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我心自在 > 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

我心自在 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复杂的移民工程

作者:口袋空空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5-02 00:23:27 来源:258中文

朱由检既然计划全力开发江汉平原,那分拆湖广就成了必然之举。

下辖十六个大府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规模太过于庞大,辖区人口却是太过于稀疏,不利于朝廷政令得以顺畅的执行。分拆之后,两个巡抚衙门所辖的区域更小,也更有利于政策被完整的贯彻下去。

在人口爆炸的后世,现湖广行省下辖的每个大府都是人口数百万的地市,加上配套的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对土地的利用率也是达到了极致。

但现在的湖广地区各种情况与后世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是道路交通、农业科技等各种基建十分落后,就连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人口,也不及后世的十分之一。

对于明末到底多少有多少人口,后世也是众说纷纭,有说两亿的,有说一亿五千万的,有说一亿的,有说不到一亿的。

这些推测都有各自的理由,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零零看书00ks】陷:缺少详细确凿的官方数据,并且缺的是动态的官方统计。

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小冰河期各种极端天气下,人口的动态增长和减少每天都在不断变化中,在这个信息统计传递极其缓慢和不透明、官方效率极为低下、各种隐匿户口众多的时代,想要统计详尽的人口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大明,储存和统计全国丁口数量和赋役的黄册被太祖放在了南京玄武湖中的梁州上,朱棣登基后虽然迁都北京,但黄册却依然留在了南京。

鉴于黄册的重要性,当初太祖朱元璋在派人探查过无数次后,最终决定把黄册库放在了玄武湖。

黄册作为国家之根本和命脉,收储保管时首先要绝对保证其安全。

那时的玄武湖水面浩渺,湖中的几个洲与世隔绝,“周遭四十里,中突数洲,断岸千尺”,安全防卫较有保障,实乃天造地设的建库之地。

虽然自然地形得天独厚,但朝廷对后湖的安全防卫一点也没有放松。

当时的玄武湖被划为禁地,“人不得窥伺矣”,更不许随便进入。

沿湖军民“不许偷引水利”,湖边土地不许耕种,湖内鱼蟹、菱茨薪草不许采取。

若有违反,究问如律。

真可谓“湖曰禁湖,地曰禁地,例必曰禁例,而船必曰禁船。”

曾经有一位叫朱璠的户部官员写道:“王者从来重所天,六朝无计置民编。后湖藏册高千古,永保皇图亿万年。”

这首诗由衷地表达了对黄册受到很好保护的自豪。

玄武湖在严密的防守隔离下,人们“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

曾有诗人感慨:“瀛洲咫尺与去齐,岛屿凌空望欲迷。为贮版图人罕到,只余楼阁夕阳低”。自从黄册库建成后长达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玄武湖几乎从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消失。

虽然防守森严,管理严格,但黄册库中的册籍并没有得到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善保护,虫蛀、潮湿、造假等都对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如正德十五年时发现,正德七年编造的江西布政使黄册已大半被蛀坏,其中,“有一县全蛀者,有一县十蛀仈jiu者。纸张如粉,灰末成堆,都图丁产,字字不全,难以辨认。但经一揭,纷纷而碎”。

库房的境况也很糟糕,嘉靖时,多数库房都已超过使用年限。万历时更是“梁柱朽烂,砖瓦倾圮,阴雨淋漓,册籍难收”。

朱由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下旨加强了对黄册库的保护和抢救,但对于已经损毁的众多册页却也是无能为力,上面所记载的许多地方官府统计的各项数据也随之烟消云散,这也导致了大明具体人口数量统计也需要重新来过。

除了这个因素外,连年的征战、瘟疫、疾病、饥饿、新生儿夭折等等诸多天灾下,人口的变量极大,详细数据的归纳变得非常困难。

朱由检计划在三年后展开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的同时重建黄册,以便对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基本数据。

而黄册库也将会被迁移至京师,北地干燥的气候更适合保存这些珍贵的纸质资料和文档。

据朱由检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大明的总人口大约在一亿两千万左右,其中有五到六千万都集中在了最为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

而亟待开发的湖广行省,总人口也就在不到两千万左右,数量还是相当少的,这也是江汉平原未得到更大规模开发的主要因素。

后世的湖南湖北两个省,人口数量加起来就相当于现在大明的总口数,这种数量上的差距在没有大量的粮食支撑下是无法弥补的。

“户部、河南巡抚衙门及其相关地方官府,须加大往荆襄地区迁移人口之力度,力争明年年底前,保证河南受灾各地再无丁口滞留!”

受灾严重的河南各府灾民就近往荆襄迁移已经开展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据各府上报的数据来看,一年来共计向荆襄地区移民五十余万人,剩余的灾民还有两百多万留在当地,在领取官府赈济的同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虽然这种自救的效果几乎当于无。

不过,据锦衣卫以及数名巡察御史上报的情况来看,虽然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发生,但整个灾民迁移过程进展还算顺利。

朱由检从內帑中出银五十万两拨付湖广巡抚衙门,由官府出面在辖区内大量购粮,与河南南阳府搭界的襄阳等府州县官府的官员们,在户部、工部官员的指导下,组织青壮于灾民迁移路途修建了若干粮仓,然后将采购的粮食储存其中以供灾民食用,在两省各级官吏的共同努力下,灾民迁移工作才得以较为顺畅的执行了下来。

开发江汉平原大粮仓的战略规划已经制定并安排了下去,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

迁移人口自古以来就是一项耗费无数人财物力的巨大而艰巨的工程,后世的三峡工程就是一个明证。

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整整持续了十四年,迁移人口共计一百三十万左右,这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而现在朱由检面临的是大明北境上千万受灾人口的迁移安置问题,在这个各种条件极其落后时代,其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与承平时代移民相比,现在的迁移工作也有个后世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动迁要简单的多,迁移后的安置也不需要花费太多。

在这个北境大多数人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代,官府肯伸手帮一把,这就足以让万千已经绝望的灾民们感恩戴德了。

为了能够活下去,背井离乡又如何?家中祖屋舍弃掉又如何?踏上去往他乡的道路尚有活命的机会,留在赤地千里、连草根树皮都已经啃光的家乡只能等死。

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

当听到官府的大老爷们说,只要大伙儿一路往南,就会有饭吃的时候,无数的饥民们怀揣着让家人活下去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行程。

从南阳府通往襄阳府的路途上,每天都有大量衣不蔽体、形容枯槁的灾民们慢慢向前移动着,前进的路途中,很多人走着走着便倒在路边再也没有起来,在亲人们的嚎哭声中,其他人看都不看一眼,神情麻木地继续前行。

绝大多数人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几乎所有人的心里只想着自己如何能够活下去。

乱世中人不如狗。

为了给逝者一个体面,官府雇佣的青壮们推着车子,收容着沿途的尸体,在装满一车后找个无人处点火焚烧、埋掉。

很少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

火葬又如何?总强过被遗弃荒郊、落入野狗腹中为好。

就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移民的速度和人数才在一年中达到了五十余万人。

先期到达的灾民首先要在当地官府的安排下,在工部官员们勘察好的地方修房建屋,水源不足的地方还要由打井队在划设的村落中打出饮水井。

工部官员们勘察的安置点,大多数是依靠着当地原住民的村落划定的,这样就省却了诸多繁杂的事项,再加上移民们对栖身之所并无苛求,所以整个移民们的安置工作进展极为迅速。

尽管移民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朱由检仍然下令,加快移民步伐,争取尽快早日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彻底消除流民聚集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在强调完移民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后,朱由检又提出了一个让众臣耳目一新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