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游戏 > 变身成虚拟美少女主播 > 第四百零五章:两京之争(上)

“马爱卿,国朝之南北两京制,你以为如何?”

忽然间,一直没怎么吭声的崇祯皇帝看向吏部尚书马士英,淡淡询问道。Ωヤ看圕閣免費槤載ノ亅丶哾閲讀網メWw W..kàn.sHu.ge.lA

“回皇上,臣以为...”马士英心中一惊,面上浑然不动,说道:“南北两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规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测。”

这话说的很中肯,崇祯皇帝明白是马士英不肯多说,怕惹上一身骚,倒是也理解,当下还决定把话彻底挑明,点头又道:

“朕有意废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设省同制,撤销南京六部,由京师统一管理全国政务,上通下达,马爱卿又觉得如何?”

“这...”马士英闻言有些震惊,一时竟是无从说起,犹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设两京,当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废了南京六部呢,又该如何?”崇祯皇帝点点头,话锋一转,又道。

群臣听见这两人的对话,许多人都是面色大惊,废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们去做什么,回家种地不成?

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洪成出班道:“启奏陛下,万万不可!”

“南京为我朝龙兴之地,龙脉在此,又是太祖皇帝钦定国都,根不可断,臣以为不仅不该如此,更应该迁都于南京,以北京为陪都。”

“如此,国事大有可为!”

又一侍郎站出来说道:“龙兴之地在凤阳,哪里是金陵?陛下,臣建议将凤阳立为新都,南北两京为陪都!”

看了陈洪成和一眼,崇祯皇帝没有说话,这时候礼部尚书,皇子座师张尔岐出班道:“启奏陛下,臣觉得可行!”

“两京制不可废,臣来南京日久,见六部及各官署鲜有实事可为,然则权柄愈大,肥硕流油,百姓却日益困乏,便深感不安。”

“京师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南京为主,不尊京师,长此以往,必国将不国!”

“所以,臣提议,不仅要撤销南京六部,那些职权甚大但却无甚实务的官署,都要统统撤销,设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但两京制不可废,仍要以南京为陪都!”

紧接着,工部尚书高弘图出班表示赞同,说道:“启奏陛下,两京制使国朝安兴至今,不可轻言废之,否则,江南一带必然再起动乱!”

“何况,历鉴前朝,两汉以洛阳、长安为两京,繁荣兴盛了四百余年!唐先是两京,后甚至增加为五京制,我大明国土辽阔,不下于汉唐,若不设南北两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达?”

“臣恳请圣上三思!”

崇祯皇帝转念一想,高弘图和张尔岐两个人说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听着下面群臣激烈的讨论,摆手说道:

“今日就到这里吧。”

......

关于南北两京制的争端,实际上从成祖迁都开始,就一直持续,正因为这种无法决定下来的争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称其为“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群臣暂时驻扎的临时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后,一直都没有取消南京作为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将其称为“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时人也称“南都”。

因为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事实上的“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却不如唐代的洛阳。

因为唐代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一些皇帝(特别是改国号为“周”的武则天)曾长期住在洛阳,洛阳因此成为实际上的京师。

设两个都城,皇帝可以朝发夕至,其实所谓“山高皇帝远”对唐代的两京制度不大。

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然而实际意义不大,崇祯从朱棣在皇明卷宗上的密辛得知,当时成祖皇帝选择北京的原因很多,两京制不过是他的借口罢了。

首先一个,明朝南、北“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很长一段时间,南北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其实崇祯皇帝也觉得该有第二个都城,以备后患,不过六部和那么多无用的官署只是为了留一个备份的朝廷,实在是弊端大而用处小。

并且这最大的一个用处,在历史上的明末却也根本没有用得上。

设想一下,如果大明在只在南京设立一个都城,那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南京,中国北方将持续凋敝下去,很不利于一个大帝国的统一与稳定。

若只设在北京,道理也是一样。

朱温灭唐,经五代十国大乱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

无论是周武王东征灭商,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两朝依据关陇集团统一中国,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

这些历朝历代的帝王,他们针对西北要重点防范的是游牧民族,即依靠函谷关,进可谋东部富饶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

唐代长安、洛阳的两京关系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赵宋开始,东西关系转为南北关系,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最大的威胁往往是来自北部崛起的游牧民族。

因此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南北竞争”中最重要的重镇,汉人政权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且国祚不会长久,游牧民族若抢占到手中,则可挥鞭南下,兴盛一时。

朱元璋并非不想用北京做都城,因为北京做都城最具战略价值,然而当时大明军队刚刚从伪元手里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

当时的北京一带,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大明开国功勋集团来说,是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的。

崇祯皇帝在密辛中得知,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

然而这个念想再度落空,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之地已经残破,丧失了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条件,洛阳亦是如此。

开封处在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敌,战略位置更不适宜。

建文帝即位后,因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十九年后,迁都北京。

南北两京的争端和建立,均从此开始。

迁都北京是朱棣方方面面的考量,一北京是他以往的封藩地,起兵“靖难”之前,已在此经营二十多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治、军事、经济体系。

等他当皇帝后,北京及周边地区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迁都于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况且南京一带布满了不服从他的建文旧臣,北京则相对稳定得多。

历史上,鞑清和蒙元一样,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了南面文化更发达、人口更多的汉人而入主中原,尽管历史上鞑清入关有了更多的戏剧性。

对中华的士民来说,他们是血腥的征服者,都是外来政权,而对鞑清和蒙古人来说,和他们无非是把整个中国看做自己的战利品。

无论对关陇、幽燕、齐鲁、河洛,还是江南、巴蜀、岭南,他们并没有崇祯皇帝眼下或历史上朱元璋和朱棣所想的这样充分。

实际上,鞑清将这些地方一视同仁,在他们眼中,这些不过是他们新占的地盘,根本无非轻重,他们重视的不过是自己发家的关外或漠北,那里才是他们的“老营盘”,是留后路的地方。

大明则不一样,它是赵宋灭亡后近一百年,一个将“鞑虏”驱逐出去光复中华的汉族政权,这也是历史上很少见的北伐而非南下统一中国的政权。

皇明祖训上不止一次的写着类似这样意味的话,江南才是根本重地,是大明王朝的发祥地。

而且,当大明的大军在徐达、常遇春率领下攻占元大都,收复幽燕之地时,这块土地从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开始,经辽、金、元,已被异族统治了足有四百余年。

可以说,这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

大明时至今日的南北“两京制”,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留都南京,皇帝平日不在此城,但却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体系,可谓是“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缺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也相同,南京周边十四个府、州的相应事务,有些事务甚至连京师六部都不得干涉。

南直隶所辖的地区,乃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之区,天下赋税六至八成多出自于此,若此次空手而归,或是不能将南京彻底控制在自己手里。

日后必然还会生乱,崇祯皇帝可不想在战事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后院起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