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我在天庭玩泥巴 > 笫十二章古城“笫一山”

我在天庭玩泥巴 笫十二章古城“笫一山”

作者:夜冰山.CS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1 20:10:24 来源:258中文

第十二章古城“笫一山”

天台老城是南宽北窄的长型,像琵琶;其地势是北高南低,城里的几条小溪流就像丝丝琴弦。月色当空,城门一关,百姓便在轻柔的琴声中入眠。

现今的老城几经改造,新旧不一,新的劳动路大街与工人路大街一纵一横,贯穿东西南北。有人说这两条街像老人镶了金牙齿,装嫩……不管怎么说,城里唯一的一条小溪流也被覆盖在地下充当排污的功能。老城的白天黑夜都在上演交响乐,热闹了!

不过,老城的上千年文化气脉是断不了的。有的地方还焕发朝气。比如新建的济公故居,还有正在修缮的张文郁旧居……

送走乔特斯,唐诗诗对司马龙说:“今天带你去看天台‘第一山’。”

司马龙说:“难道华顶不是天台‘第一山’?”

唐诗诗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台‘第一山’在老城区。”

“到了城里,别忘了去张文郁旧居看看。”唐之风说。

唐诗诗说:“爸,您不是常说张文郁是奸臣,怎么突然喜欢起他来了。”

唐之风说:“我不是喜欢他这个人,我是喜欢他的建筑作品。”

司马龙听到“建筑”两字,双眼一亮,说:“他的旧居建筑一定很有特色!我一定要去看看。”

“一个曾经管理北京故宫金銮殿修缮工作的明朝建筑大家,他家的房子能不特色吗?”唐之风说。

司马龙说:“中国的古典建筑不仅讲究风水学,而且能很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藏暖取凉,而今天有了空调到处是千篇一律的盒子楼。”

“你别借题发挥了。”唐诗诗打断他的话,说:“你小心开车。”

唐之风感到很扫兴,瞪了一眼女儿。车子很快到了桥南公寓。唐之风下车后,诗诗探过来开车,到了老城区,停好车,然后,乘公交车到工人西路。下了公交车,诗诗递给司马龙500元钱,说“去买件外套吧。”

司马龙下意识地看一眼衣襟,衣襟上沾着野山兔的血迹。

“你想得真周到。”司马龙说,“我会好好感谢你的。”

唐诗诗一本正经地说“好!按小时计利息,逾期翻倍罚息。”

司马龙故作惊讶:“‘套路贷’吗?还不了,就报警!”

唐诗诗扑哧一笑,“去吧,我在这里等你。”

张文郁旧居离这里近,是一座典型的礼制性传统民居。由三进主屋,九个厅堂,三个大院,四条弄堂,外围10个小院组成,即“三推九明堂”。整个布局既按常规的纵横推进,形成四平八稳的方正院落,又能“稳中有变”各显特色,尤其是运用大量的天井布局,彰显出江南园林风格,加上回廊、门道、窗户的合理搭配,不仅采光、通风良好,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势。同时,由于内院回廊的巧妙连接,穿梭于诺大的建筑群“不浞天雨”,这样的建筑功能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

山区木、石资源丰富,张文郁在材料选择上以木、石为主,其建筑风格基本采用抬梁式,三重檐悬山顶与歇山顶做法,其余建筑均用硬山屋顶,这使整个建筑群既突出重点,又不失轻巧之妙。

石材的大量运用是张文郁的成功之处。所有台基均用石材砌成,边缘盖阶条石,地面用大青石交错铺成。柱础形式多样,阴阳雕刻手法娴熟,花样奇丽。月洞门、石桥、水池、栏板、门楼、踏步及石匾、石碑坊设计精致,制作典雅。石材还运用到墙体上:单体建筑的外部窗下至地面用8厘米厚的石板竖起,显得坚固而简洁。

纵观整个建筑群,那些镂刻在门、窗、柱、轩、檐、栏杆、月洞门等各个细节处的石雕、木雕、砖雕、灰雕、泥雕等技法无不显露其勃勃生机。在张文郁看来,这仅仅是建筑的基本要求。今天,他要把心中那个想法融入建筑,创建只属于他的生命体。

始丰溪是天台山的主河道,千百年来滋润着美丽而富饶的天台盆地,它也是连接县境外的唯一一条水上通道。度予亭就设在南边正门的前厅。进月洞门,渡一拱型石砌的玉带桥,便是轩昂高敞的度予亭。主人在此迎接远方的客人。这天,诤友祝徵来了。他有感于主人的“救命之恩”,不禁“因忆往事,不觉忻感交并,而知今日之得获聚首者,熟非太兄苇筏之所普度也,题其上曰‘度予’,比之谢傅东山焉。”意为茫茫巨浪一苇普渡。“度予”二字赋于“始丰溪”新的生命力。

三逸阁在度予亭之西,是张文郁与儿子元声及孙子亨梧的住所,“斯楼也,玲珑轩敞,翼然凌空,举琼台赤城诸名胜,尽收诸几席间。”晨起登楼,如华顶观日出,心胸开阔,激情荡漾。晚霞中,西边的赤城山景致显得分外妖娆。三逸阁真有“一览众山小”之妙!邀三二知已,披风戴月,酌酒赋诗,其乐无穷。张文郁《度予亭集》、《文雅约》中的许多诗文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清风来故人”是点缀在来紫楼东墙上的一块匾额,这清风来自始丰溪对岸的大雷山,来自于老家莪园村的缕缕乡愁。那乡愁既有蛙声牛哞,又有父母的叮嘱和恩师的教诲……来紫楼独自成院,是主人读书养性的处所。道地内砌有小山,造型峻峭。山上疏种花草,姹紫嫣红。山脚有一口古井,清澈见底。假山西南角的一颗古柏,虬枝繁叶。在这个自我创造的青山绿水中,张文郁暂时忘却世事的纷扰。

公元1644年,清军打下北京,明皇逃到南京,改元弘光,即南明。第二年,清遣使来台州以貉皮人参招聘。张文郁却将使者拒之度予亭外,与此同时,与张煌言、张国维、钱肃乐等人在临海谋奉鲁王朱以海监国(代理皇帝暂掌国政),移到绍兴即位。张文郁升工部尚书。胞弟文郊也率义勇军赴杭州为张国维参赞军务。南明曾一度生机有望,这是张文郁为明朝所作的最后的效忠,但南明还是败在鲁王与唐王朱聿键之间的互相倾轧下。1646年,杭州守将方国安败走绍兴,与马士英密谋劫持鲁王降清。鲁王乘隙脱逃到天台,住在度予亭。度予亭的小桥、流水,还有月洞旁的那尊巨石和一颗丹桂,让鲁王颇有感慨,当他举头望着“度予亭”匾额时,喟然长叹:“茫茫沧海,渡得了我大明国吗?”张文郁沉吟片刻,说:“杭绍已失守,台州无振兴之日,入海与唐王联合,也许能够重振社稷。”鲁王接受张文郁的建议,在度予亭只住了两宿便去了福建。

送走鲁王,张文郁一个人去了来紫楼,他又一次在青山绿水中寻找心灵的抚慰:蛙声、牛哞……父亲母亲……恩师……

明灭后,清政府多次劝张文郁出仕,但每个使者均被他拒之度予亭外。顺治七年(1650年),张文郁告别了用一生心血打造的建筑杰作。那天,他在儿孙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巡视偌大的建筑群。从明天起,他就要彻底退隐乡间去了,这里的一切都由儿孙们打理了。张文郁默默地走着,看着。儿孙们期待老人能说点什么。回到度予亭,张文郁伫立在亭内,双眼一合,儿孙们以为他累,劝他坐下。张文郁罢罢手,猛地又睁开眼,脱口而出:“假山真石垒,新草旧根生。”

现在的张文郁旧居仅存二千多个平方米。度予亭与两旁的厢房已修缮一新。

司马龙看到“假山真石垒,新草旧根生”这对楹联,感慨道:“古人告诉我们建筑是有生命的。”

唐诗诗说:“而她的灵魂是文化。”

司马龙说:“那么如何在现代建筑中注入文化呢?”

唐诗诗回答不了,便狡黠一笑:“我是导游,不是建筑学家。”

司马龙说:“我也不是建筑学家,但我想只要少一点功利性,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你又想借题发挥是不是?”唐诗诗啐道,“别啰嗦,走,去看‘第一山’。”

所谓“第一山”就是在古城东边的一座海拔约50米的小山,山顶平坦,称:妙山。妙山之妙应是观景之妙处。古时,人们登上妙山,便能全方位欣赏城外的景色。

“妙山正前方的景致最吸引人。”唐诗诗边走边说,“山脚是小巷、民居、店铺,城墙外是田野、始丰溪,再远处是沿溪蜿蜒的大雷山山脉。随着四季轮转,展现多姿风采以及昏晨阴晴之间的变幻。有一年的秋天,宋朝的大书法家米芾登上妙山,只见三、二男子兴冲冲地在一铺前打酒,便觉酒香夹着桂花香随风而至,不禁大吸一口;再向远处眺望,那田野上的一颗一颗桕籽树抖动片片红叶,而成熟的白色果子像玉珠一般点缀红叶之中;始丰溪水面如绸,鸬鹚一竹排划来,却怎么剪也剪不断;暮色中,大雷山如巨龙奔腾于溪边。米芾再吸一口那酒香桂花香混在一起的空气,便醉。这一醉便醉出了‘第一山’的美名。”

“米芾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司马龙说,“他在杭州当过官,留下不少墨宝,特别是书秦少游的《龙井记》太有名。但是,杭州西湖那么美,也不见他的题字。我觉得妙山观影的最大特色是能看到画中有香,有闻香认画之妙。不过,这‘第一山’是指天台还是天下,只有米芾心里清楚。”

唐诗诗说:“是个谜吧。”

司马龙说:“不妨试解一下。”

“你能解开,今天我不计导游费。”

“钱有什么了不起!”司马龙突然提高喉咙说,“七天结束你要多少钱,我就给你多少钱。”

“对不起。”唐诗诗柔声道,“我不是故意的。”

“不……不……不……我不该说这么重,不该指责你。”司马龙说,“现在时间已经过半,你一定要帮我坚持到底……”

唐诗诗说:“好吧。”看他忧郁的样子,小声问:“你这么恨钱,能说说为什么吗?说出来也许心里好受点。”

司马龙驻足看着她,灿然一笑,“你真美!”

唐诗诗没有避开他的目光,只见他眼睛湿润。

“还是继续我们的猜谜吧。”司马龙迈开步子说,“我想米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点赞妙山为‘第一山’是一种寓意。就像是——人的心脏在五脏六腑里不是最大,但它是最重要的。也许没有妙山就不成天台县了。”

唐诗诗双眼一亮,惊叫道:“哎呀!你还真厉害!怪不得古时县堂都设在妙山旁。怪不得……”

“还有怪不得什么?”

唐诗诗想到师姑给她的有关《通经》的“谜语”,但这是绝秘不能说。于是,灵机一动,说:“怪不得到了明朝有个叫陈体斋的大财主要在此建楼,取名‘花楼’,怪不得到了民国期间,洋教士们也看上妙山,要在此建教堂……还有清同治七年,就是公元1868年,出了一位南国武状元陈桂芬,他家就在妙山旁。历史上江南一带都以出文科状元出名,而作为天台人的陈桂芬能夺武状元桂冠,为南人一雪文弱之耻,也是一个‘第一人’。”

司马龙说:“我猜得没错,米芾不但是书法大家,还是风水学高人。天台能出武状元太了不起了。当代还有什么名人吗?”

唐诗诗说:“有呀,搞建筑学设计的,他叫齐康,中科院院士,曾参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纪念堂的设计。天台国清宾馆第一期项目是他设计的,赤城山上的济公院也是他设计的。”

“齐康应该是杭州人。”司马龙打断她的话。

“齐康是出生在杭州,但他爷爷也住在妙山旁,而且齐康小学是回天台读的。他一直把天台当作他的故乡。”唐诗诗说到这里,双眼一闪,又问,“哎,你怎么知道齐康的?”

司马龙淡淡一笑:“齐康在设计界很有名。”

“你也搞建筑设计的?”

“我懂英语就当翻译了?”

“有道理。”唐诗诗看他一眼,说,“不过呢,我不能带你去看‘第一山’了。”

“为什么?”

“因为‘第一山’目前还不在天台山旅游范围内。”

“这不是让你突然改变的真正理由。”

“你还是厉害!”唐诗诗笑道,“这个理由就是刚才我说今天不计你导游费的原因。”

“等于什么都没说。”司马龙说,“好吧,我不强人所难,接下来准备去哪里?”

“时间不早了,先去吃饭,再去济公故居和赤城山。”

济公,俗名李修缘,出身宋朝宦官之家。他天资聪慧,十二岁已通览经史,后又到赤城山的瑞霞洞与经书作伴四年。终于顿悟:原来中国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思想与中国大乘佛教的道济天下兼达众生的理念是殊途同归。

修缘十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他抛弃万贯家财离家出走,循着当年父母携他走向国清寺拜谒的松间小径,在沉寂的钟声中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国清寺。他拜悟空一本为师,做了沙弥。不久,国清寺的瞎堂法师去了杭州的灵隐寺,李修缘随去,受其足戒,赐名“道济”。

头戴破僧帽,身穿破袈裟,手握破芭蕉扇,脚踏一双破鞋的济公开始他的行善行侠的“癫狂”人生。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济公故。上世纪八十年代游本昌主演的《济公传》电视连续剧风靡全国及东南亚地区。“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这首主题歌流传至今。近年,又有动漫片《小济公》在央视播出。

赤城山上的济公院就是以济公身上的三件宝:僧帽、袈裟、芭蕉扇为主要文化元素设计建造的。

“你觉得济公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吗?”在济公东院,唐诗诗说。

司马龙说:“我觉得只要社会公正了,平等了,就不需要济公单枪匹马地去行善行侠了。”

唐诗诗说:“我问你这花好看吗,你却回答说花开得好看需要阳光雨露……”

司马龙犹豫一下,笑道:“对,有哇!”

“说具体点。”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唐诗诗说:“你可别误会。我是导游,你是游客,我的服务是有偿的。”

“我指的是你让我上车——那才是真正的大善大侠风采!”

“别抬举我……其实……”唐诗诗想起那天在杭州地铁出口发生的事,但马上又改口道,“其实,我只想听听你的感想而已呗!”

司马龙猜不出她的心思,也不想探问,走到一边,念起双联亭上的一副对联“‘做人正直无私若走歪门邪道求我何用,行事方圆有度能否绳矩循规看你所为’,我不走歪门邪门,我求济公必灵。”

唐诗诗看他虔诚地跪在济公圣像前,微微一笑。

下山时,已近黄昏。到了山脚,只见彩霞漫舒。唐诗诗背诵起邑人曹文晦写“赤城栖霞”一景的诗:“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乡缎,仙翁泻下丹砂瓢……”

司马龙回眸仰望,诗情涌动:“夜幕降临,塔上灯火通明,如梦中梁妃翩翩而至……”

晚饭后,唐诗诗安排好司马龙的住宿,临走时,笑道:“今晚别再次‘失踪’了。”

然而,她没想到自己遇到了意外。

在停车场,一对陌生男女闯进她的车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