常率部南下骚扰,对大明朝的边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另外,东北一带新崛起的女真族,也变得越来越强盛,这几股势力都比较强大,且都拥有强大的骑兵,为了对付他们,大明王朝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边境上不停的修筑长城,用长城来抵御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的威胁。

到了清王朝的时候,由于国土再一次大增,北方边界一直延伸到无人居住区,且北方已经不存在能够威胁清王朝的敌人,所以,长城自然也就再次被忽视了,至少,继承的明长城就已经够用了,没有必要继续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筑新的长城。而到了清末时代,大清朝的主要敌人都来自海上,在陆地上修筑城墙就显得更加没有意义了,而且,随着火器的威力越来越大,用石头和黄土堆砌的城墙已经没有太大的实质作用了,强大的火炮很容易就能够把厚重的石头城墙给轰开一个大口子,如此,继续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修筑城墙,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根据后世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万里的,也就秦朝,汉朝,还有明朝,秦国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汉朝修筑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而明朝则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万里长城。

而后世人所能看到和知道的长城,就是大明王朝所修筑的长城,比如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之中的精华部分。

李安随意的俯下身子,轻轻的捏了一把,就把秦长城上的黄土捏下来好大的一块,毕竟,这里的城墙已经年久失修,在阳光的剧烈暴晒之下,黄土已经变得非常松散了,至少暴露在外的表层黄土,确实已经很松散了,只要轻轻一捏就会碎掉。

“看看吧!这里的长城原本是能够抵御刀剑攻击的,可现如今,只要用手轻轻的捏一下就碎了,这也难怪,都快一千年了,黄土早就风化了。”

李安开口感叹道。

“最近这几年,在姐姐的要求下,也读了不少中原的史书,大秦王朝一统天下,为整个天下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修筑万里长城更是很好的保护了中原的百姓,是有利千秋万代的好事,可秦皇却背负了太多的骂名。”

李寒露开口感叹道。

“是啊!秦皇的确背负了太多的骂名,不过,他背负的一点也不冤屈,谁让他好大喜功,做事不留余地的,他强征百万民夫修筑长城,累死了很多人,他所制定的苛政让后人听了都胆战心惊,挨骂也就很正常了。”

李安开口说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车同轨,书同文,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但他做事太急躁了,巴不得一下子把所有事情都在短时间内做完,如此情况自然也就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苦不堪言,进而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

“是啊!秦皇太着急了,为了修长城,死了不少人呢?听说只要有民夫累死了,那么,尸体就会被埋在长城之中,这个是真的吗?若是真的话,那就太可怕了。”

李寒露开口说道。

李安点头道:“这个自然是真的,要不我们现在动手挖一挖,说不定能从这段城墙遗址里面发现一些尸首呢?”

“算了吧!还是别挖了。”

李寒露胆子是不小的,也不怕看到死人,但挖长城找尸体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她不愿意去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对了,听说有个叫孟姜女的,她能把长城给哭倒,不知是不是真的,若是真的,那也太邪乎了。”

李寒露继续问道。

李安问题,都不知该如何回答了,这种事情显然不太可能是真的,长城岂能因为一个女子哭泣就倒塌,除非是遇到地震,或者是建筑的质量有问题才会倒塌。

不过,孟姜女哭长城的事情,还是挺有意思的。

相传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有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女已经长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芦时发现葫芦架后面藏了个人。孟姜女刚想叫人就被那个人捂住了嘴。后来,那个人告诉孟姜女,自己叫范喜良,是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长城才躲在葫芦架后。之后,范喜良便住进了孟姜女家里。所谓日久生情,范喜良经过孟姜两家长辈的同意与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范喜良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喜良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点点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喜良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绝伦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喜良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这个故事虽然很假,但也反应出当时的老百姓,对于秦始皇强征百万劳力修筑长城是多么的愤怒和抵制,而编出这个故事的人,同样也是一个反对秦始皇暴政,并同情老百姓的人。

这个故事对于底层的老百姓而言,是非常受欢迎的,这反应了底层老百姓的心声,一想到秦始皇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设起来的长城顷刻倒塌,秦始皇被孟姜女戏耍,听到这个故事的老百姓就会觉得心里很爽快,心里就会舒坦很多。

而就长城本身来说,是不太可能坍塌的,因为长城非常的粗壮,厚度高大五六米,其中,顶部最窄也有五点八米,地步最宽则有六点五米,在总高十米左右的情况下,如此宽度的城墙,堪称稳定性极高了,只要不是发生强烈的地震,是绝对不可能轻易坍塌的。

城墙上表面的宽度,足以行走两辆重型马车,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

“孟姜女哭长城就是一个故事,这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了,夫人怎么会相信一个小故事,这个还用问吗?”

李安还是开口进行了解释。

“这倒也是,编这个故事的人也真有意思。”

李寒露说道。

“看看,这边的烽火台还在呢?”

李安与李寒露在上面走了几步,到了一个烽火台的位置,这个位置比较宽大,地面也更加的平坦一些。

“这个烽火台保存的还不错,女墙的痕迹都还在。”

李寒露开口说道。

“夫人知道烽火台的作用吗?”

李安开口问道。

李寒露开口回答道:“知道,当然知道了,烽火台就是为了传递敌情而设计的,在遇到敌人的时候,白天的时候释放烟雾,晚上的时候就举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