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什贲故城是大汉朝的朔方城,是当时大汉朝廷在北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城池,在朔方城建立之前,这里曾经是匈奴人盘踞的地方,匈奴人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很多年,这一区域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河套地区。

汉匈之战的时候,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渔阳,上谷,而当时的车骑将军卫青则率领大军进攻河套地区,通过一系列的作战,将匈奴人赶出了河套地区。

这一次战役是大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当时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觉得这个地方是一个好地方,于是下令在此修筑朔方城,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

所以说,朔方城对于大汉朝廷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北方城池,也是大汉朝北方朔方郡的治所,在大汉王朝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朔方郡的重要性,所以,大汉朝时代的朔方城绝对不是一座小城,而是一座比较大的城池,一座巍峨的大城,只可惜此时已经只剩下些许断壁残垣了,新的朔方城就在不远处。

而大汉朝消失的朔方城,之所以后来被称作什贲故城,是因为这个称呼是番语,大汉朝之后,北方一直是各个少数民族争霸的地方,他们自然要按照自己的语言来称呼这个城池了。

很快,李安一行人就抵达了什贲故城的遗址,在抵达这个遗址之后,李安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事凄凉,大汉朝的朔方城很大,但眼前的遗址却很小,而且,还比较的分散,仅从遗址残存的痕迹,很难想象出这里曾经是大汉朝的北方重镇,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城池。

这里的断壁残垣太破败了,最高的一处断壁残垣仅比人稍微高一些,更多的只有半人高,显得非常的低矮。

李安走到一处断壁残垣跟前,轻轻蹲下身体,抚摸这个断壁,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无情。

因为长期无人打理,这里成了野草横生的地方,而因为气候的缘故,此时,这里还没有大量的鲜嫩杂草,只有去年枯萎的干草和各种落叶,不过,轻轻扒开枯萎的干草,就可以看到下面有一些嫩绿色的新草正在长出,这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了。

李安用手拔断壁残垣间的干草,这让郭子仪颇为诧异,问道:“李侍郎在找什么,是草药吗?”

“老郭,这下面有绿色的新叶子了,把上面的干草拔掉,下面的新鲜嫩草才能更好的长出来。”

李安开口说道。

老郭一脸的黑线,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哪里值得李安来做,而且,这里是一块荒地,这里的杂草也没啥价值,让杂草更快的长出来,这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真的是一丁点的意义都没有,纯粹是无聊的浪费时间罢了。

不过,对于李安来说,这就是生活,在野外拔野草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一种可以让人很快乐的方式。

生活处处都充满了美好,一花一草都是生命,野外的每一棵草与人一样,都是地球上的生命体,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爱护。

“李侍郎的爱好,就是与众不同啊!来人,你们也一起拔野草,把这一片的野草全都给拔了。”

郭子仪天生具有一定的讨好基因,见李安喜欢拔野草,便让身边的护卫一起过来干活,干的野草也是很好拔的,很快,好大的一片区域的干草就都被拔光了,露出了下面的绿色嫩叶。

李安站起身来,高兴的说道:“你们看,把老的枯叶拔掉之后,这一片的风景是不是更漂亮了,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了,哈哈!”

“断壁残垣间出现一抹春色,的确是好风光,也是一个好兆头,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也快到春耕的时候了,各种种子肥料的贸易必然增大,耕牛和耕地机器的贸易也会进入夏州,马贼的活动也会变得更加的猖獗,情况只会比秋收的时候好一点点,必须要好好防范才是。”

郭子仪感叹的说道。

看着一抹绿色,老郭居然能联想到打劫的马贼,这可不是老郭的联想能力丰富,实在是因为他主要负责的使命就是剿灭夏州一代的马贼,所以,必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始终把剿灭马贼这件事情放在心上。

“哦,看来春天来了,马贼也要蠢蠢欲动了,这倒是个好机会啊!好久都没有打仗了,也该练练手了。”

李安显得有些兴奋。

此刻,距离春耕还有一些时日,不过,种子肥料和各种春耕用品是肯定要提前准备的,就好比春天的时候要准备夏天的衣服,夏天的时候要准备秋天的衣服,秋天则准备冬季的棉衣,真正到了冬季则开始准备春装,所有季节都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这样才能在情况出现的时候不至于惊慌失措。

而种子肥料和春耕用品的提前贸易,必然会给夏州城带来更多的商业繁荣,商品的贸易量必然会出现一个快速增长,如此有油水的一个好机会,马贼们怎么可能会错过呢?打劫商人是致富的捷径,越是在贸易频繁的时候,就越能够打劫到足够数量的财富,这对马贼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听说马贼蠢蠢欲动,李安的一颗心也跟着蠢蠢欲动了起来,也不知何时能够找到马贼的踪迹,这些马贼长相如何,是凶神恶煞的模样,还是普通百姓的模样,会不会有漂亮的妹子,非常水灵的那种,要是有漂亮妹子的话,说不定能盘一个也说不定,当然要背着寒露娘子了,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任谁都没有办法。

“夫君,你笑什么,还笑成这个样子。”

李寒露走过来,拉了拉李安的衣脚,小声提醒道。

“额,我失神了,没事了,没事了。”

李安尴尬的吁了口气,显得有些心虚,当着夫人的面思春,这的确有些不太好。

李寒露嘴角嘟了嘟,并没有说什么。

太阳已经开始西沉,距离黄昏已经不足半个时辰了,尽管夏州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但今日是没有办法去玩了,只能等过几日再去了,而黄昏的故城必然别有一番风景,所以,李安觉得等待黄昏过后再回去不迟,至少也要看看黄昏的夜景。

从断壁残垣直接看过去,这就是一片破败的故城遗址,没有任何巍峨可言,可只要动用自己的思维,按照残存的痕迹去思考,去想象一下,便不难想出这里曾经的辉煌,巍峨的建筑和庞大的城池仿佛都近在眼前。

随处可见的杂草和刚刚长出的新芽,掩盖不住旧日的伤痕,断壁残垣也以它特有的昂然姿态,显示着这座城池曾经的不凡。

一想到曾经卫青大将军攻占河套地区,并在此处建立朔方城驻守,李安的心情就万分的激动,若不是曾经大汉朝廷有如此的雄途伟业,整个民族也不会有后世的名称,大汉朝的强大从朔方城的遗址就能窥见一斑。

太阳很快就落山了,在夕阳的照射下,什贲故城显得稍微有了一丝雄壮,金黄色的光芒照射在断壁残垣之上,就犹如给这些断壁残垣粉刷了一层金黄色的油漆,让这里的废墟,一下子就变得更加的高大上了。

如此雄伟的场景,怎么能不赋诗一首呢?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李安开口背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唐诗,不过,是晚唐诗人罗隐写的,所以,就算李安抄袭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也不会有人跑出来揭穿。

而这首诗词的意思,是显示了诗人对大唐夏州胡常侍的肯定,夏州曾经是赫连勃勃控制下的土地,大汉朝也曾经统治这里,经过战争的破坏,夏州城已经不复当年模样,好在夏州城的胡常侍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将领,他一心为国不为自己的子孙谋私利,蜀中一带也有动乱,而让人高兴的事情是胡常侍还很年轻,有他在,大唐就有希望。

不过,这首诗放在眼下,也有些应景,只是比当初诗人写诗的环境差了不少罢了,有些地方可能又些对不上。

“陇蜀由多事?怎么,蜀中也有动乱?”

郭子仪别的没听多少,这句话倒是听得真切,心中狐疑,便开口问道,至于最后一句深的将军未白头,他自然明白说的不是他,因为他的头发一句白了,而大唐头发还没白的将领多的的是,完全有能力守护大唐的万里江山。

“是啊!蜀中的山贼可比夏州的马贼多多了,不过,都是一些零散的贼人,成不了什么气候,有空去把他们收拾了就是了。”

李安开口说道。

这种事情随口就能说出来,在大唐这个时代,任何地区都有数量不等的山贼和土匪,这种盘踞深山的贼匪势力,一直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存在盘踞山川的贼匪之辈,完全就没有办法杜绝。

“好诗,好诗啊!李侍郎再来一首呗!”

老郭笑着说道。

李安想了一下,开口道:“故城废墟夕阳斜,屹立残垣怅望中。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这次不是完全的抄袭,开头进行了一些改动,说的是什贲故城的废墟沐浴在夕阳之中,李安站在断壁残垣间看向远方,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边疆的一代代人所经历的苦难不忍心去倾听,以往历朝历代的事情不堪去询问,在马贼袭扰的当下,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做一个武官,拿起武器去打击马贼,保护边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虽然这首诗还是有一些毛病的,但总体也还算应景,应该算得上是一首好诗了。

郭子仪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觉得已经很不错了,他是武将,对诗词不是太在行,听着朗朗上口就会觉得不错,事实也确实是不错的。

而李安对这首诗是不太满意的,因为这首诗的总体气息有些太沉闷了,显示出作者内心的沉闷抑郁之气,李安都怀疑这货有抑郁症,为什么写的每一首诗都是如此的抑郁呢?

当然,也不能怪罗隐大诗人,因为他生活在动乱的晚唐时期,而他自身的遭遇又比较的坎坷,一次次的失败在不停的打击他,让他最终变成了抑郁的气质,猛一看就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

后世之人知道罗隐大诗人的不多,因为很多人都不爱读书,尤其是不爱读古文,自然也很难知道古代的大诗人了,能知道李白杜甫就不错了,罗隐的名气比李杜要小得多,自然不会被注意,另外,后世的老百姓都比较喜欢豪气的诗词,而不太喜欢憋屈抑郁的诗词,而老罗的诗词太抑郁了,不受欢迎也就理所应当了。

罗隐的一生就是一部悲剧的史诗,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优秀读书人,可是他去京城考进士的时候,却是连续考了七年都没被录取,这让他的内心备受打击,整个人都变得抑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