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长安墓 > 第411章 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长安墓 第411章 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作者:锦水汤汤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8 23:49:37 来源:258中文

0411、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当初遇到黄忠,是荀彧在旁.

如今张良在旁,自然不清楚刘辩的夸张举止。

殊不知,不怪刘辩举止夸张,只怪对方名头太响!

不多时,一位身穿灰色劲装,气宇非凡之人走入帐内。

“小的见过主公,见过军师!”来人凑上近前,屈膝下跪,向刘辩与张良拱手作揖。

“你就是魏延?”刘辩满心欢喜,却故作不解地问。

“回主公的话,小的是魏延。”跪地之人沉声道。

是的,魏延。

历史上,蜀汉阵营除了五虎上将,魏延堪称第一猛将!

魏延不仅是支撑后蜀的第一猛将(《三国志》中没有赵云,赵云是老罗加的),同样存在很多争议,关于他被诸葛亮杀死,关于他的反叛。

魏延为人孤高,又有能力,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

他在作战布局方面喜欢用置之死地的战略,诸葛亮是个行-事非常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一般都不会去做。

因此,魏延的一些治国和尤其作战的策略与诸葛亮经常意见相左。

诸葛亮喜欢的是那些他能驾驭坚决贯彻他路线的将领,譬如:关羽、赵云。

可在关、赵前后死去,魏延成为蜀国首屈一指的大将,晋封南郑侯。

由于魏延行-事上比较特立独行,喜欢冒进有些张扬,使诸葛亮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魏延。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重,自知时日不多,急召见长史张仪等人,选一个能延续他路线的接班人。

杨仪自恃诸葛丞相的信任和重用,不吃魏延那一套,常与魏延硬碰硬,针尖对麦芒。

他们两个的矛盾,诸葛亮是知道的,多次想让他们冰释前嫌,无奈都无济于事。

后来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剩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诸葛亮一辈子都在算计,就是没有算准杨仪心胸极其狭窄,早就有杀掉魏延之心。

如果诸葛亮对此有所察觉,就不会让杨仪传达要魏延在他死后大军撤退时断后的遗嘱,于是给了杨仪借机除掉魏延的机会。

杨仪在向其他将领传达诸葛亮遗嘱时,临时“修改”了遗嘱内容,促使魏延被杨仪的激将法激得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于马下。

因此,魏延是蜀国死的最冤枉的人,没有之一。

魏延的死,不知情的人认为是诸葛亮下令杀的,实际死在心胸狭隘的杨仪之手。

至于魏延反叛——

“演义”中说魏延天生反骨,这是老罗说的,老陈的“三国志”中可没说。

演义中指出,后蜀的魏延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先锋大将,诸葛亮唯恐死后魏延会反叛,于是设计了一出计谋,就是上面提到的。

事实上,魏延没有谋反之心,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

魏延为救黄忠,杀了韩玄,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川。

部曲相当于嫡系或亲信,于刘备而言,他的亲信是关羽、张飞。

刘备站住脚,准备做汉中王,决定派一位信得过的大将镇守汉中,北拒曹贼。

老话说得好——无襄阳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巴蜀不足以存险,无关中河南不能以豫居。

可见汉中的重要之处。

当时众将以为会派张飞镇守,结果派的竟是魏延,以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四周高山,在当时是北魏进攻蜀汉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还是要从汉中经过,说汉中是蜀汉的咽喉与门户,丝毫不为过。

众将吃惊的同时,魏延更是受宠若惊。

这还未完——

刘备登基后,又升魏延做了镇北将军。

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使。

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古人讲究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

其二:

魏延对蜀汉赤胆忠心,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刘备策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大会群臣的宴会上。

刘辩问:“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举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是要誓死保卫蜀汉,欲与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

诸葛亮刚死,费袆告诉魏延准备撤军,魏延的回答更铁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邪?”

刘备和关张马黄赵死后,诸葛亮的抗曹决心都未必有魏延坚定。

其三:

魏延此时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

子午谷一计,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诸葛亮都不肯给。

诸葛亮临死,曾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显然,诸葛亮已经做好放弃魏延的打算,如果手上兵马多,才会给诸葛亮、蜀国带来危机。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举倾国之兵。

倾国之兵!

蜀汉全国兵力大概十三万,除去蜀汉各地的驻军、运输粮草的兵力、老弱病残和屯田的兵力,前线能够打仗的兵力统共大约在6—8万人左右。

魏延连一万人都没有,拿什么跟蜀汉的数万兵力抗衡?

所以,魏延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与蜀汉抗衡。

其四: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的蜀汉名将,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还不事先统一手下将士的思想,搞好战前动员。

《三国志·魏延传》中说,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里据守。

杨仪手下的一个将领何平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刚死,尸骨未寒,您们怎么就敢这样呢?

魏延手下的将士就仅仅听了何平这一句话,觉得非常羞愧,一哄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瓜兮兮的在那儿站起。

如果说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统一好手下将士的思想,岂不是显得魏延很智障吗?所以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造反。

其五:

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这也是证明魏延没有谋反的最有力的证据。

以魏延的军事才干,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凭他手中那几根葱几头蒜,想要造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那他为什么要造反了还往南而不往北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

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翁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魏延本来就在抗曹的最前线,北投魏无疑是最好的反叛选择,况且北魏一向厚待敌国有能力的降将,张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张绣杀了曹操最喜欢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张绣投降以后,给了张绣比曹操当时所有将领都优厚的待遇,张绣是当时曹操手下唯一一个食邑满千户(总共两千户)的将领,其他所有将领,包括张辽、夏侯渊、荀彧等都只有几百户。

像魏延这种不可多得的猛将,投降曹魏,必定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

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谋反,也应该往北而不是往南。

陈寿都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善,冀时以代亮”。

也就是说,魏延本意是要杀杨仪,和杨仪争夺诸葛亮的位置,这很明显就不能被定义为谋反!

言归正传——

刘辩听到魏延肯定的话音,当即上前搀扶,笑道:“孤听过你的名字,嗯,很好!今后就跟着孤吧!”

“谢主公!”魏延被刘辩扶起。

魏延曾在别处从军,只是个人信息上没有注明,唯恐刘辩不喜欢他这样的兵。

结果,令魏延非常意外,刘辩真的如百姓口中说的那样,爱民如子,礼贤下士。

正如眼下,刘辩曾经可是皇帝陛下,如今还是弘农王,掌管诺大的荆州、益州数百万军民。

此刻,竟会为他魏延这个小小的士卒,不惜自降身份。

魏延对此,心中十分感动。

不多时,另一位精兵也被卫士带了来。

很快,那位精兵进入帐中,屈膝下跪,拱手作揖道:“小的文聘,见过主公,见过军师!”

来人话音落下,竟向刘辩诚心叩首。

是的,韩世忠举荐之人,正是历史上刘表的大将文聘,曹魏名将!

刘表死后,刘琮降曹,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

曹操被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动,先呛然而誉之,仍旧让他守卫江夏,使其典北兵、镇荆江。

文聘也不负曹操所望,守御荆城之际,多次引兵阻遏关羽之师,攻其辎重,烧其战船,立下莫大之功,成为曹操倚为屏障的大将之一,威名远播。

“你就是文聘?嗯,韩世忠举荐之人,必定错不了!以后就与魏延留在孤的身边,哈哈哈……”刘辩大笑着,上前将其搀扶。

文聘刚被刘辩扶起,看了一眼身边的魏延,接着两人再次向刘辩屈膝跪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