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我心自在 > 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

我心自在 第五百五十二章 布防漕运,建立海军

作者:口袋空空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5-02 00:23:27 来源:258中文

在朱由检的战略部署中,黄得功部要分兵北上和南下,维护京杭大运河的畅通,震慑江南一带的同时,可以随时纵兵东南沿海,对郑芝龙做出威胁的姿态,这样可以有力地配合钦差远赴福建想要达成的目的。

黄得功部还要起到保护陈奇瑜任漕运总督时,沿运河两岸修建的粮仓的作用。

这几处粮仓现在是由漕运衙门和当地官府派人看管,这样的安保措施太过简陋,一旦有什么大的事端,这些未经战阵的漕兵和差役根本不顶事。

为了预防万一,这些重要设施必须要有强军保护。

每一处粮仓安排两百人足矣,淮安府留驻两千人,临清留一千,扬州一千,中间五处粮仓一千,这样整个运河主要河段都有精兵驻守,再配合锦衣卫的情报网,足可掌控整个运河,保护好这条经济大动脉的健康运行。

以张远为南京总兵,所部三千人除大部驻扎南京府外,还要分兵于周边州府建立军营,以便及时压制突发状况,不使江南有大的动荡。

张远所部在保护辎重营地时表现出色,所以此次全体得以升迁,并有了个好的去处。

内陆重要的区域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下面就是整合边军了。

在内外安定的形势下,九边重镇都已经成为了大后方,再保留军队已是多此一举,只要在西安府留驻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即可,其余的边军士卒在领取每人二十两安家银、将官视级别增加后将全部裁撤,伴随的配套政策就是每人可免三年田赋,三年期满后新三年内减半征收。

相信这一政策也会受到除了少数将官外广大边军士卒的热烈欢迎。

二十两银子看似不多,但对于很多贫穷的边军士卒来说,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

有了这笔安家银,娶个婆姨,再买上头牛,多开几亩田地,一年中大半时候能吃上饱饭,没事再生几个娃,这不就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吗?

五年解决天下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是朱由检制订的目标。

在大幅度减免赋税、对新垦田地三年免征,新三年减半计征的情况下,再辅以各种水利设施的配套到位,这个五年计划或许不是梦。

对于北地穷惯了的绝大多数百姓来说,吃饱穿暖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但是,这个人类最基本的诉求和权利,在这个时代却成了无数人的奢望,自己作为一国之主,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虽然条件在逐渐转好,但仍然还有很多人在死亡线上挣扎,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问题任重而道远。

在开疆拓土和保护漕运安全、裁汰各镇边军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新兵种的组建,或者叫重建。

于登州设立大明皇家北海舰队,擢刘国能为北海舰队都督,正二品武职,张文耀为北海舰队提督,从二品武职,其余将校由二人所部按功拔擢,舰队母港驻地设于登州府。

朱由检本打算命名为皇家北海水师,但水师听上去给人的感觉不大气,于是干脆直接以舰队命名,虽然这个舰队只是个空壳子,连一艘炮舰都没有,但起码的架子还是要搭建起来。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刘国能和张文耀所部是大明官军中仅有的了解海况的军伍,在登州的一年中,大半时间用来乘船演练,用来改造成水师是最合适不过了。

等到从荷兰采购的炮舰到来后,在荷兰教官的指导下,大明历史上第一支正规海军也许不用几年就能诞生了。

当然,要是这次郑芝龙能够俯首听命的话,大明未来最强的海军还是在福建。

为了让舰队尽快成长,朱由检已经给骆养性下令,动用锦衣卫的力量,从包括广东、福建、江浙等沿海地区搜罗经验丰富的水手,威逼利诱下,将他们带往登州,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缩短舰队成型的时间,也能尽快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水手和舵手。

至于炮手,那只能靠弹药来喂了。

在漂浮不定的海船上开炮轰击目标,那可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技术,这种情况下,除了抽调勇卫营的高手来调教外,还需要葡萄牙和荷兰教官从理论上给予指导。

只要有足够的金银,欧洲有经验的炮舰教官还是很容易找到的,而现在的朱由检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金银财宝。

只要是人才,只要他喜欢银子,那就统统用银子把他砸晕后搞过来。

没办法,有钱就是这么任性,想不任性都难,银子太多,一天不花个十万八万两的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难受。

海军成军是个漫长的过程,期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刘、张所部虽然对海况较为熟悉,但他们所有演练都是在近海,而且是在相对来说风平浪静的渤海和黄海一带海域,这种训练比起横跨万里大洋的荷兰人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不管是印度洋还是太平洋,浩瀚无边的海面上各种突发状况虽是发生,恶劣极端的天气下随时有可能船覆人亡,但只有在应付和见识过各种复杂气象情况后,一支真正的远洋海军才会诞生。

万事开头难。

既然想要建成海洋强国,那所有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必须要经历的,在这件事上没有捷径。

说到银子,朱由检不由得想到了后世流传颇广的一个传闻:李自成攻破大明京师后,从皇宫中搜出了三千万两白银。

在这个有鼻子有眼的传闻驱使下,朱由检曾经密令王承恩带人搜遍了后宫每个角落,甚至连一个老鼠洞都没放过,但最后的结果让他哭笑不得。

野史害人啊。

自己一个一向自诩理智冷静的成年人,居然去相信这种毫无根据的信口胡柴,这智商真是愧对列祖列宗。

其实仔细想过之后,朱由检就觉得这事太过荒诞。

要是真有那么一大笔巨款,朱由校临终前能不告诉自己的弟弟、未来的皇帝吗?

况且这么一大笔银子,单是储存就需要好几个大仓房,并且每次从外面运进宫里就要动用大量的太监,根本瞒不住人。

若是真有,在崇祯登基之初,早就有邀功请赏者巴巴地跑来献媚了,众人皆知的事情,难道只瞒着皇帝?如同筛子一样的皇宫里,如此惊天之事能瞒得住吗?

要是真有这么大笔银子,历史上的崇祯至于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至于让母仪天下的皇后在宫中纺纱度日?

再者说了,自万历掌权后,偌大的后宫,上万的太监宫女,所有的开销都来自于每年一百余万两的金花银,这点银子还得每年算计着花,那三千万两银子是如何积攒下的?

如今世面上流通的巨量白银,都是自隆万开海后,从海外流入大明的,在此之前,大明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和丝帛,去哪淘换如此巨量的银子?

这种无脑之人的臆想,就如同传说皇帝用金锄头种地一样,实在是可笑至极。

在圣旨的最后,朱由检下令,各军整备完毕的情况下,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带队返京,太子将会亲至德胜门外郊迎。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