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玄幻 > 夺鼎1617 > 第四百三十五章 税收风波

夺鼎1617 第四百三十五章 税收风波

作者:夺鼎1617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10-01 23:25:30 来源:258中文

年终岁末北方的寒风从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冲出来沿途横冲直撞将寒冷播撒到四面八方。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冲过长江到达五岭地区便已经是筋疲力尽费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将雪花洒在粤东粤西的大地上便再也无力南下了。

从广东向南却是一片温暖祥和的景象。植物肥厚的叶子显得生机勃勃各色的花草经过浇灌养护正在争奇斗艳的开放着各自的花朵。

北方的饥荒和战火、天灾**都和寒风一样被挡在了五岭以北地区。曾经令两广官员十分头疼的各地民变也在几个警备旅的铁血镇压之下迅速被平息能够放下武器重新务农做工的被南粤军水师客客气气的请上码头用大船运载到南中各处或是给予粮食种子发给耕牛农具继续务农或是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到各处工场做工。对于那些拒不接受招安的则是很不客气的用火铳和长刀给他们上了一次冷热兵器并用时代的步炮协同战术课程。然后被捆绑着丢进船舱押送到十州或者是满剌加、万丹、暹罗等处蛟龙出没潮湿闷热的所在区垦荒或是到不见天日的矿井之中挖坑去也

很快从珠三角到粤北山区各地曾经蔓延的烽火硝烟便告逐次平息。老百姓又可以继续扛着锄头安稳的下田耕作。

但是一个难题却摆在了姜一泓这位两广的当家人面前。

为了能够让饱经民变摧残的广东和本来就比较贫瘠的广西能够迅速的医治好战争创伤从战争之中走出来将两广建成和南中一样稳固的根据地守汉除了在两广投入大笔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基本建设不惜工本的修筑道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更是对造成了两广民变的起因。农业进行了大笔的补贴。

农民可以用青苗做抵押向商铺先行赊购铁制农具待收成下来后或是以收成抵扣。或是卖掉收成后再行付款。

如此一来。在素称富庶的广东和向来贫瘠的广西不知道一下子便赊购出去了多少套的犁铧。多少件的锄头和镰刀等物。

除了对农民购买农具进行优惠之外守汉还以宁远伯府的名义下文给两广提出了这个时代的分税制或是两税制。

国税。主要是商业税和各项杂费附加。照着宁远伯府收走七成各省留下三成的比例进行分配;而所谓的地税则是以执行了多年的田赋为主比例则是颠倒过来照着宁远伯府三成两个省留用七成的标准进行分配。

这个税收制度无疑是给了两广地区极大的好处。不过。在这个分配标准执行之前却是要先明确税种和税率

从朱元璋时期起定下来的所谓三十税一的商业税很不客气的被守汉丢到了垃圾堆里。如果有人敢拿这个事情过来同他辩驳一番的话守汉会很客气的送他到太祖皇帝驾前去告御状。

税率和税种改了不原本很多的优惠和特权也被新得税收办法给扔到了一旁。258中文阅读网2 5 8zw“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不收人丁银了只按照田亩数量收田税还要实行统一累进税制商业税收至少到了值百抽五的地步还有什么增值税、个税、城市建设及教育附加这些新税种咱们这位伯爷打仗是一把好手种田也是极为精湛如今看来这搜刮之术也是一等一的好”

同自己的几个幕僚研读了一番盖着宁远伯几个官衔关防大印的税收章程姜一泓由衷的在心底赞叹了一声。

“大人国朝今日之坏便是坏在了财税之事上若是皇帝登基之后依旧沿用魏公公的法子去其人而存其政只怕流贼也好东奴也罢未必有今日之乱局。”

一个年轻气盛的幕僚冯远亮对这份税收章程同样是大为击节赞叹不已。

若是换了往日姜一泓少不得要对这些幕僚们申斥几句虽然双方是所谓的宾主关系表面上还有些留着面子但是这些人的吃穿住用薪金俸禄可都是从他自己的腰包之中掏出来的也就是这些人是对他个人负责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自从李守汉的大军进了两广各地便实行了所谓官吏幕僚一体。朝廷的经制官员自然不必多依旧是按照朝廷的俸禄标准发放银子钱粮至于那些私下里的收入爵帅也姑且假装没看见。而所谓的吏员和各位官员的幕僚这些不在朝廷财政名册上领取工资奖金的人此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由宁远伯府发放薪金的人物。

除了每月领取几块到十几块甚至几十块不等的银元薪水伙食补贴等名目发放下来的银子以外更有粮米油盐券发放由他们自行到附近的粮米行支取。除了这些之外更有一个巨大而诱人的许诺。

“吏员考核连续五年优秀者可以递补为官。”

这让祖祖辈辈都是吏的人们眼前一亮原来好生做事也可以当个光宗耀祖的官了让祖宗的牌位上写上一个金晃晃的官衔了

如今这些幕僚不归姜一泓发工资了自然话就不用考虑他的感受只管巴结好这位米饭班主宁远伯就是了。

“非也非也”另一位较为老成的幕僚蒋玉河摇着头对冯远亮的见解表示反对。

“国朝养士二百余年对于读书人的礼遇很大一部分便是体现在这钱粮起征上如今却要实行一体当差纳粮还要缴纳这许多的税收试问读书有何用?夫子岂不是要痛哭于九泉了?”

“可是如果只要是有个功名的人都不缴纳钱粮那么蒋先生你我的俸禄该从何处来?”冯远亮有些不以为然。

“何况据我所知便是宁远伯自己也是要足额缴纳税赋的。贰伍捌中文他名下的各处产业。可谓是日进船金不也是按月要给税务司去报税交钱?”

两人的争执迅速变成了幕僚之中两派的争执对于这份税收章程褒贬不一。

但是这种争执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守汉在下发这份税收章程给两广的时候就已经得很明白了这不是讨论稿。不是征求你们意见的。而是通知你们照章办理的。如果你们不能按照这个要求和两广的具体情况上缴足额税赋的话。广东的各级官员不敢去想这个严重的后果。宁远伯砍起鞑子的脑袋来可是数以千计的招呼咱们这几颗人头算得来什么?

不过。文书通过驿站一级一级的传递下来时也有人从中嗅出了不同的味道。

嗅出这其中味道的人大多是州县一级的钱谷师爷和户房书办简称户书的便是。

钱粮师爷的本事除了算盘上之外。还在于能了解情况善于应付书办。这是因为额征钱粮地丁户部只问总数不问细节。当地谁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座落何方起科多少?只有县衙里户房的书办才一清二楚。他们所凭借的就是代代相传的一本秘册称为“鱼鳞册”。没有这本册子。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钱粮。

鱼麟册本是公物是由历代政府主持绘制修订的这个时候最为接近的正在使用的鱼鳞册页还是在万历年间编制完成的。但是年深日久。沧海桑田田地变更频繁。县里存档的或湮灭或丢失早就不知去向万历年间修订的“公册”早就有失准确各地田地的具体情况详细资料都装在了户房书办的脑袋里成为他们父子相传的衣食本钱。不管是县令还是钱粮师爷要顺顺利利的办下每年的夏秋两赋的公事来时常会为书办所挟制。当然厉害的钱粮师爷也会把户房书办摆布的服服帖帖所以一般来钱粮师爷和户房书办都会相处的极为融洽在利益面前颇有点狼狈为奸、臭味相投的感觉。

“户书”因为有鱼麟册不但公事可以顺利本人也能借此大发其财多少年来钱粮地丁的征收是一盘混帐纳了钱粮的未见得能收到官府收粮的“粮串”不纳粮的却握有纳粮的凭证。有人没有立锥之地却要缴粮。有人坐拥千顷良田却毋须缴纳粒米反正“上头”只要征额够成数如何张冠李戴那是根本不管的。

一般来县令上任之后钱粮师爷就要去和户房的书办谈条件讲斤两形成一个默契勾结起来各取所需。

至于如何在夏秋两季的钱粮征收中大肆的浮收玩花样那就是看钱粮师爷和户书的业务水平了。

什么“飞洒”、“诡寄”、“产去粮存”、“耗粮堆尖”、“淋尖踢斗”还有为了避免税收而衍生出来的投献现象都是钱粮师爷和户书们装满自己腰包的途径和手段。

大明自从万历年间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后夏税秋粮的征收都是改为征银这就又给钱粮师爷们创造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按着缴纳钱粮的流程依照各解户的户帖文册登记然后为他们的解银进行称兑最后发给他们银包挨个点名将银包投入银柜内又由一个吏开出一式两份的单据各解户就算将自己的税银交纳完了。但是这样一来吏们的好处上哪里去找?于是乎看似认真负责其实是无数翻云覆雨的手段、具体实施环节便出来了。

各民户解银称兑时那银包便分两种一种白封一种红封。贫民户用白封绅衿大户用红封。使用红封的就少了许多的火耗杂费。

至于收取银子时在银秤上、砝码上做手脚收取数倍的火耗银子更是公开的秘密乃至于催生了后世的一个名词潜规则。

火耗杂费向是大明各地官吏衙役的金库与灰色收入明初火耗每斗七合一石七升到了现在这些火耗杂费已相当于正税甚至有些地方更是高出正税数倍火耗杂费更关系到州衙许多官吏的好处。

这还只是按照一条鞭法之中规定所谓的折色收取银两的花样。

眼下大明各地灾荒不断银子虽然值钱但是粮食的价格也在悄然翻着跟头向上涨。所以。各处州县之中仍是本色与折色一同征纳。所谓本色便是征收粮食实物交纳本色粮比交纳折色银税更为重一些。但是刨除胥吏们的火耗和杂费似乎缴纳本色更加合算一些。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要面临淋尖踢斗、鼠雀之耗、耗外之耗等手段的盘剥了。

在各处官仓交粮时用比市面上大上不少的斛斗来收取粮食。这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反正上峰也是按照石、斗、升的标准来记账的。仓大使们还要在本来已经对的高高冒起尖来的粮食上心谨慎地不断往上加。这是所谓的淋尖至于踢斗则是要检查这粮食是否堆得实在的手段重重一脚踢在斛斗上。斛斗上的势必会散了一大片出来掉落在地上。这些地上的米粮便成了所谓的耗米交粮的粮户们是没有权利将它们带走的。

这些耗米便成了各级基层官吏的福利或者是灰色收入。为了得到这些“耗余”大明各地的粮仓吏从明初起便大多苦练腿法有些人甚至能练到一脚踢断一棵树的。

除了这些“耗余”。那些民户纳粮的各种损耗杂费等加派还没计算在内大明各地州县的加派往往是这些正税的数倍之多。如此明末百姓如何不苦。

不过。也有他们惹不起或者不敢惹的人。

这些惹不起的人首先便是有功名在身的人。

在洪武年间便有优惠的免税定额出现了定额规定大体京官一品可免30石二品24石以此类推。外官的优免则是京官的一半。至于监生、举人、秀才照例可免2石。除了免粮份额之外其他自置田亩都要报官纳粮。

可是实际操作起来里面的学问便大多了。可免二石的免了几十石。万历年间张居正当政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对全国田亩进行丈量清查自家田亩时便上下朋比遮掩本来按照他的级别免税额定是免八十多石但是实际免了将近九百石差了十倍还多那这些差额要谁来弥补?自然是平头百姓了这些平白无故要缴纳的钱粮术语便是飞洒了。

除了飞洒比较坑人的便是所谓的诡寄。只要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都会有一批刁横霸道、不易对付的一群特殊人物不是豪强地主就是乡间无赖。必须敷衍。分量不足米色粗劣亦得照收不误。有时候甚至虚给“粮串”――纳粮的凭证买得个地面平靖。

从一条鞭法实行以来便是弊端横生许多平民户为了少纳粮。就会“带地投献”。将自家的田地挂靠在某个有功名的人名下宁愿给人家交钱粮也要求得少交些钱粮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有人会请他们“包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包户”这种包户或者本身是“粮差”与官吏有勾结或者是地方的豪强能挟制官吏户如托他们“包缴”“浮收”部分固然少不了但是要比自己去缴纳便宜的多

“包户”自然不是白干的照例要从中刮皮“包户”里胆大妄为的干脆只收粮不缴粮一味拖欠只等最后朝廷“豁免”了事。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盛极一时。

有人少缴有人就得多缴县里的税赋还是要出在县民的头上的。外加各种剥削耗费加上县里的官吏的好处统统都出在民头上这叫做“耗粮堆尖”也就是所谓的“浮收”。

“耗粮堆尖”不算“乱收费”是大明税赋系统中有明文规定的某些地方每石附加耗米和尖米7斗6升之多超过正额的一半以上。这笔额外收入是地方官吏最大最可靠的一笔“灰色收入”。比起贪赃枉法之类捞的黑钱要安全多了。

“耗粮堆尖”名义上是支付税粮的运费和损耗其实没有标准可言随意性很大。

所以有人明末的财政困难和各地饥民暴动、流民起义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一条鞭法最大限度的压榨了自耕农的生存空间将无数的自耕农变成了佃农将佃农变成了流民。

流民成了饥民之后便成为了士大夫口中的流寇

如今虽然各地州县的吏员都成了宁远伯府系统内的人物每月都有俸禄薪水发放但是很多人拿着手中的几块银元却还在憧憬着往年夏秋两季浮收钱粮时日进斗金的好日子。

此时这个税收章程的出台无疑是将广东的官绅大户、读书士子与诸多胥吏的狗食盆打破了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还得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