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玄幻 > 我从凡间来 > 第472章 李慕白的才略

我从凡间来 第472章 李慕白的才略

作者:想见江南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01 23:18:48 来源:258中文

孟珙在近年来的表现,尤其是黄州之战,打的那叫惊天地泣鬼神,蒙军数万大军损失八成,可以说是灰头土脸,其能力不能不让人叹服,所部战斗力强劲,绝对可称天下精兵。

余天赐也非常看好孟珙,认为其为中游砥柱,绝不逊于当年中兴名将,反倒是对李易多少有些蔑视,毕竟短短数年,李易所部虽号称数万精锐,只是精兵哪有那么容易训练,孟珙提兵入蜀那就是虎入羊群。

可惜,他以文官眼界看军旅,孟珙若知必鄙夷不已,能在短短时间,打出一套组合拳驱逐蒙古人,除了高超的谋略、细致的谋划,将士战斗力,各部协同力,军令贯彻力都是关键,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易的坚韧,这是名将必须的底蕴。

“乔公说的是,但需消弱李易,使蜀川再归朝廷掌控,方位上策。”

“吴蓝山和南家小娘子,是不是过了建康府?”乔行简慢悠悠地问了句。

余天赐眉头一动,似乎领悟乔行简心思,似笑非笑地道:“想必一二日内,便会到来。”

“南怀仁殉国,总算遗有血脉!”乔行简长长一叹,闭目深思,却不知想些什么。

李易与李慕白回去后不久,文封与众卫士相继回来,看人人满意模样,便知此行不虚。晚间,自然让客栈摆上好酒好菜,卫士们开怀痛饮不亦乐乎,仿佛来临安面圣只为游玩,好歹来了京城自然要享用。

李慕白倒不曾多饮酒水,恢复了他儒门子弟的矜持,反倒引起李易一阵讥笑。

二人谈论天下大势,颇为相得,当然小酒自然是喝着,精致的凉盘,点缀几色风味小菜,让氛围悠然自得。

渐渐地,话题向深处延伸,让李易有几分惊讶的是,李慕白领军打仗实在惨不忍睹,该决断时无法决断,左右丧失有利的时机,眼光却是一等一的高明,对天下形势有着独到的见解,甚至绝不在叶知秋之下。

哎,有时候优秀的战略家,反而是笨拙的战术家,战略的天才军事的矮子,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他还惊喜第发现,这家伙对内政庶务有着独到见解,很多思想都具备稳健的超前性,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历史,并不需要多少超越性的人才,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李慕白似乎并不着急表态,他夹了块肉,放在嘴里慢慢地嚼,悠然自得地品着美味。

但是,眼角余光却始终关注着李易的脸色,但见李易一脸淡然,似乎不急不躁,才把肉给咽了下去,淡淡地道:“正如刚才所言,虏人兵锋犀利,看是锐不可当,但实际上如我细致观察,自蒙古区区数十万人口崛起,经数十年征战,早就血气衰败不堪一战。所以还在猖狂,就在于天下之大无所不有,不见南下蒙古军卒十有**非蒙古人,这就是关键所在。也在朝廷所能利用之处,可惜朝廷诸公终日游戏湖上,很少有人能看出来。”

“高见。”李易心中有些惊讶,在他看来短短不足百字,涵括蒙古人强弩之末,暗示只要朝廷把握得当,不仅能抗击住蒙古军的疯狂进攻,更能有所作为。

李慕白虽有许多不堪,见识却有些非凡,绝非罢官丢职的平庸之辈,只能说水太浅容不下大鱼。

李慕白对李易的赞誉,并不以为意,接着道:“既然南北局势已成定局,非数十年不能论高下。或许,我与子明此生都看不到天下重归一统的盛世,但朝廷只要出一二良臣猛将,在数十年内挡住蒙古人兵锋,若日后得良主,必能匡扶圣人世道。”

“虏人南下一浪高于一浪,看来是不入临安誓不罢休,现在考虑数十年之后。似乎有点早,能把十年之后看清楚、做好就不错了。”李易索性卖个关子,他有自己的规划,有蜀川作为后勤基地,如能利用得当,还是有所作为的。

毕竟,打仗不单纯靠战场的刀枪,而是强大的综合国力较量,说实在的,当年他困守成州曾经绝望,心中产生对前途的暗淡。

“蜀川各路,为朝廷每年输送五千万赋税,用举足轻重并不为过。但大争之世,不能拘泥于一点。不要说蜀川,即便蜀川糜烂,还有两浙等地,只要谋划得当,必然有所成就。”李慕白冷冷地瞥了李易一眼,语气中充满了非常的调侃。

“话是不错,圣主百年不得一遇,良臣猛将更是难寻。”李易希望能让李慕白说下去,他尽可能地下套子,希望把对方的话掏出来。

“虏人血气,不过是靠不断地征服在提升,如今他们已到用兵极限,十人中就有**人是杂兵,以汉人为主,世侯的实力断不可等闲视之,要是朝廷从中使些手脚,必然能让日后事倍功半。”李慕白越说越有精神,神情和语气充满了兴奋,道:“只要朝廷能坚持数十年,必然有另一番景象。”

此时,李易肯定李慕白的才华,或许比叶知秋稍显幼稚,却不失为有眼光的谋士。

当此信息闭塞时代,能对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通透,无论用怎样的眼光看,李慕白都是一位奇人能士。

尤其,能放眼数十年后,真正看清楚蒙古人和大宋朝廷的长处和弱点所在,断言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的见识,就是放在他来的那个时代,也能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战略家。他真的是很赞同这种观点,另一段历史上的大宋朝廷,真的坚持了几十年,甚至让蒙古人怀疑,有没有能力灭亡大宋,单凭这一点他就含着发自内心的笑,温声道:“正如所言,南北之争自契丹是开始的结束,到了今天已经是结束的开始。不过,这个过程却是让人太难熬了,一个不留神将是天色变迁、天下易服。”

“风险与机缘并存,大争之世何尝不是大机缘所在,人生苟活乱世,醉生梦死,不如奋起一搏,纵然明日战死,亦不妄此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