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彼岸沙塔 > 第0552章 朝廷欲学越勾践

彼岸沙塔 第0552章 朝廷欲学越勾践

作者:牧幽沙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1-20 12:20:55 来源:258中文

没有人口就没有发展。

曾经人们相信人多好办事,所以不顾一切的繁衍着后代。

所以在那一瞬间积攒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力量,就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口红利。

方中愈虽然记不清楚怎样使这个方法更行之有效,但是他知道大明朝廷还需要更多的人。

要想要更多的汉人在这个国家生活的更好,那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人,为整个朝廷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中愈告诉建文皇帝朱允文的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人需要大量的人。

“陛下说得确实有道理。这个问题臣已经提到过了。大明朝廷的粮食确确实实在很多地方是不够吃的,主要是因为物种不够丰富。粮食的种类过于单一。所以首先要找到能够在偏远的地方生长的那些主食来,替代一部分大米。”

在这个时候,大米一般在江浙苏一带,中愈记得其实根本不是很清楚,但是早期的话就是有些百姓能够吃饱,而有些百姓却不能吃饱,不能吃饱的也就是一些偏远地区的,那些物产比较贫瘠的地方

太祖高皇帝是经历过那一次饿肚子的时候,所以他对于这件事情还是看的挺重的。

开国之后对于粮食的把控还是挺严的,再加上长治久安这么久了,百姓们都有一些懈怠,只要能吃饱肚子安居乐业就好了,这是他们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这样反而是那些能吃饱的地方,粮食反而越多,那些不能吃饱的地方,粮食反而越少。

现在中愈于想要增加人口,增加人口的话,就需要更多的粮食,也许目前看来还没有什么太大的缺陷,但是以后谁说的准呢,所以对于中愈来说,不管是为以后的考虑,还是现在考虑,他,都希望能够找出更多的作物来替代大米。

不是说完完全全的抛弃大米,不用了,意思是选择一种或者是多种能够在老百姓餐桌上出现的食物。

“虽然朕不是太懂你说的这些东西,但是但是既然这么久都没有突破的话,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建文皇帝朱允文,理解中愈的意思,但是他没有办法对这件事情做出一个他自己的想法。

但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一张嘴都说到了重点。

要是真的能这么容易解决的话,也不会拖到现在,某些地方的人还是吃不饱肚子。

况且中愈提到的,要是增加人口那花费的粮食就会更多。

“这个臣还没有想好,不过还是能有解决的,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自然会有充足的粮食,只要有相关的政策,相信还是能够筹措到不少的粮食。臣现在所想的事情就是怎样来增加人口。”

说白了,终于就是一个半吊子,他能想到的情况都是模模糊糊的。

前世有太多的东西,他都只知道一个大概。

所以他只能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来修改自己的东西。叉叉她遇到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人。

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他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的。

“那你想怎么做?”

对于中愈的想法,建文皇帝朱允文还是挺感兴趣的,所以这也是他之前一直做的事情,现在也算是在补课吧,两个人都讨论一些。

“依臣看来想要获得更多的人口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吸附,让那些边远地区的百姓们归附朝廷。当然全指的是那些不同于汉民族的人。例如塞外,例如西南边境以外的百姓们。”

“那第二呢?”

建文皇帝稍微思索之后就问了第二个问题,对于他来说第一个问题,似乎不是太难。

早在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就有无数的异族人进入大明,向大明投诚。

只是那些人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尊重与认可。罢了

就好比当初宁王殿下手下统领的朵颜三卫一样,虽然他们也在大明的统治之下,但是并没有让汉民对他们得到认可。

所以建文皇帝朱允文就问了另一个方法。

“当然是鼓励生育了,国朝的百姓有很多,但是这场战争之后有不少的百姓失去了他们的生命,朝廷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尽快的生育小孩,生育更多的小孩。”

中愈说的很是其中脸上也充满了笑容,但是这话听在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耳朵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鼓励生育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是你这样的话还是回到原先那个问题,吃的怎么解决,人越多吃的就更难解决了。”

“陛下,不必担心,当年越王勾践和大夫文种两人在国内推行鼓励生育,女子不嫁,父母有罪,男子不娶,父母有罪。生一胎者,朝廷有赏,生多胎者,朝廷赏赐更多。如今朝廷还算稳定国库,虽然不充盈,但是想必上钱还是能够拿出来的,只要咱们依据国朝的实际情况,对于这些情况加以不同的政策想必会让百姓们愿意生孩子。这些孩子再长个十多年,就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方法确实是个方法,可是这得等多长时间,朕哪里有这么多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花费?难道就没有什么其他速成的方法吗吗?”

建文皇帝朱允文想了想之后觉得确实有道理,当年越王勾践也正是因为采用这样的方法是整个国家人数众多,国力骤增,最后才灭掉了吴国。

如今他是想做大事做成事就必须有更多的人。

按照中愈的规划,这些各种各样的改变,都需要更多的人来操作。

他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来为他将这个国家管理好好。

这次的平叛战争中,让他越发的感觉到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还是太过于匮乏。

整个朝廷的官员们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欠缺的,没有办法做到完完全全的对于朝廷好有好处。

“速成的方法嘛,当然是有的,那就是回到第一点,咱们大量的的接纳外人,其他族群的人。让他们尽快的变成汉人,两三代之后谁也不会记得之前他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不过这中间的过程可能就有一些残忍了。”

说是这样说,但是中愈想到不到最后不采取这样的方法,不过朝廷要想向外扩张,大明要想获得更多的领土,这些都是必经的一环。

“行吧,你这个还是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等你准备好了,朕决定开一次朝廷的会议,着众位大臣一起讨论。”

这是同意了,也就是中愈要好好做准备,然后去一一说服众位大臣。

对于他现在要做的事情,建文皇帝朱允文是支持的,但是也知道阻力有多大,毕竟在某种情况来说,他现在做的这一切都改变了太祖高皇帝留下来的祖制。

之前中愈破坏了不少次祖制,也让更多的人对他有些忧心。

现在长兴侯叶耿炳文来到了方府,跟他做了一番交谈之后,也让更多的人认为方中愈,可能要做什么大事情?

如果这些风声传出去的话,恐怕会引来更大的敌视,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件事还是要做的,不管中愈做不做,总要有人来把这件事情承担起来。

“还有别的吗?”

建文皇帝朱允文知晓人才不是那么容易得的,但是要想培养更多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更大的人口基数,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臣知晓,国子监那边陈老大人编纂的大明国音,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想必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推广了。臣恳请陛下一定要支持这项措施,让更多的人学习这门语言。让他带着大明的荣光向四处散发。只有读文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朝廷新发的政策就会越来越深入民心,他们懂得道理,自然就不会像以往的那样粗暴的对待朝廷的法令。从长远来看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但是只要咱们坚持下去,以后总是会成功的,十年不行就20年,20年不行就30年。大明朝廷有这么大,大明统治的疆域也有那么大。总有一天会让所有的人都说上朝廷的国语,当大家都说着同一种语言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隔阂。沟通起来简单之后就越容易被对方说服讲道理。这也会避免民间的纷争变大。”

“国子监的陈大人确确实实向朕说过此事,他们已经花费了大量的力量走访了民间。当战争还在发生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这一点朕还是挺欣赏的。之前他们在京师附近推广建文数字的时候,朕听说效果还不错。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建文皇帝朱允文这个消息他是知晓的,不仅仅来源于锦衣卫,还来源于其他的大臣国子监的周报中,提到他们已经在京师附近的私塾中广泛的传播建文数字。

这又引起了一系的变化,比如那些记账的记账师傅们。

因为建文数字特别的简单明了,让他们在处理账本的时候,很是方便。

所以倍受他们的喜欢这些数字,也从京师向外面传递着者。

“听你的意思,还想在京师开私塾?”

“是的,陛下,臣不仅希望在京师,也需要在全国各地鼓励那些乡绅们多开一些公益性的学堂。当然,朝廷是要出面的,由朝廷出面建立的学堂,自然收费是偏低的,甚至是免费的。当然目前如果朝廷达不到这种地步,适当的收些费用也是可以的,民间的所办的学校只要在朝廷的监管之下,也是可以的。”

中愈提出来的,也就是后世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

其实这个时候中愈,还没有完完全全的说想要依靠朝廷办理的学校。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朝廷没有太多的钱,也没有太多的精力管。

所以他希望借助民间的力量。

“为什么要区分民间和官办呢?”

建文皇帝朱允文从小老师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所以他对于民间的情况还不是太了解。

“陛下,道理也很简单,毕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承担的起。有的家庭能可以承担的起更好的学校,自然所读的书教的费用也就更多了。当朝廷还不能一视同仁的时候就要考虑众多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上学。臣只能建议做一些普遍性的工作。”

“你说的这些都需要钱,朝廷恐怕现在没有多余的钱,在这上面。”

建文皇帝能想象中愈的建议会带来什么样的作用,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

朝廷花钱的地方太多了,每年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如今中愈又想做各种各样的改变,想要花的钱就要更多了。

而且还要编练新军,不仅仅是北方的陆军,还有朝廷想要建造更强大的水师,这些都需要花钱。

“陛下,臣自然能提出这个问题,也想到了解决办法。学校可以有私人来承建,如今朝廷统治下的的商人还是挺富裕的,朝廷,现在只要给他们地位,自然能让他们在这些传播自己名声的事情上付出更多的的东西。朝廷,只要提高他们的地位,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的做这件事情的。”

“那怎样监管呢?”

商人要是在办理学校教出来的人,能为朝廷做事吗?

那些孩子可是心性未满的,要是商人把他们教的一个个都成为了油腔滑调,,还怎么治理?

“陛下,商人建立学校朝廷可以给封赏,甚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都没有关系,但是真正的教学还是有朝廷统一审核,统一管理。从根本上杜绝那样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陛下所说被商人带呈逐利的本性。”

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凡事都有一个开端,中愈还是希望从这件事情上来改变大明现在的精神状况况。

总的来说,现在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他如果不能说服建文皇帝朱允文的话,就别说其他的大臣了,他必须获得皇帝朱允文的支持,才能在这件事情上说服更多的大臣,然后在大明朝的改变之中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落实,然后给大明朝带来新的生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