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彼岸沙塔 > 第0134章 天上掉下文曲星

彼岸沙塔 第0134章 天上掉下文曲星

作者:牧幽沙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1-20 12:20:55 来源:258中文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经在地主家放牛,当然过的也不是什么好日子。

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二十五岁的时候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渐渐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至正十六年时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可以说是千辛万苦,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

同年,朱元璋率军攻占了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经过数十年的奋战,他终于扫除众多对手,挥军北上将至正帝赶出大都,逐回漠北,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来又继续平定了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一统天下。

在应天府登上皇位之后,他和他的幕僚团队获得了统一的认识,打天下需要强大的武力,这点他已经做到了,麾下的军队已经很牛了,而治天下则需要智慧,这一点还比较困难,因此想让天下人都接受朝廷的教育,至少是多数人要接受朝廷的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影响国运以外,整个民间失于教化,不通道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老百姓不懂道理,不通知识,对朝廷来说并不是好事。

因此,在他登基后,就果断的采取有力措施,在地方上大力兴建县学或是府学,参与教化之事,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化万民的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全国施行,做的不好就惩罚,做得好就奖励,况且,若是有一个教化之功在身,出门在外,官员士绅也得给个面子,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大明朝廷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写出自己的看法,依此来决定是否录取,能否做官。

不过到了后期,科举选士的政策偏离了初衷,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股文”,考生们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只能读死书,死读书,越读越死,学的最多的也是媚上的把戏,中愈觉得实在是太可惜了。

作为长期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来说,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知晓行军的不易,也知晓战争对社会休养生息的影响,而且也对仁政报以支持的态度,所以对于朱元璋的严厉政策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已有多人证实。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明朝廷敬奉赵宋为天下正统,嫡长继承制是不能改变的法统,继承皇位的第一人就是嫡长子,其他人要想继承皇位,除非嫡长子早逝,可以顺延嫡次子。

恰恰刚好,年仅三十七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正值壮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身后还有不少兄弟,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儿子。

按理说,朱标是自己的长子,朱元璋理应不会让一个才华横溢而且知识渊博的储君去死,但是洪武后期,似乎太子爷失去了朱元璋的呵护,自身处境艰难的朱标无所依靠,似乎只能任人宰割,而这些小一点的藩王,就是最大的怀疑对象。

中愈不禁在想,那位陛下口中的皇爷爷,到底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只有长子死了,次子才有机会坐上皇位,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问题还有一个,嫡长子死了,朱元璋的身体可还不错,要知道秦王和晋王可都是在自己的老爹之前死的,假如他们真的做了,这似乎也没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若是他们多活几年,皇位有没有可能是他们的呢?

马车沿着街道走回了方府,现在巡逻还是比较严密的,沿途碰见了巡查的军士,看见方府的马车都退在一旁行礼,等马车离开后,才会继续巡逻。

进了府衙,有丫鬟来报,让中愈去后院一趟,方郑氏在等着他。

院子里还是比较亮的,中愈来到了母亲房外的厅里,“孩儿拜见母亲,母亲唤我来何事?”

中愈站着行礼,也不是什么重大场合,所以并没有行跪拜礼。方郑氏今日穿的很是素雅,似乎天气也没那么凉,到是显得有些单薄。

“愈儿,今天街上都说,你在国子监讲的知识了不起,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家都说你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专门来教化百姓的,是这样吗?”方母伸手拉过他,让他靠自己近一点儿。

中愈之前也想到过,大家传消息的本事肯定不赖,不曾想,短短半天,这消息已经传的是到处都是,连母亲这样在宅院里的妇人都知道了。

中愈笑笑说道:“呵呵,让母亲笑话了,孩儿只是说了些大家都见过,却没有深思的东西罢了,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还文曲星呢,要是自己真是文曲星的话,那还用得上这样的小道去获取别人的支持呢,神仙费的劲可比自己少的多了。

“我儿如此聪慧,应当多为朝廷着想,那些知识如若是对的,就多多教给他们吧。”方郑氏这一生中,很少对方孝孺的事情做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论断,所以这次对儿子的事情作出决定,还是第一次。

她也曾怀疑儿子并不是自己的了,只是这段时间以来,没发现太多的不同,她也听着别人说自己的儿子是文曲星下凡,就自己想到神仙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吧,况且从汉中来到京师,总有些不同,也能理解。

她的重心除了自己的丈夫,就是自己的孩子,这段时间,她的圈子里,谈到中愈的情况越来越多,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担心,儿子走得太快,爬得太高,摔下来可就惨了,永远不要小瞧女人的处事智慧,这位年轻的妇人,有着自己的想法。

“愈儿,听说你在教家里的孩子们读书知识,你的弟弟妹妹们,还有那些家生子,都在学习?”这个问题她早就想问了,如今正好提出来,看看中愈怎么回答。

中愈想了想回答道:“母亲,多学些知识也好,以后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虽然高皇帝对民间管控极严,但是今上仁慈,或许以后他们不会再是奴籍,也还会有们手艺养家糊口,孩儿只是提前给他们做做准备罢了。”

“愈儿思虑甚远,母亲是个妇人,没有你这样的远见,但是你要记住,一切要多考虑考虑,家国天下,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担着。”

“是,母亲,孩儿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